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30年代戏剧文学创作概述无产阶级戏剧的左翼戏剧运动;普罗戏剧”与“国防戏剧”上海大革命失败后活跃在上海的五大戏剧团体;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洪深领导的复旦剧社,应云卫领导的上海戏剧协社,朱襄丞领导的辛西剧社,陈白尘领导的摩登剧社1929年,夏衍、郑伯奇、冯乃超、钱杏邨等发起成立上海艺术剧社,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1930年8月,以艺术剧社为基础,联合辛酉、摩登、南国等戏剧团体,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改称“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从事左翼戏剧运动,努力使戏剧向大众传播演剧大众化”口号加强戏剧和革命、工人运动的联系,大多已工人和农民为主人公,反映革命斗争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1936年又发展为“国防戏剧”运动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的主题极大的发挥戏剧的宣传功能,在艺术形式上提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戏剧抗战初期以小型独幕剧和街头剧为特色当时最有影响的街头剧是“好一计鞭子”(即《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后来是大量多幕剧的产生历史剧”在国统区的高压政策下,直接暴露有困难,借古喻今的历史剧应运而生 夏衍《赛金花》“国防戏剧力作”30年代戏剧创作的基本特点:工人运动和农村生活得到较多反映;抗日救亡剧作和“国防戏剧”大量涌现;贯穿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性分析的剧作,艺术上成就较高;戏剧艺术趋于成熟。
第二节 洪深、李健吾、田汉、的剧作一、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及《五奎桥》等现实主义剧作20年代剧作《赵阎王》用“心理暴露”方法,表现军阀混战的黑暗社会环境造成人的种种罪恶,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前半部对话与人物性格均写得较为成功;后半部运用表现主义方法展示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模仿奥尼尔的《琼斯皇》,不被当时观众理解30年代的《农村三部曲》(独幕剧《五奎桥》、三幕剧《香稻米》、四幕剧《青龙潭》),反映农村破产和农民的苦难,以及他们自发的反抗斗争其中,《五奎桥》围绕拆桥和保桥的戏剧矛盾.反映农民与地主豪绅之间的阶级斗争地主周乡绅和农民李全生的性格各具特点戏剧冲突波澜迭起,结构完整自然,是反映农民斗争的优秀剧作洪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也就是说他不仅创作了一系列的戏剧,比如赵阎王,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还有讽刺小市民的咸鱼主义等作品他还写了一系列的理论著作同曹禺比起来,他的剧作可能比不上曹禺的,但在理论建树上,他要超出曹禺很高洪深还是最早涉及电影的剧作家,并且把话剧由明星制改为导演制,也就是由演员的个人临场发挥改为导演的指挥,并且严格按照剧本来,在此之前对根本没有剧本,只有演出大纲。
我们先简单看一下洪深的教育背景,洪深早在清华读书时就写了一部关于北京京郊贫苦人民生活的作品,并给与排演也就是说,洪深从踏上戏剧之路开始就已经开始关注民生了,这也是对五四精神的一种继承发扬清华毕业后,洪深到美国哈佛学习,进行了系统的戏剧理论训练归国后就开始了戏剧事业洪深第一个值得我们称道的是他的戏剧语言,非常通俗朴实,虽然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但他并没有郭沫若等人的新文艺腔,他留过学但没有巴金那样过于欧化的句子当然,洪深语言还有别的优点,比如充分运用了江南方言,强化了戏剧发生的地域色彩我们先简单看一下洪深的《赵阎王》这部作品,戏剧主要内容是这样的:赵大,由于凶猛霸道被人送外号赵阎王赵阎王原来也是个贫困人,后来家乡遭兵燹,为了混口饭吃,只好投军,慢慢的堕落为一个“做好人嫌好,做坏人嫌坏”的人以为评论大都着眼于赵大的邪恶本质或性格,我认为不妥,这也不符合作家本意我认为赵大是个令人同情的对象,他的遭遇主要是由社会造成的他也有他的优点,比如说讲义气,遇到落魄的同乡,他帮他找工作,无偿的提供饭食这一节在剧本里面非常含糊,是由赵大本人说出的,通常被评论家称为告密实际上,赵之所以告密,是因为他的这个不争气的老乡在受到赵大的恩惠以后,不思报答,反而把赵的军饷给骗走了。
盛怒之下,赵就诬陷他的老乡是革命党,当然,赵大的告密是不对的,是小农思想的一种反映但赵是被逼出来的,赵原本想带着那些饷银回家的,这也可以说明当时社会对人的影响这符合作者的本意,作者就说,他意图通过这部作品把社会对人的迫害展现出来赵阎王的结构艺术很简单,也很现代,他采用了美国作家奥尼尔的《琼斯皇》的表现主义,让主角在林子里跑来跑去,以至发疯精神错乱据说该剧在当时上演时并不受欢迎,主要原因就是作家运用了这一现代艺术手法,但后来的曹禺在《原野》里边也借鉴了这一艺术,反响好像不错我想主要原因恐怕就在于当时观众的欣赏水平还有待提高但遗憾的是,作家好像受到刺激,以后对于该艺术在戏剧创作中再也没有使用过,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损失剧作家认为这种现代艺术手法和中国的传统戏剧有类似之处,可惜没有深入探讨这恐怕也是先驱者所要付出的代价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分别是五奎桥,香稻米,和青龙潭作为第一部的五奎桥是独幕剧,一直为人称道,原因在于该剧能够在短短的一幕中充分表现了人物角色,并且有非常紧凑的结构和激烈的戏剧冲突不过,可能由于是独幕剧,人物形象塑造略显单薄,即便是一直被认为塑造得比较好的周乡绅,也显得单薄在香稻米这一剧中,由于是多幕剧,不管是人物,还戏剧冲突都比较好。
比如老太公对抱重重孙的渴望,二官的无奈,荷想的刚烈,而戏剧冲突也是一幕接一幕,非常紧凑,在老太公被推倒在地的最后一幕最终达到高潮虽然丰收成灾这个题材被叶紫和茅盾都写过,但剧作家能够以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倒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至于青龙潭,由于是所谓的理论先行,有点抽象概念具体化的倾向,就不再多说了洪深的走私一剧发表于1936年,主要接露了当时北方的走私行为,侧面反映了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侵略和部分民族败类的无耻行径,也反映了北方农民的自发斗争和觉悟,甚至也赞颂了他们的斗争技巧,里面塑造的最成功的主角是李大嫂,即剧中的李妻由于是独幕剧,结构也非常紧凑,很能吸引人这也符合洪深的写作愿望,就是戏本除了在剧院演出外,还应成为室内阅读的东西洪深的咸鱼主义则是讽刺了37年上海的小市民的自私行径,里面人物塑造的非常成功,读过之后,我们会记住很多人物,比如徐太太的颟顸无聊,陈先生的自私怯懦,当然,塑造最成功的是陈师母作品虽短,却也反映当时的广阔的社会背景,比如通过乞丐夫妇的谈话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和战争之下人民的灾难洪深的飞将军主要是接露人们对立功将士的腐蚀,角度非常新颖,但遗憾的是在处理庄毅贞和陈怡仙与高鹏飞徐卓午的关系时,又流于我们平时所常见的三角恋爱的窠臼,塑造的人物也成了扁平人物。
至于高对庄提出的sex方面的要求倒是值得探讨,庄塑造的不够好,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形势吧至于鸡鸣早看天,这个写得很成功,有空可以阅读一下,时间关系不再赘述从清华园走出的戏剧大师——洪深1955年8月29日,戏剧和电影艺术家洪深去世今年是他逝世50周年纪念,谨以此文纪念这位为中国戏剧电影事业开拓、奋斗和贡献了毕生精力的杰出艺术家 他“能编、能导、能演,是剧坛的全能;敢说、敢写、敢做,是吾人的模范”(曹禺) 他“从不离开时代,从不离开社会,从不把自己和国家民族隔绝,他永远和时代共呼吸,与人民同忧喜夏衍) 他,就是从清华园走出的戏剧大师,我国话剧事业的开拓者,杰出的戏剧和电影艺术家、教育家洪深 戏剧大师孕育于清华园洪深,学名洪达,1894年12月31日出生于江苏武进一个书香世家早年就读于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于1912年从天津考入清华学校实科,被编入丙辰(1916)级 中国第一位学戏剧的留学生1916年夏,洪深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毕业秋天,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他进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烧磁(瓷)工程专业在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洪深对戏剧的热爱与日俱增1919年,专业成绩良好的洪深毅然放弃学习了3年的课程,转入哈佛大学,师从著名的戏剧教授倍克学习戏剧,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专攻戏剧的留学生。
在哈佛,洪深系统地学习了从剧本创作到舞台演出的全部过程;与此同时,他还专门到波士顿“表演学校”、“戏院学校”学习表演艺术、戏剧及戏院经营和管理1920年秋,洪深结束了在校的戏剧学习,开始随美国职业剧团在纽约各地巡回演出1921年,他与中国早期话剧倡导人、清华校友张彭春在纽约相识,他们合编的三幕十一场英文剧《木兰从军》在纽约上演,反响热烈,其票款全部捐助华北水灾难民 中国戏剧和电影艺术的开拓者1922年春,洪深启程回国在旅途中,当一位长者问他将来是要做一个红戏子还是当莎士比亚时,他回答道:“这两者我都不想当,如果可能的话,我愿做个中国的易卜生 抱着一腔热血回到上海后,洪深立即开始了舞台艺术实践与探索1923年,在加盟戏剧协社后,洪深对文明戏进行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改革:首先革除了当时流行的男扮女装的陋习,提倡男女合演;确立、完善了严格的排演制度,规范了演员的表演1924年初,他改译、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一剧获得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的话剧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后来,他又先后筹建了复旦剧社、剧艺社1928年,洪深正式将这种新的戏剧艺术形式命名为“话剧”1929年,他加入了由田汉领导的进步剧团——南国社,与田汉一道,并肩战斗在中国的话剧艺术舞台上。
此外,洪深对我国的电影艺术,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25年,他撰写了我国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申屠氏》;1930年,他编写并参与制作了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我国戏剧电影发展史上,洪深是一位披荆斩棘的开拓者;在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中,他满怀一腔爱国情怀,追求进步,不畏强暴,是一位勇敢的战士 二、李健吾李健吾的文名,我们也是知道的其实,对我们这一茬人来说,早在发蒙时,他就已借着《雨中登泰山》在我们心中扎下了根可是,似乎也仅此而已再怎么说,他毕竟是过去的人了评论家:常用笔名刘西渭至于评论,他在三十年代就与周作人、朱自清、朱光潜、李长之并为“中国五大批评家” 《咀华集》、《咀华二集》翻译家: 他在清华时就深得国学巨子、西语系主任吴宓的宝爱,因此被号称为“吴门三杰”之一,“三杰”中,有“龙”有“虎”有“豹”,“龙”是钱锺书,“豹”是曹禺,而“虎”呢,则是李健吾了回国后,他先是在北平,后来在上海,奔波不已,但他的作品却是一部部出来:《这不过是春天》、《包法利夫人》、《福楼拜评传》、《高尔基戏剧集》(七册)、《莫里哀戏剧集》(八册)、《托尔斯泰戏剧集》(四册)、《屠格涅夫戏剧集》(四册)……这是一个太长的名单,我们无法悉数列举。
既能创作,又能翻译,而且评论,还善学问创作中不仅有剧本,而且有散文,有长篇小说,而经他翻译的《包法利夫人》成为经典的范本他与傅雷先生并为迄今中国翻译界的法国文学译者中最一流的高手,个中功力和境界,是一般的所谓名家所远难企及的作家/山西:李健吾生在运城,少时来京,身怀异秉,小学时就以善演女角而闻名京师,并与山西才女师评梅有了往来,年稍长,入中学,他便成了《北京晨报文艺副刊》的老作者,并因王统照介绍而加入了著名的“文学研究会”,成为其中最年轻的成员在1924年初,他与蹇先艾请来鲁迅做了《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这一年秋,他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在同一年上,他的短篇小说《终条山的传说》面世十年后,鲁迅在把此文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时,仍激赏不已:“《终条山的传说》是绚烂了,虽在十年后的今日,还可以看见那藏在用口碑织就的华服里面的身体和灵魂而这,不过是他十九岁时的作品很有可能,他是《新文学大系》中最年轻的作者——这个年轻人,要文才有文才,要口才有口才,要干才有干才,当然是一流名校的苗子《一个兵和他的老婆》清华/戏剧:一年后,他果然成了清华的首届大学生,念的自然也是国文可是,国文系教授朱自清见人才难得,就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