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指导老师:张振忠 教授 主讲人: 赵宏波心悸一 概念二 从病因病机谈论治三与怔忡的鉴别一概念 俗称“异常心跳”、“心慌”,相当于西医的心律失常,而不具体指哪一种 临床上一般多呈阵发性,常有情志激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二 从病因病机谈治法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就心脏而言,正气包括心脏的气、血、阴、阳1.心气虚: 指平素心虚胆怯之人,常由于受到惊恐,使心惊神昏不能自主此类人多合并胆气虚,故合称为“心胆气虚”证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配合以精神情绪的放松 方药:安神定志丸化裁方解:1 龙齿、琥珀、磁石镇惊安神, 2 朱砂、茯神、菖蒲、远志安神定志, 3 人参益气养心 2.心血虚: 原因:①失血过多;②贫血;③久病体虚;④情志因素,过思伤脾,耗伤心血,脾胃运化功能障碍,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全身气血不足,心血不足 临床表现:心悸+血虚证 血虚证:头晕眼花,面色不改,倦怠乏力,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化裁方解:1以当归、龙眼肉补血; 2气血同源理论,用人参、黄芪、白术补气以生血; 3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配以白术、人参健脾生血; 4因上述多为滋补之品,故配以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 5兼以酸枣仁、远志等安神定志之品3.①心阳虚; 原因:素体阳虚,久病阳气衰弱, 临床表现:心悸+阳虚证 阳虚证:形寒肢冷,畏寒喜温,面色苍白,舌质淡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方解:方中桂枝、甘草温补心阳;龙骨牡蛎安神定悸 ②变证: 心阳虚日久导致水饮凌心, 原因:水为阴邪,赖阳气运化,阳虚不能化水,水邪内停,上凌与心 临床表现:心悸+阳虚证+水湿证 水湿证:胸脘痞满,小便短少,渴不欲饮,或伴浮肿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苓桂术甘汤化裁 方解:桂枝、甘草以通阳化气, 茯苓、白术以健脾去湿。
4 心阴虚: 原因:久病体虚;热病日久,伤及阴液;房劳过度,肾精亏虚;伤及肾阴 临床表现:心悸+阴虚证 阴虚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化裁 方解: 生地、玄参、天麦冬养阴清热, 当归、丹参、人参补血养心; 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 5心血瘀阻: 以上四型均可导致心血的瘀阻,阳气不足,血运无力,阴虚内热,心血不足,均可导致心血瘀阻,因此临床上在活血化瘀的同时,积极寻求病因,力求标本兼治 临床表现:心悸+血瘀证, 血瘀证:痛有定处,肌肤甲错,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方解:桃仁、红花、丹参、赤勺、川芎活血化淤; “气行则血行”,香附、青皮、延胡索行气止痛。
三 怔忡 为心悸之重者,与心悸的鉴别如下: 1从病因上讲,心悸多由情志、饮食、劳累等外因引起发作,而怔忡则可自发; 2 从病程上讲,心悸来去迅速,怔忡发病较慢,病程持久; 3 从病情上讲,心悸病情较轻,全身情况较好,怔忡病情较重,全身情况较差 联系: 心悸日久可以发展为怔忡胸痹一 概念二病因病机三从病因病机谈治法一:胸痹概念: 胸即“心胸部”,痹即“痹阻”,“不通”之义相当与西医的“冠心病”,临床表现为胸部闷痛、短气、喘息,甚则胸痛彻背 二 从病因病机谈治法: 仍旧从心脏的气、血、阴、阳来辩证 1心气虚: 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老年人肾气渐衰,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虚,故影响心气虚 临床表现:胸痛气短+气虚证 气虚证:少气懒言,身疲乏力,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脉细弱无力 治法:补气活血 方药:生脉散化裁 方解:以人参补益元气,消除气虚症状, 以五味子养心安神。
2心血虚: 病因前节所述 临床表现:胸痛气短+血虚证 治法:补血活血 方药:归脾汤化裁 方解同前3 心阴虚:病因前节所述临床表现:胸痛气短+阴虚证治法:滋阴益肾,活血化淤方药:左归丸化裁方解:熟地、山茱萸、枸杞以滋阴益肾, 山药、茯苓、甘草健脾以助生化之源 4 心阳虚: 病因如前 临床症状:胸痛气短+阳虚证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化瘀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方解:以附子、桂枝温壮真阳;人参大补元气;熟地、山茱萸、杜仲以补益肾精变证:阴寒凝滞证:原因:阳气不足,稍有寒邪感受,即凝于心脉,寒性收引,导致血行不畅,发为胸痹临床表现:胸痛气短+实寒证实寒证:畏寒身凉,四肢厥逆,面色苍白,舌苔白,脉沉细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栝楼薤白散化裁 方解:薤白:辛温通阳,开痹散寒;加入白酒助其温阳作用, 栝楼:化痰散结,泻满降逆痰浊壅塞证:原因:胸阳不振,水湿失运,故见 痰浊盘踞,痰阻致气滞血瘀,血行不畅, 故见胸痛、气短临床表现:胸痛气短+痰湿证。
治法:通阳泻浊,豁痰开结 方药:栝楼薤白半夏汤化裁 方解:薤白:辛温通阳,豁痰下气, 半夏:化痰降浊; 栝楼:开散胸中痰结5.心血瘀阻: 病因同前 临床表现:胸痛气短+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淤,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化裁 方解:当归、川穹、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因“气为血之帅”,柴胡主升,枳壳主降,两者一升一降,共同调整气机郁证 一概念 二病因病机论述 三治则 四辨证论治 一 概念 郁即“抑郁”之义;特征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 二 病因病机论述: 实证:病因多为情志不舒,因肝失条达,故临床多表现为肝气不舒,肝气郁结,因肝经走两胁,故见两胁胀痛;肝郁及脾,脾失健运,蕴湿生痰,故成痰郁;痰阻于咽喉,故见咽中有异物梗阻;湿热日久可以化热,加之气滞日久亦可化火,故见火郁 虚证:病久未愈,则肝郁抑脾,耗伤心气,营血渐耗,心失所养,神失所藏,故见心神不安。
二.治则: 辨明虚实,实证以舒肝理气为主,依病情分别以行血、化痰、利湿清热之剂,虚证则以益气补血扶正为法三.辨证论治: 实证: 1 肝气郁结 多见于女性,多发生于生气后或受到精神刺激后, 临床症状:肝病症+气滞证 肝病症:胁肋疼痛,情志不舒 气滞证: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腹胀纳呆,苔薄腻,脉眩 治法:舒肝理气解郁方药:柴胡舒肝散或越鞠丸化裁方解:柴胡、枳壳、香附舒肝行气解郁, 川芎、芍药、甘草活血化瘀止痛2 肝郁化火:临床表现:肝病症+火热证肝病症:胁肋疼痛,情志不舒火热证;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治法:清肝泻火,解郁和胃方药: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化裁方解;丹皮、栀子清肝泻火; 柴胡、薄荷舒肝解郁; 当归、白芍、白术活血养血 3 气滞痰郁:临床表现:肝病症+痰湿证痰湿证:同前治法:化痰利气解郁方药:半夏厚朴汤化裁方解:半夏、厚朴、茯苓降逆化痰; 紫苏、生姜利气散结。
虚证: 1 忧郁伤神: 又称“脏躁”,多发于女子, 临床表现:精神忧郁,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质淡,苔薄白,脉眩细 治法: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味 方解:甘草缓急,养心润燥,益心气,安心神2.心脾两虚:因心主血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临床上表现为气血两虚证治法:健脾养心,益气补血方药;归脾汤化裁3.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肝病症+阴虚证 治法:滋阴清热,镇心安神 方药:六味地黄丸化裁 方中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加柴胡、山栀、丹皮以清泻肝火不寐 一 概念 二 病因病机 三 从病因病机谈辨证论治一 概念: 俗称“失眠”,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 二病因病机三 1 情志所伤四 2 饮食不节五 3 病后、年迈六 4 禀赋不足,心虚胆怯 三 从病因病机谈辨证论治: 1 情志所伤 A 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神不安则不寐产生: 肝郁化火证 临床表现:急噪易怒,不寐多梦,耳赤目鸣,口干而苦,舌红苔黄,脉眩而细。
治法:清肝泻火,镇心安神方药:龙胆泻肝汤(去掉木通)方解: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柴胡舒肝解郁; 当归、生地养血滋阴柔肝; 另外可加入茯神、生龙骨、生牡蛎镇心安神 B 五志过极,心火内炽,心神扰动而不寐心火炽盛证:临床表现: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或细数治法:清心泻火,安神宁心方药:朱砂安神丸化裁方解:黄连清心,当归养血,生地滋阴,朱砂安神 加黄芩、山栀、连翘,加强本方清心泻火之功2 饮食不节: “胃不和则卧不安”,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若,胃气失和 痰热内扰证 临床表现:胸闷心烦不寐,泛恶,嗳气,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药:温胆汤化裁方解:半夏、陈皮、竹茹化痰降逆; 茯苓健脾化痰; 枳实理气和胃降逆 3 病后、年迈 A 久病、年迈易致血少,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故见不寐 心脾两虚证: 临床表现:不寐+气虚证+血虚证 治法: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方药:归脾汤 方解:同前B 年老、久病、房劳过度易肾虚,肾阴不足则易生内热,内热扰动心神,故见不寐阴虚火旺证临床表现:不寐+阴虚证治法:滋阴降火,清心安神方药:六味地黄丸方解;同前 4 禀赋不足,心虚胆怯 心胆气虚证: 临床症状;失眠、胆怯心悸、触事易惊,舌淡,脉眩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药:安神定志丸和酸枣仁汤眩晕 一 概念 二 历代医家的认识 三 病因病机 四 从病因病机论述辨证论治 一 概念 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即头晕 二 历代医家的认识: 《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 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了“无痰不作眩” 明代张景岳谓眩晕“虚者居其八九”三 病因病机: 1 肝阳上亢:素体阳盛,肝阳上亢,发为眩晕;或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 2 气血亏虚;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生化气血,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3 肾精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不能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 4 痰湿中阻:嗜酒肥甘,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四 从病因病机论述辨证论治: 1素体阳盛,肝阳上亢 ①风阳上扰证: 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痛目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苔黄,脉眩细数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方解;天麻祛风潜阳,止头痛、眩晕, 钩藤清热熄风降火, 石决明清肝镇肝潜阳; 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清热活血 ②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 肝火上炎证 临床表现: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眩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方解: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柴胡、甘草舒肝清热调中, 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 生地、当归滋阴养血。
2 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脾胃虚弱,不能健运水谷,生化气血 气血亏虚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恍白,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方药:归脾汤方解;同前 3 若先天不足,肾阴不充,或老年肾亏,或久病伤肾,或房劳过度,导致肾精亏耗, 肝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薄,脉眩细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方药:左归丸方解;同前4痰浊上蒙证5 临床症状:头重如蒙,视物旋转,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6 治法:燥湿祛痰7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8 方解: 半夏燥湿化痰,9 白术健脾祛湿,10 天麻息风止眩,11 陈皮理气健脾 5 瘀血阻窍证 临床表现:眩晕头痛,兼件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眩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通窍活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 方解;赤勺、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祛瘀通络; 麝香开窍散结止痛,老葱散结通阳, 黄酒辛窜,以助血行; 大枣甘温益气,缓和药性,配合活血化瘀,通阳散结开窍之品。
痴呆 一 概念 二 病因病机 三 辨证论治 一 概念 多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而致,是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二 病因病机 1 脑髓空虚 脑为元神之府,神机之源,一身之主脑髓空虚则心无所虑,神无所依而使理智活动、记性减退, 2 气血不足 心为君主之官而主神明多因年迈久病,或心气虚衰,心血不足,神明失养则神情涣散,呆滞善忘 3 肾精亏损 肾主骨生髓而通于脑肾精亏损,脑髓失充,神机失控,阴阳失司而迷惑愚钝,动作笨拙,反应迟缓, 4 痰瘀痹阻 七情所伤,肝郁气滞,气机不畅则血涩不行,气滞血瘀痰结,蒙蔽清窍;或淤血内阻,脑脉不通,脑气不得与脏气相接,或日久生热化火,神明被扰,则性情烦乱,忽哭忽笑,变化无常 总之,本病的发生,不外乎虚、瘀、痰,并且三者互为影响虚指气血亏虚,脑脉失养;痰指痰浊中阻,蒙蔽清窍;瘀指淤血阻痹,脑脉不通 三.辨证论治 1 虚 髓海不足证 临床表现: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懈惰思卧,齿枯发焦,腰酸骨软,舌瘦色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方药:七福饮加减方解:熟地以滋阴补肾, 当归养血补肝, 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用以强壮后天之本; 远志、杏仁宣窍化痰 B 脾肾两虚证 临床表现:表情呆滞,沉默寡言,记忆减退,口齿含糊,伴腰膝酸软,肌肉萎缩,食少纳呆,气短懒言,四肢不温,鸡鸣泻泄,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苔白,脉沉细弱,双尺尤甚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方药:还少丹方解:熟地、枸杞子、山芋肉滋阴补肾, 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助命门补肾气, 杜仲、怀牛膝补益肝肾2瘀 瘀血内阻证 临床表现:脑病证+血瘀证 脑病证:表情迟钝,言语不利,善忘,易惊恐 治法:活血化瘀,开窍醒脑 方药:通窍活血汤方解:麝香芳香开窍并活血散结通络, 桃仁、红花、赤勺、川芎活血化瘀, 葱白、生姜合菖蒲、郁金以通阳宣窍3 痰 痰浊蒙窍证 临床表现:表情呆钝,智力衰退,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伴不思饮食,脘腹胀痛,痞满不适,口多涎痰,头痛如裹,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滑。
治法:健脾化浊,豁痰开窍方药:洗心汤加减方解:党参、甘草培补中气, 半夏、陈皮健脾化痰, 附子协助参、草以助阳气,正气健旺则痰浊可除, 更以茯神、枣仁宁心安神, 神曲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