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松荫( 1830-1859 年)幕府末期的尊王论者、思想家杉常道的次子通称寅次郎,又名二十一回猛士长州藩出身为叔父吉田家的养子,继承山鹿(素行)派兵学的家学得藩主许可,游学长崎、江户等地,因企图脱藩而获罪禁闭 后再去江户,拜佐久间象山为师 1854 年(安政元年)培理再来浦贺港时,企图偷渡出国未成,被投入野山监狱 翌年出狱后接办叔父玉木文之进的私塾松下村塾,培养了高杉晋作、 久坂玄瑞、 伊藤博文等很多尊王攘夷运动的领导人他的这些弟子对明治维新贡献甚大 松荫反对签订安政五国条约,倡导攘夷而再度下狱, 安政大狱时在江户传马町牢房被处死 “明知此下场,欲罢却不能,此乃大和魂 ”松荫咏的这首歌充分表现了他的活动方式注释: 吉田松荫名“矩方”号“松阴” ,通称吉田松阴 ,我国历史教材曾出现过“吉田松荫”的错误说法详见吉田松阴吉田松荫,幼名虎之助,文政三年(1830 年) 八月四日生于山口县萩市东郊的松本村叔父吉田大助是兵学师范的教师,吉田松荫为其养子,少负才气安政元年 (1854 年) ,松荫年 25 岁,因企图搭乘美国军舰偷渡出国被捕,出狱后,开办松下村塾,宣传维新思想,培育人材,因反对幕府通商条约的签字,再次被捕,安政六年 (1859 年) ,因安政大狱,死于江户 ( 现东京 )传马牢刑场,时年30岁,被史学家喻作为明治维新的第一人。
吉田松荫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如一匹骏马毫无畏惧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迅跑吉田松荫在偷渡失败后被押回萩市,投入野山狱中, 野山监狱是收容士人罪犯的地方, 相对说来, 监狱内的生活是比较自由的松荫把野山监狱当作是他读书和思考问题的极好地方 松荫在狱中生活了14 个月,共读书约六百册 历史、政治、经济、时事、小说、诗歌无所不读,著有《幽囚录》、 《野山狱文稿》、 《回顾录》等吉田松荫还在狱中开讲《孟子》,常常是妙语连珠,议论博大精深,连牢卒和司狱官都来听讲当时在野山狱中关押有犯人11 名,年龄最大的有70 多岁,平均年龄在45岁平均狱龄超过十年,松荫是年龄最小、狱龄最短的一个然而松荫却成了狱友的领袖,赢得了大家的信赖和尊敬他在“讲孟余话”中写道:“事君者谏死可,下狱可,饥饿可,身败裂可,但人臣之道不可失, 崇尚节义之国风不可失 ”表明了他决心尊皇攘夷的心迹吉田松荫在监狱中以“二十一回猛士”自许意以百折不挠之毅力,为实现自己的信念而努力奋斗到底松荫自嘲: “吾庚寅年生于杉士百合之助家,寅者虎也,虎者猛也‘杉”字可折之为十八加三乃二十一也及长,入嗣吉田家,吉者十一口,田者十口,计数二十一,吉之小口入田之大口中谓之回,吾乃自号‘二十一回猛士’以自勉。
”松荫自言已猛过三次,第一次是游学东北地方,无视藩主和最后批准, 私自出游, 回来后被削去士籍; 第二次是向藩主进言进行兵制改革事松荫19 岁起任山鹿流兵学教师,从长崎游学时目睹荷兰军舰之坚甲利炮,面对日本的锁国政策,深感忧虑提出购买西洋兵器、训练军队、积极备战的主张,与当时的主和派意见相左,未得采用;第三次是偷渡被捕松荫自感责任重大,为了日本,他还要再拼搏18 次安政二年 (1855 年) 十二月吉田松荫从野山出狱,回到自己家中开办了松下村塾吉田松荫立志以松下村塾为基地,为天下培养一批轰轰烈烈的人材松荫在“松下村塾记”中写道:萩市的未来寄望于松下村吉田松荫在松下村塾教书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在松荫指导下读书的学生多则二年,少则半年, 但是每个出自松荫的门下都为松荫品格所折服松荫律己甚严,无私无欲,为了日本的新生,生死以赴他把先生与学生的关系比作为针和线和关系老师是针,老师的责任是给学生指明道路,讲明道理学生是线,开拓未来的实践,要靠学生们去努力松荫在遗书《留魂录》中写到: “我以三十之年去世,但我不遗憾我的同志一定会继承我的遗志, 春种秋实,我期待着那收获一天的到来 同志们努力吧 ! ”松荫用自己的死实践了自己的生死观:如果死能不朽,死又何妨。
松荫死后,他的弟子们前仆后继,高杉晋作倒下了,久坂玄瑞倒下了 ,, , 但明治维新成功了吉田松荫作为明治维新的第一人被永远载入了日本的史册维新革命导师——吉田松荫(作者:米胖)吉田松阴,本姓杉,幼名虎之助,文政十三年(1840 年)出生于长州(山口县)萩市东郊的松本村 幼年被过继给了身为山鹿流兵学(幕府末年两大兵学流派之一,与甲州流齐名)师范的叔父吉田大助做了养子,遂继承了叔父家业,年仅 11 岁就成为长州藩主毛利氏的兵学师范他最初主张公武合体,然而随着时势的变幻, 他看清了幕府的腐朽统制已经成为日本未来发展的绊脚石,公然痛斥其“不思国患,不顾国辱,不奉天敕,将军之罪天地不容,神人皆愤于是思想也随之转变为尊王讨幕梁启超称赞其为“善变之豪杰”,并对他的思想转变有如下之评论:“其心为一国之独立起见,苟无伤于平和,而可以保独立,则无宁勿伤也既而深察其腐败之已极,虽欲已而无可已,乃决然冲破其罗网,摧坏其基础,以更造之 ”纵观他短促的一生,可谓几番求索,多历磨难,但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他依然保持着不屈的斗争毅志, 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下都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和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他在25 岁的时候,曾经打算偷渡到美国,事发未遂,被投入江户传马町监牢(这是他第一次被关入这里,但是第二次却再也没能走出来),转而又被押回本藩的萩市, 关入野山监狱。
就在身陷囹圄的困境中, 他依然笔耕不辍,从入狱到出狱的十四个月中, 共阅读了包括历史、 政治、经济、时事、小说、诗歌等方面的书籍达六百册之多,并留下了《幽囚录》、 《野山监狱文稿》、 《回想录》等多部著述在完善自我的同时, 他还在狱中召开时势讨论, 为狱友讲授《孟子》 ,举办俳句会和书法讲座, 在他讲课时,就连监狱长也前去旁听 与此同时,他还向狱方提出了改革监狱的建议,说服狱方给犯人明确刑期,进行“教育”,甚至还推进了释放犯人的运动由此可见,面对那“逝者如斯夫”的时间,他是多么的珍惜多么的善于利用呀他没有象一般犯人那样自怜自叹,虚耗光阴,反而是在逆境中求发展, 始终能找到自己应该做什么, 并诚心敬意的做下去,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将生命的火焰燃烧得更加灿烂!他之所以能够于逆境中不气悲观,不彷徨,完全是因为他拥有坚定的信念和勇于为信念舍弃生命的决心,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 事君而不逢时,相谏以死可矣,身遭囚禁亦可矣,忍饥挨饿亦在所不辞!身遭此境,功名几如全无,然仍不失人臣之道,永为世之模范,终必有感念其德风,而奋起振兴者最终其国风必走向统一,贤愚贵贱必皆崇尚节义” ?( 《吉田松阴全集第三卷》 ) 。
他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号为“二十一回猛士”,他在野山狱中所撰写的《二十一回猛士之说》中讲述了其由来:“我于庚寅年(文政十三年) 诞生于杉家,长大之后过房到吉田家为嗣 甲寅之年(安政元年)因罪下狱一日梦见神人,赐我名刺,其上曰:二十一回猛士旋即醒来” ( 《吉田松阴》, 吉川薰著)并解释道:我生于杉家, “杉”字, 表示二十一( “木”为十和八, “彡” 为三, 合计为二十一), 养父吉田家的“吉田”也表示二十一( “吉”字的“士”为十和一, 是十一, “田”字中包含着十, 合计为二十一),而把“吉”字的“口”和“田”字的“口”重合起来便成为“回”另外,他当时的名字叫寅次郎, “寅属虎,虎之德是猛” ,以此自称“二十一回猛士” 他在自己的著述中经常使用这个号,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醒自己肩负着完成二十一次拼搏的使命,而二十一次的拼搏中又会尝试到多少次的失败呢?这从他脱离藩属,游学东北;向藩主呈递意见书; 策划偷渡等一连串自称为三次拼搏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是早就做好了从思想到学识经历上的 “厉志养精”的准备了松荫不但是一位学问家,兵法家, 社会活动家,更是做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对明治维新发挥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他于安政二年(1855 年)12 月出狱后,在家乡创办的松下村塾,在这段时期中,在他悉心教育和培养下, 涌现出了象高杉晋作、 桂小五郎、西乡隆盛、伊藤博文等日后的维新主流精英。
松下村塾的前身是松荫的叔父玉木文之进利用松本村新道一带自家房屋而开办的村塾,因此他便以松本 (下)村村名为塾名松阴自己也曾在此学习过 后来,文之进接受了藩职, 遂将此塾停办其后,松荫的舅父久保五郎左卫门开办的久保私塾继承了这名字松阴的松下村塾,就是以此为基础开办起来的在松下村塾的教学生涯是他一生中最后的3年,也是他做为教育家的最为辉煌的生涯为了培养人才, 他在这里倾注了他的毕生心血, 在他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真正贯彻了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的原则塾中的学源五花八门, 既有上流藩士子弟, 也有来自底层的足轻农民的孩子,年龄也是从 40左右到 8、9 岁不等在这里,没有等级的界限,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自由交往, 结为朋友, 完全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束缚,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空气清新的小社会, 从而将变革的种子深植于每个进入这里又走出去的学子的心中在教学上,他从来不给学生们做硬性规定,就连教学时间也无固定,而是先仔细观察学生的兴趣, 然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让他们自己去感悟学问的魅力,从而生发出学习的激情 对于初入塾的学生, 他总是要问为什么来学习?当学生说自己是为了读书识字而来的时候,他就告诉学生,“不要做学者。
对人来说,实践最重要书籍之类,只要用心,在实践工作中,自然能逐渐读懂”( 《吉田松阴全集第 12 卷》 ) 他认为:所谓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方面的说教,那将只会有“教”无“育” ,而是要以启发他们的思想,鼓励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去, 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而达道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主见的人才在松下村塾里,最受学生欢迎的是由松荫在晚间开设的“自由谈”松荫上课,从来没有枯燥的照本宣科, 而是以他周游全国所获得的丰富知识为基础,进行自由畅快的论说讲时事,论世界形势,慨叹幕府面对形势发展无能为力,尖锐抨击对外国文化的完全无知,依旧保持锁国状态听着这样的课程,无论多长的时间,学生们从来没有困倦的感觉,有的时候甚至一直讲到东方发白,也仍有意犹未尽之感 如此活跃的教学空气, 比之藩中的官办学校明伦馆那一潭死水的沉闷气氛, 更能吸引那些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青年,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学生们在这里所学到的完全是活生生的知识,这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们个人所抱持的理念相融合, 更能显现出无穷的魅力和创造力为了开拓学生们的眼界, 松荫特别编写了一本名为 《飞耳长目》 的笔记,讲述了他自己看到的以及他从朋友那里听来的诸多外界的新鲜事物, 功效形同今日之报纸。
同时,他还鼓励学生们外出游学,以便他们能耳闻目睹各地实际情况,达道死读书所不能给予的广博见闻松荫对学生们的个性评判是极其精准的每当他送别一位走出校门, 步入社会的学生的时候, 总会为其题赠充满师友温情的送别辞,从中可以看出他鉴别人才的敏锐观察力如他赠给久坂玄瑞的送别辞就这样写道:“年纪虽轻,志高气锐而且他是个能以才能发扬志气的人 我自以前就推崇他是我藩年轻人中最优秀的人才 ”而给高杉晋作的则是:“我过去认为在年纪小的同志中,当推久坂玄瑞为最优后来得到高杉晋作晋作是有识之士,但学问尚不够充分然而他能自由奔放地进行思考和行动 于是我尽力推崇玄瑞, 而抑制晋作,晋作似乎非常不满不久,他的学力大长,能言善辩,其他同志也不得不服从他的看法可见,他对高杉的品行和性格是何其了如指掌呀;再如对那个后来曾就历任过明治政府枢密顾问等官职的品川弥二郎则作如下评价: “临事而不慌,是少年中罕见的男子而对日后长崎造船厂的创始人天野清三郎(渡边嵩藏),他评价道: “天野具有奇才卓识,看人入深入细 ”在松荫的眼中“人都多少带着纯金来到这个世上圣人拥有的纯金,和我们的纯金没什么两样”( 《吉田松阴入门》) , “提高天赐黄金的纯度,便是我们要修炼奋斗的目标。
我们的学问和职责均在此处他主张要使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