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象似性研究新视野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82KB
约5页
文档ID:416417344
象似性研究新视野_第1页
1/5

象似性研究新视野Margret Magnus《词语的意义:音义学研究》简评1 .引言尽管一直存在着语言符号理据性与任意性的争论,对音义学(phonsemantics,又常称作语音象似性、语音象征等)的探讨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来看,音义学研究的发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在研究对象上,以对元音或特殊词语如象声词、摹状词的语音研究为主;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研究主要以思辨的、以少量离散语料为对象进行的定性研究为主,Sapir (1929)的实验使人们对语音象征的探索走上了以实验、量化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化研究之路;在研究范围上,研究者的视角正从对某一种语言中语音象征意义的研究转向跨语言的语音象征普遍性的探索Magnus (2001)秉承Sapir以来的科学传统,以量化手段研究英语单音节词语中语音象征意义该研究不仅让读者有机会领略普通词语语音所蕴含的却又常常为人所忽略的丰富多彩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她为音义学研究提供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和思路,为音义学的发展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2 .内容简介《词语的意义:音义学研究》(What /s in a Word: Studies in Phonosemantics)是 Margret Magnus女士2001年呈交给挪威科技大学的博士论文,读者可以在Magnus的个人主页 http:〃 Page 上获得该,论文的 htm 文本。

论文分为六部分论文首先是对全文内容的摘要,扼要说明研究的目的、方法与结论作者指出,研究的目的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为语言符号任意性与理据性之争提供一种解决方案第一章论文导言,说明研究起点、主要研究结果与论文框架在语言学历史上一直存在的语言任意性与理据性争论的实质是语言规约主义(conventionalist)与语言自然主义(naturalist)的对立语言规约主义者认为语音和语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自然主义者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词语的所有意义都能从词语的语音中获得Magnus认为这两种思想都经不起检验,她认为通过语言实验——把词语的意义分解成语义要素——可以证明词语的部分意义有任意性,而另外其他意义却可以直接从语音形式上获得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Magnus提出音义连接假设(phonosemantic hypothesis),认为每个语音都有意义,语音的意义就根植于它的发音过程中作者进而指出,作为语音-语义联接的主要表达方式,音义聚类(clustering)和真实象似性(iconicity)具有普遍性和能产性(productively)第二章文献综述,概述音义学发展历史以及与语言任意观的对立。

音义理据观与语言任意观的对立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对话录》,在书中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及其学生之口提出了语言规约观与语言自然观两种思想的对立,这种对立成为日后语言学研究的一大主题一方面,语言规约主义者如John Lock、de Saussure等坚持语言任意性观点,认为语言符号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并把任意性原则看作是语言学的重要组织原则(organizing principle),在另一方面也不断有学者致力于语音象征意义的研究,其中更不乏像Humboldl、Sapir、Jesperson、Jakcobson等对语言学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宏猷大擘学者们的研究确立了语音的理据性,并通过实验的方法证明了语音一语义之间的关联具有客观性、心理现实性与普遍性学者们指出这种理据性不仅存在于语言产生的过程中同时存在于语言习得、扩散的过程中,使语言形式与其表达的意义更加适当对语音象征来源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语音的象征意义有其生理、心理基础,语音的象征功能来源于人们用语言表达他们所认识的自然事物特征的努力语音的理据就存在于其发音过程中第三章研究方法研究的最初目的是要证伪音义关联假设、意义类聚、真实象似性等一系列语言学概括,但研究的结果却恰恰支持了这些假设。

研究的主体是Magnus针对Houghton Mifflin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中所收录的,她所认识的英语单音节词所设计的14个实验对词语的分类是实验中至关重要的步骤,分别是按语音分类与按语义分类Magnus按语音把她要研究的所有英语单词按英语辅音分为24类,然后按语义把词汇按其自然类别划分为自然群组(Natural Set),如Foods--类中的可以包括meats、milk与fruits等,而meats 又可进一步分为ham、steak与beef等从语音角度,以语音组合/str-/、/gl/-/等开头的单词可分别划分一个自然类如果把语音与语义因素都考虑进来,含有某一语音同时又表达特定意义(如gl-等对光线的非直接使用)也构成一个自然语义域(natural semantic domain)而其中的每个词都被看做是一个音义素(phoneslheme)意义关联分类(phonosemanticclassify cation)实质上就是对音义素的归类Magnus确定了音义分类的九条标准Magnus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区分象声词、象似性与音义聚类Magnus将后二者作为研究的主耍内容,其中象似性是指词语发音特征直接表现词语所指事物的特征,即语音即是意义,而音义聚类则是语音与某特定意义联接关系的类化推广。

第四章实验内容与结果4.1 试验方法为证实英语单音节词语音义之间的关系,Magnus共进行了14个实验这些实验总体分为两大类,第•类实验是她对所研究英语单词分别从语音与语义两个角度分别分类,然后观察某音素在不同语义域中的分布差异,这类实验能较好地体现音义关联的集中趋势及其实质第二类实验是首先一组向实验参与者提供某些声音、外语词、新造无意义词汇、图片等,并要求参与者根据其直觉进行反馈,然后就反馈内容进行考察以发现其中语音与意义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这类实验可以提供真实相似性是否存在的信息实验共分为四种具体类型第一类包括实验1-4,主要是对现有词汇的分析,先根据语音分类后按语义分类,分别是按语音-语义分类、按异位音素分类、对任意词汇的自然分类、音素交换分类第二类包括实验5-7,先根据语义分类,后进行语音分类,包括以表示“走''的词为例、唇音的偏好、以方位词语为例第三类包括实验8—10,考察音素在音节中的位置意义,包括音素位置象似性、相近音素比较、颠倒音素顺序和跨语言检验第四类包括实验11-14,主要考察新造无意义词汇中的音义关联,分别是给无意义的生造词汇下定义、对生造词在更狭小的语义范围内进行描述、根据定义造词和用新造词汇给特定图像画面下定义。

4.2 研究结果1 .实验结果支持音义关联假设:语言中的每个音素都承载意义,该意义就存在于该音素的发音过程中,不能以发音特征直接表现的意义则以隐喻、转喻等方式与之相联系Magnus 对辅音意义的分析表明,每一个辅音都分别对应一组意义,如/b/含有“突起”、“大”、“障碍”、“空虚”等23各语义域,/d/含有“结束、死亡”、“缩小”、“混乱、黑暗”等13个语义域等;而每个含有特定语音的词语都含有一种不含该音素词语所不具备的语义成分,如含有/gl/音的词语大多含有“反射间接光线”、“间接用眼”、“理解”、“轻松”等含义,而在相同位置含有/fr/音的词语大多含有“脆弱”、“欺骗”、“框架”、“模糊”等方面的含义,即使二者之间意义接近的词语也有实质性的差异2 .辅音在音节中的位置影响词语意义的表达,如对所有含有/r/音的词语,/r/在开头的词语含都有一种无所顾忌的意味,而当/r/处在其他位置时,词语表达的意义就会变得更加精细,/“提供的能量会更多的受到制约对/V…/r/音序位置颠倒(/r/…/t/)对比的实验表明,音素相同但语音序列不同会给词语意义带来较大的改变从语音序列组合的角度看,元音之前的动作构成词语所表达的动作发生的基础,而元音之后的辅音表达词语暗含动作的结果。

3 .语音-意义之间的关联程度与词语所表示事物的具体程度呈反比,词语表示的意义越具体,词语所拥有的同近义词越少,越难以对词语的语义特征进行归类,如daffodil只表示水仙花这一种植物,因而很难对其特征意义进行概括4 .语音-意义之间的联系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如Magnus对英语、俄语、希腊语、挪威语等十二种语言中都含有/s〃t//r/语音序列的词语意义的考察发现,其中十一种语言中90%以上的含/s//t//r/语音序列的词语的意义都落在 straight, strong/stress, start, struggle, stop, strange, stroll, stretch等九个语义域内,另一种语言Lithuanian语中82%含/s//t//r/语音序列的词语的意义落在该语义域内Magnus认为音义关联跨语言的相似性证明了音义类聚(clustering)特性和音义联系的能产生性(productive)5 .对新造无意义词汇音义关联实验证明了语音象似性是一种真实的存在Magnus让受试对新造词汇所下的定义有80%落在语义上相互关联的语义域内,而且受试所给定义与语音相近真正存在的词语的意义极为接近。

受试感觉这些“伪”词汇表达的“似乎就是”或“应该是”这些方面的意义第五章是对实验结果的讨论,论述论文中到涉及各主要概念之间的关系词语的语义并非统一的整体,而是具有结构性(structured),包括象似意义、类别意义与指示意义象似性是指词语的意义反映在词语的发音过程,是连结词语其他意义的最基本层面音义聚类使得特定音素在语义中出现超常分布:音义联接给每个语义域的特定的语音形式音义聚类必须以语音的象似意义为基础,不能冲破象似性所设定的范围,但音义聚类可以音素所表现的概念意义更为完整周延,尤其是它能把语音和该语音发音过程中不能表现的意义联系在一起在指示意义层次,每个所指(referent)都代表其所在的自然语义类别每个类别内的成员越多,越容易体现词相似的语义特征具体词语为其所代表类别的唯•成员,因没有共同成员显示其相似性而归入音义类别中词语的意义在各个层面上都能发生:指示意义发生在词语层面,音义聚类发生在类别层面,而象似性则是其他各层面意义的基础特征相近的语音表达相似的意义,语音特征差别表现意义差别在不同语言中,如果两个音素的发音完全相同,那么它们必定有相同的象似意义音义聚类趋势在不同语言中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实验表明不同语言对特定语音与意义的连接选择有所差异,体现为不同语言中音义素的构成各有所侧重。

在历时过程中,一个音素的发音如果发生了改变,那么其象似意义也会改变对于具有音位变体(allophone)的音素来说,发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词语的感知意义(feeling sense),但不会改变其音义聚类趋势,但一旦•个词语的语音发生了改变,不能再体现语音一意义之间的象似关系,它会逐渐被更适合体现音义联系的同义词所取代6 .简评6.1 论文的价值Magnus(2001)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揭示了大量为人所忽视的语言事实,对音义学的理论和实践具里程碑式的意义首先,该研究开拓了音义学的研究范围,并提示了语言中一系列为人所忽视的语言事实如果从柏拉图算起,音义学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悠久的历史,但综合来看,此前的研究多以元音或(/gl-/、/fl-/)等特定的语音组合的语音的意义为研究对象,这容易使人误以为只有元音和这些特定语音组合才有意义Magnus的论文独树一帜,以普通词语中的辅音的意义为研究对象,并向人们展示了这一既符合人们直觉,又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的领域中多姿多彩的语言现象,发现了语言中的每个语音及其发音特征都有意义这样一个事实,并用「系列的实验证明了音义联系中的聚类现象以及音义联接的跨语言普遍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