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慈],1901~1931原名侠僧,笔名光赤,六安人 “五四”时期参加芜湖地区学生运动民国 10 年(1921)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从事文学活动,曾任上海大学教授民国 16 年与阿英、孟超等人组织“太阳社” ,编辑《太阳月刊》 、 《时代文艺》 、 《新流》 、 《拓荒者》等文学杂志,宣传革命文学著有诗集《新梦》 、 《哀中国》 ,小说《少年漂泊者》 、 《野祭》 、 《冲出重围的月亮》等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又名蒋光赤,字号侠僧安徽金寨人7 岁发蒙,14岁入河南固始志成小学,17 岁即 1917 年入芜湖省立第五中学五四运动后,主编校刊《自由花》 ,积极领导芜湖地区学生运动,为芜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 1920 年,经陈独秀介绍,至上海参加社会青年团1921 年 5 月至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4 年秋归国后至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与沈泽民等组织春雷文学社1925 年 1 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新梦》 2 月,参加创造社4 月,至北京参加中共北方区执委会工作11 月仍反上海大学任教1926 年,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问世,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
1927 年 11 月,反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中篇小说《短裤党》出版,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最初成果之一1928 年,与孟超、钱杏邨等人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主编《太阳月刊》 、 《时代文艺》 、 《海风周报》等文学刊物在《太阳月刊》创刊号上发表的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与社会生活》 、 《关于革命文学》 ,曾引起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之间的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1929 年 4 月,出版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 ,因书中流露出同情白俄贵族妇女,渲染不健康的情绪,曾受到左翼文艺界的尖锐批评1929 年 11 月因病赴日疗养期间,主持成立太阳社东京支部,在坚持文学创作的同时,写了不少文学论文回国后与鲁迅、柔石、冯雪峰等人组成中国左翼联盟筹备小组1930年 3 月, “左联”成立时被选为候补常务委员11 月,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完稿,作品反映了 1927 年大革命前后农村中尖锐的阶级斗争,是作者最成熟的一部作品不久,因对当时党内立三路线的“左”倾冒险主义不满,自动要求退党 1931 年 4 月,肺病加剧8 月 31 日病逝于上海同仁医院[冯乃超]革命活动家、教育家,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翻译作品常用笔名冯子韬。
原籍广东省南海县盐步区秀水乡,今南海市盐步镇东秀乡高村1901 年 10 月 12 日出生于日本横滨华侨家庭,是日本著名侨领、横滨兴中会主干冯镜如、冯紫珊的后裔李书城女婿[沈端先]浙江杭州人,也叫夏衍,著名的话剧作家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19 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后赴日本留学,曾由孙中山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组织部部长,后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1929 年参加筹备左翼作家联盟,任左联支委委员,上海文委委员,在香港曾办《华事报》 ,任《新华日报》总编辑,南洋《南侨日报》族,并与郑伯奇等组织“艺术剧社” 1949 年后历任上海军管会文管会副主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中共华东局宣传部部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文联主席、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第五届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顾问,加国日本友好协会副会长、会长、顾问,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全国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1919 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品有《都会的一角》 、 《赛金花》 、 《秋瑾传》 、 《上海屋檐下》 、 《法西斯细菌》 、 《心防》 、 《芳草天涯》 、 《包身工》等。
[钱杏邨](1900~1977) 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史家﹑作家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赋主要笔名还有阿英﹑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安徽芜湖人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学史家﹑作家原名钱德富﹐又名钱德赋主要笔名还有阿英﹑钱谦吾﹑张若英﹑阮无名﹑鹰隼﹑魏如晦等安徽芜湖人1900 年 2 月 6 日生青年时代曾参加五四运动﹐1920 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26 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 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後从芜湖逃亡到武汉﹐8 月到上海﹐开始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钱杏邨於 1927 年底与蒋光慈﹑孟超等发起组织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对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蒋光慈﹑茅盾﹑叶绍钧等中国作家和一些外国作家的创作作过评介这方面的文章﹐先後收入《现代中国文学作家》(第 1 卷﹐1928﹔第 2 卷﹐1930)﹑《力的批评》(1929﹐1930 年改名《现代文艺研究》)﹑《作品论》(1929)﹑《文艺批评集》(1930)﹑《怎样研究新兴文学》(1930)﹑《文艺与社会倾向》(1930)等﹐成为左翼文坛一名活跃的理论批评家此外﹐还有短篇小说集《革命的故事》﹑《义冢》﹑《玛露莎》﹐中篇小说《一条鞭痕》﹐诗集《饿人与饥鹰》﹑《荒土》﹐叙事长诗《暴风雨的前夜》等先後出版。
钱杏邨对於中国近代﹑现代文艺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史料的蒐集整理和研究出版﹐用力甚勤﹐成勣卓著他的著述内容广泛﹐数量丰饶﹐其中已成书的达 70 馀种[冯雪峰](1903.6.2-1976.1.31),1921 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1925 年到北京大学旁听日语,1926 年开始翻译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专著1927 年加入共产党1929 年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任“左联”党团书记1933 年底到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1950年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后调北京,先后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 《文艺报》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1954 年因《红楼梦》研究问题和“胡风事件”受批判,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6 年又被关进牛棚1976 年患肺癌去世1979 年中共中央为他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阳等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浙江义乌人赤岸乡神坛村人1919 年考入金华省立第七中学师范科,接受"五四"新思潮1921 年因参加反对学监的风潮,被学校当局开除同年秋,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开始写作新诗他曾三次寓居虹口、拉摩斯公寓(今四川北路 2099 号)是其第二寓所、1930 年 5 月鲁迅迁入该公寓,他随即也迁入该公寓 2099 号地下室。
五烈士牺牲后,他调任为左联党团书记,与鲁迅编辑出版《前哨》 ,纪念五烈士;他将瞿秋白介绍给鲁迅,促使鲁迅和瞿秋白共同领导左翼文化运动 同年 10 月,在瞿秋白指导下,起草《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文学新任务》决议,成为此后左联指导性档一·二八战争爆发,他与鲁迅等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等,先后任中共中央宣传文化委员会书、中央上海宣传部干事,江苏省委宣传部长 冯雪峰的主要著作有:诗集《湖畔》 (与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合著) , 《春的歌集》(与潘漠华、应修人合著) , 《真实之歌》 、 《雪峰的诗》 杂文集《乡风与市风》 、 《有进无退》 、《跨的日子》 寓言集《今寓言》 、 《雪峰寓言三百篇(上卷) 》 , 《雪峰寓言》,其中《一个采白芷花的城里人》被选入沪教版预备年级 32 课中,《雪峰寓言续编》 电影文学剧本《上饶集中营》 论文集《鲁迅论及其他》 、 《过来的时代》 、 《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 、 《论〈保卫延安〉 》 鲁迅研究著作《鲁迅和他少年时候的朋友》 、 《回忆鲁迅》 、 《论〈野草〉 》 , 《鲁迅的文学道路》 文集有《雪峰文集》 、 《论文集(第 1 卷) 》 , 《论文集》3 卷本, 《雪峰文集》4 卷本。
郑伯奇】(1895.6.11 一 1979.1.25)原名郑隆谨,字伯奇陕西长安人1910 年参加同盟会和辛亥革命1917 年赴日本先后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帝国大学1920 年在《少年中国》1 卷 9 期发表第一首诗作《别后》 次年加入创造社1926 年毕业回国,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黄埔军校政治教官解放后,历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北文联副主席、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并写作评论和回忆录其中回忆创造社的文章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后结集为《忆创造社及其他》 中国电影剧作家,小说家,文艺理论者,左翼文学运动开创者之一原名郑隆谨,字伯奇,1895 年生于西安长安,幼年家贫15 岁加入中国同盟会,一年后参加辛亥革命1917 年赴日本先后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帝国大学1919 年参加同盟会,1920 年在《少年中国》1 卷 9 期发表第一首诗作《别后》 次年加入创造社1926 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文学哲学科同年回国,执教于广州中山大学,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7 年,他来到上海,开始从事文艺工作,主编或参与编辑的刊物有“创造月刊” 、“北斗” 、 “新小说”等1929 年,曾任上海艺术剧社社长,1930 年 2 月,当选为左翼作家联盟常务理事,同年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独幕剧《抗争》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 。
1932 年他与夏衍,阿英一起进入明星影片公司,担任编剧,他与阿英等合作或改编《盐潮》 、 《泰山鸿毛》 、 《时代的儿女》 、 《华山艳史》 、 《到西北去》 、 《女儿经(1934) 》等电影剧本还用郑君平、郑平子、席耐芳等笔名在上海《晨报》的“每日电影”副刊上发表电影批评与理论文章,被称为“十五员大将”之一他与黄子布(夏衍)分别翻译了苏联普多夫金的《电影脚本论》和《电影导演论》 ,单独翻译了苏联狄莫辛柯的《电影结构论》 ,他还将其它国家的优秀影片介绍给中国观众抗战爆发后,到西安编辑《救亡周刊》 隔年到重庆,任职于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1943 年冬回西安任陕西师范专科学校教授1945 年为《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主编剧刊《每周文艺》 1946年出版《参差集》 解放后历任西北大学教授、西北文联副主席、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并写作评论和回忆录其中回忆创造社的文章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后结集为《忆创造社及其他》 1951—1952 年创作秦腔剧本《血训图》和《史惠珍劝夫》 ,1955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作品集《郑伯奇文集》 1979 年 1 月去世李初梨】曾任中联部副部长、党委书记。
第一、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中共七大、八大代表李初梨,1900 年 4 月生,四川省江津县人原名李祚利,曾用名李初黎192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15 年赴日本留学1925 年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学习,1927 年回国土地革命时期柔石】(1902.9.28—1931.2.7)原名赵平复,化名少雄,浙江宁海人共产党员,1928 年到上海从事革命文学运动,曾任《语丝》编辑,并与鲁迅先生同办“朝花社” 1930 年初,自由运动大同盟筹建,柔石为发起人之一1930 年 3 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柔石曾任执行委员、编辑部主任同年 5 月以左联代表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1931 年1 月在上海被捕,同年 2 月 7 日与殷夫、欧阳立安等二十三位同志同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牺牲后,鲁迅曾写《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追悼他和其他死难同志遗著有《柔石选集》 柔石(1902~1931),浙江宁海县人原名赵平复,门前曾有一块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 ,所以就曾以“柔石” 、 “金桥”为笔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 、 《三姊妹》 、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1931 年 1 月 17 日被捕,2 月 7 日深夜,被国民党枪杀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