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20年代的戏剧,第一节 20年代戏剧概述 一、早期话剧的创作 话剧是一种以对话为基本艺术表达手段的戏剧类型因此,与唱捻做打并重的传统戏曲划出了清晰的界限,加强了生活现实性1、文明戏阶段 中国现代话剧发端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1906年成立于日本,是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他们于1907年在日本东京首次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使中国开始有了“写实的、模仿人生的、废除歌唱全用对话的新戏”从那时台上才开始用幕、布景等1907年6月又演出了根据林纾的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第一次比较完整的近代话剧演出文明戏:中国初期话剧在内容与形式上区别于旧戏,为适应现代文明所需,主要借鉴西方语言、动作的艺术形式它完全废除了歌唱全用对话的新戏并采用了新式布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人们就把这种“新型的戏”称作“新剧”,叫做“文明戏”在文明戏期间,中国北方演戏成绩显著的一个剧团是天津南开学校的“南开新剧团”,1914年建立,直接受欧美戏剧的艺术滋养,重视剧本创作,有明显的反帝反封建倾向,坚持了40年2、爱美剧 “爱美”是英语Amateur的音译意思是非职业性的、业余的爱美”的戏剧,即业余的戏剧。
反对戏剧商业化,反对新兴话剧重蹈文明新戏被资本家操纵作为赚钱工具而日趋 堕落的旧辙其中最著名的“爱美剧”的团体有两个: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民众戏剧社: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是中国第一个业余话剧团体,主要发起人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陈大悲等13人,主张写作通俗戏剧,倡导写实主义的戏剧观念,强调戏剧反映时代,担负社会启蒙的教育任务,明确戏剧要“为人生”而创作,形成了社会问题剧的热潮同年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新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专门性戏剧上海戏剧协社: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在话剧表演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这是一个中国现代第一个“讲组织、讲纪律、讲方法的”话剧团体重视剧本创作实行男女同台演出其中受欢迎的是欧阳予倩《泼妇》,陈大悲《幽兰女士》3、“国剧运动” 1925年闻一多,余上沅等在徐志摩的支持下,北京《晨报》副刊开辟了“剧刊”专刊,倡导“国剧运动”,基本宗旨是反对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反对用戏剧来传播思想,表现人生,鼓吹所谓抽象的“纯形的艺术”,进而推崇中国的“国粹”--旧戏,从纯审美的角度玩味旧戏外在的形式美因素,试图创造一种所谓在“写意的”和“写实的”两峰之间架起一坐桥梁的“新的戏剧”。
但在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下,以及后来中国战争的长期存在,戏剧是“纯为娱乐的”的见解,不被现实所容忍,宣告了倡导的不合时宜的失败洪琛戏剧创作 洪琛(1894-1955):名洪达,字浅哉,江苏武进人是中国到国外专攻戏剧的第一人洪深早期代表作是《赵阎王》,表现了军阀统治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欧阳予倩:我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 《潘金莲》:一出翻案历史题材剧作,丁西林(1893—1974) 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191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理科,其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业余从事剧本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丁西林的戏剧创作受到近代英国世态喜剧(机智喜剧)的影响,是带着机智、幽默和微笑登上剧坛的,被誉为“独幕喜剧的圣手”其作品多为揭露上层社会的人情世态,揭露他们的虚伪迂腐、荒谬无耻,,作品以喜剧为主,著有《一只马蜂》(第一个剧本)、《压迫》(早期剧作的代表作)《北京的空气》《三块钱国币》(独幕剧)四幕抗战喜剧《妙峰山》等田 汉,田汉是20年代戏剧创作成绩最为卓著的戏剧家创造社发起人之一。
南国戏剧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他和欧阳予倩、洪深一起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是杰出的戏剧家和出色的戏剧活动组织者主要作品有:《梵峨嶙与蔷薇》 ( 1920年发表处女作) 、《苏州夜话》和《江村小景》(标志着田汉剧作向着现实主义道路的转变)、 《咖啡店的一夜》、《获虎之夜》、(独幕话剧成熟的一个标志)《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南归》、《顾正红之死》等,作品内容: 20年代田汉的戏剧一方面表现社会问题,揭露社会和传统势力中对人性压抑的种种罪行;一方面表现人们在黑暗现实中所产生的苦闷和颓废心理,以及不甘与沉寂的对光明的追求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但以浪漫主义为主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结合30年代田汉的戏剧题材一方面是表现工人生活和斗争的剧本,代表作是《梅雨》;二是表现爱国抗日主题如《回春之曲》、《卢沟桥》等40年代的代表作是《秋声赋》与《丽人行》全景式的展现了40年代的社会生活,对生活和现实的表现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解放后,田汉创造了《关汉卿》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历史剧田汉戏剧的艺术特色: 作为创造社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剧作家,作为现代戏剧艺术的奠基人,田汉剧作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他的两个创作主题和独特的戏剧风格上。
一是艺术,一是爱情,二者成了其早期浪漫剧的中心主题1、对“真艺术”与“真爱情”的追求,是这一时期田汉的人生选择与艺术思想,同时也是他早期创作的一个总的主题田汉的第一个剧本是1920年发表的四幕剧《梵峨嶙与蔷薇》,剧目的“梵峨嶙”(小提琴)是艺术的象征,“蔷薇”则象征着爱情在艺术表现上,他自觉地吸取西方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艺术资源,显示出“重象征,重哲理,重(主观)抒情”的特色 在田汉早期剧作中,引人注目地出现了“艺术家“形象系列:,(1)艺术家为艺术献身的殉道精神从《梵峨嶙与蔷薇》里的大鼓女柳翠、琴师秦信芳,《苏州夜话》里的老画家刘叔康,《名优之死》里的名老生刘振声,到《湖上的悲剧》里的诗人杨梦梅,《古潭的声音》里的诗人,以至《南归》里的流浪诗人,这些艺术家们在面临灵与肉、精神与物质的冲突时,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具有浓重的“精神至上”、“艺术神圣”的色彩2)女性为艺术家、艺术的牺牲精神不仅他们自身都是具有献身精神的“殉道者”,剧作者还特意在一些男性艺术家周围,设置女性形象,甘愿为她们,也为他们所从事的艺术献出一切3) 艺术家的“精神流浪汉”气质孤独飘泊者形象:感伤多情,漂泊无根,苦苦追寻,寻找家园,永无止息。
) 如《南归》(是一个富有诗意与哲理的象征剧,是一曲“流浪者之歌”)、《古潭的声音》(就是一部神秘的象征诗剧),2、其浪漫抒情的美感特色 1)传奇色彩 2)自我表现,主观抒情 3)诗化语言唯美主义的语言风格) (用散文诗的基调写台词,饱含情感与哲理),《咖啡店之一夜》与《获虎之夜》 田汉这两个早期剧作以浪漫主义为主调,表现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不满封建压迫的反抗性,歌颂了纯真的爱情;也反映了他们未找到正确出路时的感伤情绪,抒情气氛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