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事故经济损失估算基本理论,主要内容,·事故损失的有关基本概念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估算的基本理论与技术 ·事故非价值对象损失的价值化方法 ·职业病经济损失计算,第一节 事故经济损失估算基本理论和方法,一、基本概念,事故——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或)经济损失的、非预谋性的意外事件 事故损失——指意外事件造成的生命或健康的丧失,物质或财产的毁坏,时间的损失,环境的破坏事故直接经济损失——指与事件当时的、直接相联系的、能用货币直接估价的损失,如事故导致的资源、设备、设施、材料、产品等物质或财产的损失 事故直接非经济损失——指与事故事件当时的、直接相联系的、不能用货币直接定价的损失,如事故导致的生命与健康、环境的毁坏等难以直接价值化的损伤事故间接经济损失——指与事故事件间接相联系的、能用货币直接估价的损失,如事故导致的处理费用、赔偿费、罚款、时间损失、停产损失等 事故间接非经济损失——指与事故事件间接相联系的、不能用货币直接定价的损失,如事故导致的工效影响、声誉损失、政治与安定影响等二、事故损失分类,1.按损失与事故事件的关系划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海因里希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
2.按损失的经济特征划分:经济损失和非经济损失 3.按损失与事故的关系和经济的特征进行综合分类 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 直接非经济损失、间接非经济损失 4.按损失的承担者划分:个人损失、企业损失、国家损失 5.按损失的时间特性划分:当时损失、事后损失、未来损失,三、国外事故损失计算方法,1. 海因里希方法 事故损失=生产公司申请、保险公司支付的金额(直接损失)+除此以外的财产损失和因停工使公司受到的损失(间接损失) 直接损失:间接损失=1:4,2.美国西蒙兹计算法,事故总损失=由保险公司支付的费用(直接损失)+不由保险公司补偿的费用(间接损失) =保险损失+A×停工伤害次数+B×住院伤害次数+C×急救医疗伤害次数+D×无伤害事故次数 (6-1),式中A、B、C、D表示各种不同伤害程度事故的非保险费用平均金额,没给值 公式中没有包括死亡和不能恢复全部劳动能力的残废伤害西蒙兹将间接损失,分为如下几项: 1)非负伤工人由于中止作业而引起的费用损失; 2)受到损伤的材料和设备的修理、搬走的费用; 3)负伤者停工作业时间(没有得到补偿)的费用; 4)加班劳动费用; 5)监督人员所花费的时间的工资; 6)负伤者返回车间后生产减少的费用; 7)补充新工人的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8)公司负担的医疗费用; 9)进行工伤事故调查付给监督人员和有关工人的费用; 10)其它特殊损失,如设备租赁费、解除合同所受到的损失、为招收替班工人而特别支出的经费、新工人操作引起的机械损耗费用(特别显著时)等。
3.日本野口三郎计算方法,Ⅰ.法定补偿费用(支付保险部分) (1)疗养补偿费(包括长期伤病补偿费); (2)休养补偿费(由保险支付的部分); (3)残废补偿费(享受养老金者为准); (4)遗属补偿费; (5)祭葬费 Ⅰ=((1)~(5)的合计)×(1+15/115) (6-2),Ⅱ.法定补偿费用 (日本公司负担部分:歇工4天以下的歇工补偿费) Ⅱ=歇工4天以下的歇工补偿费 (6-3),III.法定补偿以外的费用支出 (1)各种探望费、补偿费(指公司规程、协约);(2)退职金补贴额;(3)供品费、花圈费等;(4)公司举行葬礼时的费用或葬礼补助经费; (5)对住院者的法定疗养补偿以外的经费;(6)其它法定以外的经费 Ⅲ=(1)+(2)+(3)+(4)+(5)+(6) (6-4),Ⅳ.事故造成的人的损失 (1)受伤者的损失 ①当天的工时损失;②歇工期间的工时损失;③因看病或其它原因造成的工时损失 (2)其它人员的损失 ①救助、联系、护理等造成的非工作时间;②停工造成的工时损失; ③事故调查、研究对策,记录等造成的非工作时间; ④为复工、整理花费的非工作时间;⑤探望、护理等非工作时间; ⑥混乱、围观、起哄造成的非工作时间。
Ⅳ=,(6-5),Ⅴ.事故造成的物的损失 (1)建筑物、设备等的损失;(2)机械、器具、工具的损失; (3)原料、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损失;(4)护具等的损失; (5)动力、燃料等的损失;(6)其它物的损失 Ⅲ=(1)+(2)+(3)+(4)+(5)+(6) (6-6),VI.生产损失 (1)恢复因事故造成的减产而多负担的经费; (2)因事故造成停产减产使利润减少的金额 Ⅵ=(1)+(2) (6-7),Ⅶ.特殊损失费 (1)新替的工人能力不足造成的全部工资损失; (2)受伤者返回车间后增加支付的工资损失; (3)处理事故的旅费、通信费等; (4)对外接待费; (5)诉讼及根据诉讼结果支付的费用; (6)因未完成合同而支付的延迟费及其它费用; (7)新工录用费; (8)对新录用的工人多花的培训费等; (9)因工伤而发生第二次以下的事故造成的损失; (10)对第三者的补偿、探望、酬谢等的经费; (11)恢复生产所需的金融对策费及利率负担; (12)其它伴随事故发生而由经营者负担的经费 Ⅶ=(1)+(2)+(3)+(4)+(5)+(6)+(7)+(8)+(9)+(10)+(11)+(12) (6-8),4. 现场跟踪基础上的放大法,1.一般计算方法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6441-86),四、国内事故损失计算方法,事故总损失L=经济损失+非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A+间接经济损失B +直接非经济损失C+间接非经济损失D (6-9),2.理论计算方法,(1)事故直接经济损失A的内容 ①设备、设施工具等固定资产损失L设。
固定资产全部报废时,L设=资产净值一残存价值; 固定资产可修复时,L设=修复费用×修复后设备功能影响系数 ②材料、产品等流动资产的物质损失L物 L物=W1+W2 W1为原材料损失,账面值减残值, W2为成品、半成品、再制品损失,本期成本减去残值 ③资源价值损失L资 L资=损失(破坏)量×资源的市场价格①事故现场抢救与处理费用 ②事故事务性开支 ③人员伤亡的丧葬、抚恤、医疗及护理、补助及救济费用等,根据实际开支统计 其中医疗费用按M=Mb+Mb*Dc/P计算Mb为事故结案日前的医疗费(万元),P为事故发生之日至结案之日的天数(日),Dc为延续医疗天数; ④休工的劳动价值损失L日 按工资总额计算,损失价值L日1=DL·PE1/(N·H); 按净产值计算(PE2),损失价值L日2=DL·PE2/(N·H); 按企业税利计算(PE3),损失价值L日3=DL·PE3/(N·H); 其中,DL为企业总损失工作日数,N为上年度职工人数,H为企业全年法定工作日总数,可取250 ⑤事故罚款、诉讼费及赔偿损失,实际支出统计 ⑥减产及停产的损失,按减少的实际产量价值核算 ⑦补充新职工的培训费用,如技术工人、技术人员、其他人员的培训费用,(2)事故间接经济损失B 包括,(3)事故直接非经济损失C 包括: ①人的生命与健康的价值损失。
对于健康用工作能力的影响来估算,即 健康价值损失=(1-K)·d·V, 式中d为复工后至退休的劳动工日数,可用复工后的可工作年数×250计; K为健康的身体功能恢复系数(K小于1); V为考虑了劳动工日价值增值的工作日价值 ②环境破坏的损失,按环境污染处理的花费及未恢复的环境价值计算4)事故间接非经济损失D 的计算 ①工效影响用时间效率系数法计算,即工效影响损失=影响时间(日)工作效率(产值/日)×影响系数 ②声誉损失可用企业产品经营效益的下降量来估算,可用系数法来计算,即声誉损失=原有的销售价值×事故影响系数 ③政治与社会安定的损失 潜在的损失,可用占事故的总经济损失比例(或占D部分的损失比例)来估算A)考察在稳定状态下最近几年内发生的各类事故的真实数据,对每个事故的费用进行具体估算 B)一定频率出现同样或类似案例的部分缺工3天以上的职业伤害事故(分为严重、中等)、部分轻微伤害事故、部分财产损失事故、部分停产事故,分类考察发生频率 C)对严重伤害事故,将每个事故的费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每年固定花费;另一部分是只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其它费用,相加求年平均值两者之和为平均年度费用 D)中等伤害事故、轻微伤害事故、财产损失、停车事故,将所考察的事故案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不常出现的案例,将每个案例的费用相加,再求年平均值;另一部分是较常出现或隔一段时间又会出现的案例,根据考察的结果确定平均每个案例的费用,再结合B中所述的发生频率分类估算其年度费用。
将两部分费用相加求出平均年度费用 E)考察近几年的排污费用、因事故导致的设备修理费用及交通事故费用,并求出平均年度费用3种费用) F)将C、D、E共8种平均年度费用相加,即企业平均年度事故费用3. 宋大成法(以真实事故数据为基础的分类估算法),一、估算的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是:应用各类事故的非经济损失估算技术(系数比例法),估算出事故非经济损失,两者之和即是事故的总损失 (6-10) 事故非经济损失=比例系数×事故经济损失 事故总损失=事故经济损失+事故非经济损失 ——第i类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 ——第i类事故的间接经济损失;,第二节 伤亡事故经济损失估算方法,1.伤害分级比例系数法 第一步,首先把人员伤亡分级,并研究分析其严重度关系,从而确定各级伤害程度的比重关系系数 采用“休工日规模权重法”作为伤害级别的经济损失系数的确定依据二、(人员伤亡)事故损失估算,各类伤亡情况直接经济损失系数表,第二步,实际损失的估算式中 Ki—第i级伤亡类型的系数;Ni—第i级伤亡类型的人数; VM—死亡伤害的基本经济消费,即人生命的经济价值以年为单位6-11),人的生命价值可取20年属地收入平均水平替代,,[例]某企业在过去的一年里发生伤亡事故12起,共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致残(休工估计7800日),3人重伤(估计休工日分别为4500日、3000日、3000日),8人轻伤住院(休工日200日2人、150日4人、50日2人),15人轻伤未住院(休工日均在10日左右),试估算12起事故造成的损失。
采取上述公式进行计算: 伤亡损失=3×(1×2+0.75×1+0.55 ×2+0.05×2+0.03×4+0.02×2+0.01×15) =12.78(万元),第一步,根据表6-3比例系数,用式6-12计算伤亡的直接损失:,2.伤害分类比例系数法-只知其伤害类型,表6-3 各类伤亡情况损失比例系数表,式中 Ki—第I 级伤亡类型的系数值; Ni—第I 级伤亡类型的人数; VL—伤而未住院的伤害的基本经济消费,在90年代初经济水平情况下,据统计,可取值150元6-12),第二步,根据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的比例系数求出间接损失表6-4 各类伤害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比例系数表,,(6-13),,式中ni——第i类伤亡类型的直间比例系数;,3.S-S模型-公式法(对人的损失计算),其中: C――职业伤害的全部年费用; CP――职业伤害的固定年费用; CV――职业伤害的变动年费用; a――可变系数,1; Da――花在职业伤害保险上的年费用; b--可变系数,1; N――保险予以补偿的年度职业伤害案例数; d--以日计的平均不能工作时间(一般等于15日); s――日平均工资(全额工资,包括正常的补贴和奖金)。
应用条件:(1)工伤保险补偿制度较为完善;(2)企业在生产、运行机制、设备、管理等方面在较长时期内较为稳定;(3)为确定系数的值和平均每个补偿案例的缺工日数,需要通过实验研究或依靠有关的统计数据L总=(1+K)×L直,K值一般取4,但不同行业差别很大,如电力、 通信、铁路交通等行业,K值甚至高达100,影响K值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