浅论吴国伦的乐府诗创作 陈晓云内容Reference:吴国伦是明“后七子”派重要成员,入社后推举复古理论其遍布各地的宦游经历及归田后的人生体验使他的诗歌能够反映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也促使他及时反省文学创作理论,突破复古束缚,推崇性情,汲取民歌营养,形成自己的创作特色深入研究其乐府诗创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的转变Keys:吴国伦 乐府 创作吴国伦(1524--1593),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是明“后七子”重要成员,著有《甔甀洞稿》和《续稿》其为官重视兴办实事,在邵武、高州任职时注重保境安民,发展生产,并几次勇击倭寇取得胜利,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和朝廷嘉奖他仕途坎坷,才气横放他认为文学创作应博综群籍,冥悟玄理,阅历各地民风民俗、气候形胜,有了深厚的修养加上对社会的阅读理解,诗歌才能“宏襟宇而发其才情吴国伦创作了大量乐府诗,其中有不少优秀篇章,较好地体现了其创作思想一.感于[来自WwW.L]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历代文人都喜欢借助乐府这种诗歌体裁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明中期后复古[来自www.lW5U.com]派成员更是热心拟古乐府的创作在这种创作风气的影响下,后七子写了大量的拟古乐府。
李攀龙、王世贞是其中的着力者吴国伦受他们影响,拟古乐府创作直追二者,创作数量甚至超过了他们当时拟古乐府多取乐府古题,沿用原作品意象,模仿古人语气这一点上,后七子的拟古乐府历来受到后人的诟病吴国伦后期诗歌风格有较大变化,不再局限对汉魏乐府的模拟,能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各地民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乐府诗,这些乐府诗颇有古乐府神韵,风格明朗,格调清新吴国伦一生在多地为官,了解百姓生活,对各地民歌民谣颇为熟悉,他重视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歌谣中吸收营养,这些当地歌谣或是被他直接采用,或是根据原歌曲修改而成,创作的乐府诗具有自然淳朴的特色《读曲歌四首》:吴儿读吴曲,曲曲断人肠少妇恨长别,游子思故乡门前双桐树,枝叶相網谬花开曾几日,梧子遂难留半夜开门去,叹子何所惊却是乌臼鸟,三更叫天明阿那行采桑,叹子来何迟蚕伯欲上洛,那得不县丝《乌栖曲》“沙裳为楫兰为挽,溪水照面芙蓉娇落日徘徊望江路,今夜风波郎莫渡《子夜歌八首》(新挽垂肩发)等诗歌自然流畅,语言通俗,又能运用比喻、谐音等多种修辞手法,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细腻传神,既有“妾若衡下锤,随郎作轻重的诗句生动地表现了女子敢爱敢恨的性格,又有“落日徘徊望江路,今夜风波郎莫渡”的诗句将人物心理活动变化进行细致的刻画。
吴国伦的乐府情歌和劳动歌谣是互相融合的,在情歌中表现劳动,在劳动中歌唱爱情,场景真实,生活气息浓郁对劳动人民的关切以及对民间歌谣的关注和学习,促使他的思想得到升华他曾写诗说:“汉家守吏重循良,金紫如云出上方诸君从容操虎竹,使君劳苦课蚕桑千树机衧鸣相应,五色丝论吐渐长异日永安风土记,不殊青史照龚黄诗人将劳动人民和龚遂、黄霸并列,“风土记”和“青史”并称,体现了他当时先进的历史观和人民观,远超同时代的其他人物这一点也是吴国伦作品民俗美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二.直抒胸臆,有强烈的家国意识吴国伦作为儒家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家国意识他所处的年代明朝北方有少数民族的侵犯,南方倭寇经常从海上来犯,严重破坏当地的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嘉靖四十一年至隆庆六年,从福建任建宁府同知和邵武知府,到广东高州担任知府期间,亲自带领军民奋力战斗,多次击退倭寇,受到朝廷褒奖和当地人民的爱戴《广东通志》记述此事给予了肯定评价:““吴国伦,字明卿……抗疏直谏谪,外迁高州知府,捐俸馆谷多士倭寇逼城,贼势猖獗,国伦谨烽堠,遣士卒出战,斩首数十级,倭惧而退,一郡获安,高人德之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发生“庚戌之变”,暴露了明王朝在政治上、军事上的腐败无能。
吴国伦当时在北京任职,对此深有感触《燕人谣》:“单于入,将军出,两纛相望不相诘羯鼓韸韸,几内一空,将军归来上首功将在外,相在内,三关开,九门闭胡儿擴载妇,汉士都扬威将相调和无是非真实地描绘了人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朝廷的腐败无能和将相勾结置民族危难不顾却又冒功贪赏的无耻嘴脸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明朝将相的讽刺,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英勇抗战的将军和战士,则给予热情洋溢的颂扬他的《戚将军歌·为闽中父老作》:“戚将军,兵如云忽聚莫言合,忽散莫言分随风荡潏都成文记述真实豪迈而有浪漫色彩他的乐府诗还有不少篇章描写了壮烈的激战场面,热情地歌颂了军民为国英勇奋战的豪情例如《入关》:“胡烽照甘泉,如傍赤心燃长驱九阪道,接战交河边一呼断右臂,再鼓縛左賢捐躯赴国难,何意凯歌旋他的《出塞》:“飞骑出龙城,长驱破虏营云翻骑帆影,雷迭鼓铙声既雄伟壮丽,又有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在表现豪迈的英雄主义的同时,吴国伦表达了对人民命运的关注《关山月》“千山上明月,万里涵清波故国红颜谢,沙场白骨多寒衣寄未及,顾影独悲歌这里既诗意地描绘了国家的大好河山,也用细腻的情感唱出了将士战死沙场,亲人生离死别的悲歌,这种哀而不怨的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积极自省,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人生经历及人生态度的转变是吴国伦诗歌风格形成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明代的科举考试,使读书人在考取功名之前,很少谈诗作赋对于一些思想活跃,求知欲强烈的学子来说未免单调乏味,因此一些人也会去学习古代的诗词歌赋吴国伦少年读书时即好古文辞,后来他谈到初学近体诗以及后来的诗歌创作时说:“余初为近体诗,久之见以为亡奇,取古乐府篇咏,而目拟焉少年时的模仿以及后来的主动学习和创作,一贯的坚持是吴国伦诗歌风格逐渐形成的个性原因七子派前期因为要坚守复古阵地,造成影响,严禁有“境外交”后期七子派不再固守门户之见,思想渐趋开放,吴国伦积极自省,与复古派之外的士子文人有了更多的交往随着交流的增加,创作思想和实践取得突破王世贞评价吴国伦的诗歌“不扬而企,不抑而沈,纵不至溢,敛不郁塞这种转变取得的成就正是其后期积极自省的成果Reference1.吴国伦,《甔甀洞稿》、《续稿》[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2.王世贞,《艺苑卮言》[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3.陈书录,《明代前后七子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4.蒋鹏举,《明代前期、中期的乐府诗创作与世风诗运》[J],南都学坛,2005年3期。
5.赵明正,元明清时期的汉乐府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6.魏宏远,论明代中后期“吴风”“楚调”之嬗替[J],《学术界》,2012年2期7.史瑞瑞,吴国伦诗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5月8.张永刚,吴国伦年谱简编[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9.张永刚,吴国伦生平及文学复古[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1期作者介绍:陈晓云,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