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消化科中医诊疗技术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3.99KB
约4页
文档ID:47776556
消化科中医诊疗技术_第1页
1/4

1 中医诊疗技术第一节 中药敷帖疗法适应症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操作程序1. 伏帖法:从头伏有第一天开始帖第一次,此后每隔十天帖一次,帖三次为一疗程,一般需连帖三至五年,症状严重的需继续敷帖,巩固治疗2. 敷帖法:以吴茱萸白术为主要原料制成丸剂,敷于神阙脾腧等穴,将药丸用胶布固定于穴位处3.冬至帖:每年“冬至帖”从进头九的第一天开始帖第一次,此后每隔十天帖一次,帖三次为三个疗程,一般需连帖三至五年,症状严重的需继续敷帖,稳固治疗以吴茱萸、干姜、附子为主要原料制成丸剂,敷于神阙、脾腧、大肠腧等穴,将药丸用胶布固定于穴位处注意事项1. 帖敷时宜穿透气性好的宽松衣服2. 儿童每次敷帖的时间应在2-3 小时,成人应在4 个小时左右敷戄后局部有轻微热感痒感,为正常反应,如奇痒难耐应立即去掉药膏如无不适,成人可适当延长时间3. 如出现灼热,可涂红霉素软膏等,切忌外用刺激药物,以免进一步伤害皮肤,一般不需要处理,如水疱已破可涂红霉素软膏或烫伤膏,大水疱应到医院接受治疗,个别局部反应大者,应终止敷帖治疗或由医师对药物适当调整,皮肤过敏者不宜进行该项治疗4. 治疗期间饮食以清淡为主,忌烟、酒、生、甜食、油腻及刺激之品。

5. 帖药期间不宜剧烈运动,也不宜呆在空调房间及顶风吹电扇,最好是自然通风的地方第二节 腹针针刺疗法适应症胃痛、痞满、腹痛、呕吐、呃逆、泄泻、便秘等操作程序1.治疗前对患者解释整个的过程,增加患者合作和舒适感物品准备: 25× 40mm 、 30× 40mm的针灸针, 70% 的酒精,棉签,米尺,防寒用具等2.患者体位:治疗时患者应该保持平卧位3.穴位的定位: 腹部取穴时, 以任脉为纵轴坐标,以胸骨柄肚脐耻骨联合上缘为标志点进行取穴一般上服务部取穴以神阙到中庭分为8 寸,下腹部神阙到耻骨联合分为5 寸为准横寸则以神阙到腹侧的外缘定为6 寸来计算4.主要穴位: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关元承满梁门水分建里等5.针具的选择:体形高大或胖短的人,一般选用60 mm 长度的针具进行治疗;中等体形的人选用 50mm 长度的针具;消瘦体形的人选用40mm 长度的针具;6. 针刺的深度:进针的深度分为天地人三部病程较短针刺天部(浅部);病程较长针刺地部. 7. 针刺手法:腹部进针时应避开毛孔血管,施术要轻缓如针尖抵达预期的深度时,一般2 彩捻转兵役法,常用三步法了即进针后停留3-5 分钟谓之侯气,3-5 分钟后再捻转使局部产生针感谓之行气,再隔5 分钟行针1 次谓之催气,留针30 分钟起针。

8. 治疗后做好记录,清理归还用物,终末消毒处理注意事项1.穴位定位要准确,要严格按照取穴方法取穴2.准确辨证,根据病情选择穴位3.取针时,要按照进针的顺序进行应用消毒干棉签按压针刺部位,禁用酒精棉签4.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为禁忌症,对体质衰弱的病人,在施术时亦需谨慎处之第三节 艾灸疗法适应证各种虚寒性病证,如胃脘痛、泄泻、痛经等操作程序1.备好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2.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3.取穴:视症证而定4.艾柱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烧坏衣物等5.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注意事项1.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顔面部大血管处孕妇服务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2.施灸部位顺序,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3.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如出现小水疱,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在,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4.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第四节穴位注射疗法适应症1.慢性胃炎 2. 胆囊炎 3. 胆石症的腹痛 4. 急慢性胃肠炎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2.取合理体位,暴露穴位注射部位,注意保暖3.局部皮肤严密消毒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4.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物缓慢轻轻推入;急性病或体弱者可用强刺激,快速将药物推入5.如需注入较多的药物时,可将注射器由深部逐渐提出到浅层,边退针边推药,或将注射器针更换多个方向注射药液6.注射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置舒适体位,酌情通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记录并签名3 注意事项:1.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于紧张时不宜立即注射老年体弱或第一次接受穴位注射时应取卧位,刺激宜轻,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量也要酌减,以免发生晕针2.药液不能注入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重新注射3.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进针时缓慢小心,且药量不宜过大,以免伤及神经干4.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5.孕妇的下腹部穴位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位不宜做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第五节中药保留灌肠疗法适应症结肠炎、痢疾、慢性胃肠道疾病或肝功能异常的患者物品准备治疗盘,注射器1 付,肛管 1 根,灌肠液,温开水,水温计,甘油,棉签,弯盘,卫生纸或纱布,橡胶布,治疗巾,软枕,便盆,便盆巾,必要时另备屏风。

操作流程1.成人:侧卧位或截石位,臀部垫高,肛管插入直肠12-20CM缓慢注入药物,共100ML ,完毕后嘱病人平卧保留1 小时以上再排便,以利于药物吸收2.小儿:侧卧位或截石位,臀部垫高,肛管插入直肠10-15 缓慢注入药物,共30ML完毕后嘱病人平卧保留15 分钟以上再排便,以利于药物吸收3.药物:成人:结肠疾病用灌肠1 号肝病:乌梅五味子煎剂100ML 腹泻病选用腹泻合剂方(党参、附片、吴茱萸、茯苓、诃子等)4.疗程成人:每日1 次,十天一疗程小儿:每日1 次,一到三天一疗程. 注意事项1.灌肠前排便,不养活刺激,肛管须细,插入深,注入慢,量少压力低,液面距肛门不超过 30CM. 2.肛门直肠结肠等手术后病人,排便失禁的病人不宜做保留灌肠3.严重肛门愤恨疾病肠道穿孔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能耐受保留灌肠者,禁止作此治疗4.中药的温度应在39℃- 40℃之间,每次灌入中药量应小于200ML. 第六节中药外敷加 TDP照射适应症辨证为脾胃虚寒或气滞血瘀引起的腹痛、腹胀等症操作程序4 1.外用中药适量装入布袋中(布袋1/ 2-1/3 满) ,喷洒适量的白醋(以白醋浸湿中药表面,不流出为宜) 。

2.将布袋在神灯下预热,夏天预热5 分钟左右,冬天预热8 分钟左右3.暴露患者所需照射的部位,将预热的中药袋的一面置于照射部位4.神灯距照射部位15CM-30CM ,消化系统疾病主要以胃脘部为治疗部位;妇科系统疾病以下腹部为治疗部位5.每隔 10 分钟翻动药袋一次6.每次照射时间为30 分钟, 10 天为一疗程注意事项1.准确掌握中药外敷的温度、时间及TDP保温照射的距离(与药袋的距离为15CM ) ,药袋的温度以病人自感舒适不宜,外敷及TDP照射期间每隔10 分翻动药袋1 次,使其充分发挥药效治疗完毕清洗药袋,晾干备用2.外敷结束后,要检查胃脘部皮肤是否有异常反应,如有红肿、皮疹应立即停止治疗,治疗结束后要记录主诉症状及副反应3.做好饮食调护,忌辛辣、煎炸、烟、酒、浓茶、咖啡等,避免过饱和进粗糙食物,要做作饮食有节,情场舒畅,并注意休息和睡眠第七节 中药结肠透析疗法适应症1.溃疡性结肠炎2.慢性便秘3.肠梗阻4.重症肝炎5.急性胰腺炎6.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外科手术前(后)肠道清洗操作程序1.肠道清洗:将肠道污物、宿便及毒素彻底清除2.结肠透析:采用特制的透析液,通过结肠透析机,在一定压力下,经专用注液管注入结肠,利用结肠系膜半透膜的特性,清除体内毒素,调节水、电解质平衡。

3.肠道内中药保留灌肠,利用肠黏膜的吸收功能,可对肠道进行分段清洗治疗,从而更加有效地将肠腔内、肠粘膜上的有害物质及毒素清除经过如此反复清洗不仅可以清除肠腔内和肠粘膜上的有害代谢产物和毒素,达到改善肠道内环境,还可治疗和改善习惯性便秘,平衡肠道菌群,促进新陈代谢,达到排毒、养颜、护肤、美容、减肥之功效4.中药灌肠方药,依照辩证施治原则,针对不同疾病及证型选用不同协定处方注意事项禁忌症:严重的痔疮伴出血者、肠道占位病变者,对此治疗不耐受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