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5年生于顿河流域,父亲是格萨克,死后,其母嫁给了 一个商人1918年由于国内战争暴发,他上到四年级就辍 学1920年以的一,参加了国内战争,当过武装武装征粮 了伯队员,做过机枪手,并做过白匪的俘虏国内战争结 束后,作为文学爱好者被吸收到莫斯科共青团和诗人的文 学团体“青年近卫军”并发表小品文,24年初19岁结婚,立 志要在文学上有所成就24年发表了第一部短篇《胎记》 ,并加入“拉普”(无产阶级作家协会),并着手创作《静 静的顿河》,用了14年,26年第一部短篇集《顿河的故事 》问世,同年返回家乡定居,成为专业作家32年《被开 垦的处女地》第一部58年、60年完成第二部获列宁资金 1956年的短篇《一个人的遭遇》曾轰动一时,作品视角 独特,人道主义情怀这是一部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作品 中最负成名的一部短篇小说它于1956年除夕和1957年 元旦分两次在《真理报》头版头条发表,引起了苏联僵上 下的巨大轰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源于战后的第一个春天 ,在一个河水泛滥的渡口,作者遇见了司机索科洛夫两 人一见如故,开怀畅谈,索科洛夫向作者倾诉了自己的身 世、经历与感受经过十年的回味与思考,肖洛霍夫写下 了这部描写战争中人的命运的小说。
• 主人公索科洛夫是20世纪的同龄人他17岁那年,爆发了 十月革命国内战争中,他参加了红军1922年的大饥荒 使他的父母双双丧命,从此他成了孤独后来,他当了工 人,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伊琳娜委贤惠,三个儿 女活泼可爱但是,他的幸福生活被战争葬送了战争爆 发后的第三天,他应征入伍,在汽车连担任司机1943年 ,他利用给德军少校工程师开车的机会俘虏了这个少校, 带着他逃回了祖国但回国的等待着他的是不幸的消息, 他朝夕思念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早被德国飞机炸死他重返 前线,跟当上炮兵大尉的独生子取得了联系,把全部希望 寄托在儿子身上可是独生子却在对德战争胜利的那一天 在前线牺牲了索科洛夫在“远离故乡”的土地上“埋葬埋 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战后复员回来,他仍然当 汽车司机这时,他遇到一个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 他冒充孤儿的父亲,收养了这个孩子孩子把他当作亲生 父亲,两人相依为命• 这篇小说通过一位普通苏联公民在卫国战争中的遭遇,真 实地再现了千百万苏联人在战争中经历的痛苦生活,反映 了德国侵略者给苏联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作家既表现了 人民在战争中的悲剧命运,也表现了经受战争考验的人民 怀着对未来的希望走向新的生活道路。
与四十年代和五十 年代前期的战争题材作品相比,《一个人的遭遇》有着显 著的特点它与其说是描绘战争,不如说是回味战争,其 中表达了作家对于战争的感受和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作 家写的虽然是普通人在卫国战争中的苦难遭遇,但作品中 强调的却是苏联在五十年代大力提倡的关心人、爱护人的 精神 • 《一个人的遭遇》开五十年代后半期和六十年代苏联一 系列卫国战争题材作品之先河,受到苏联评论界和读者的 广泛注意苏联评论界认为,这篇小说为表现战争题材的 艺术作品指出了“新的前景”,“拟定了从思想上和艺术上 处理战争题材的新路线”在它之后,出现了不少从新的 角度、用的调子反映卫国战争的小说,如邦达列夫的《最 后的炮轰》、巴克拉诺夫的《一寸土》、西蒙诺夫的《生 者与死者》等• 肖洛霍夫在苏联文学界享有巨大的威望从一九三四年起 ,他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一九三九年当选为苏联科 学院院士一九六一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他还是历届 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他曾获得斯大林、列宁奖金授奖 证书上写道:“授予米·亚·肖洛霍夫一九六五年度诺贝尔文 学奖金,藉以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 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
• 32年入党,39年被任命为苏科学院院士,《静静的顿河》 41年获首届斯大林资金,46年获列宁资金(获三次列宁奖 ),65年获诺贝尔奖他的职务非常多,曾当选为苏共中 央委员(61年) • 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苏用54种少数民族语言翻译, 苏联人喜欢买书看书建立私人图书馆,出现买书难,肖成 为最受欢迎的作家,西欧认为肖是苏少数的百万富翁之一 ,家乡的一个飞机厂、银行、邮局几乎专供他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