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事迹》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一、 提出问题 在高中课本中,苏轼的词浮现的频率极高,并且苏轼获得千古以来无数文人志士的好评其文才同样令我们折服,于是我们想进一步理解苏轼二、 课题研究目的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重要是有关对苏轼的更深一层的理解;提高同窗们人文素养、语文素质;提高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的培养;让同窗们进一步理解名人、理解自身 三、课题研究措施 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教师或同窗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窗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归纳整顿: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从网络上收集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顿 6、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
四、课题研究内容1、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出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她和爸爸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人们中的“三苏”2、生平事略• 1057年,她参与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觉得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她只得第二•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一般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069年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涉及当时赏识她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她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由于作诗挖苦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后来,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称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1084年神宗驾崩,年幼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她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她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竭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她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也就是出名的“苏堤”• 1091年,她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由于政见不合,外放颍州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次年6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 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海南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顿、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顿11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8月24日卒于常州 3、文论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体现力和艺术价值她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挣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她觉得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
4、诗词•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 ,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方,在艺术体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裔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苏轼在国内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老式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线,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奉献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名作有《念奴娇》、 《水调歌头》等,5、绘画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倡导“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本6、书法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她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到处过人,而毕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 五、课题研究感想通过对苏轼生平事迹的研究,我们对苏轼这位大文豪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苏轼在面对多舛的命运时,选择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和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使我们深受震撼和熏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学习苏轼的这种生活态度,好好学习,每天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