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黄河改道的利与弊(1)

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38KB
约6页
文档ID:385928962
黄河改道的利与弊(1)_第1页
1/6

1. 黄河改道的利与弊:(四)黄河下游决溢和改道的影响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黄河改道不仅次数频仍, 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1. 造成大面积黄泛区2. 直接改变了黄淮海平原的水系面貌,从而间接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许多湖泊被黄河泥沙淤浅后,不久均被开垦为农田大面积水体的丧失造成气候干燥、水 资源缺乏3•黄河泥沙的广泛淤积,使黄淮海平原地面普遍淤高巨野泽(大野泽),先秦为九薮之一汉称“兖州薮”武帝时黄河瓠子决口,河水注入巨野泽, 水域不断扩大唐时泽水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后晋开运元年(944),黄河在滑州决口,淹没四州之地,大泽南部淤高,水体北移,梁山成为湖中 一座孤山宋代黄河三次灌注梁山泊,“梁山泊”之名始见金元时黄河南徙,但北泛时仍灌注梁山泊,梁山泊迅速淤浅元至正四年(1344)黄河灌注梁山泊, “河徙后,遂涸为平陆”洪泽湖,位于江苏省西部,面积1586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 由淮河南岸的几个小湖 演变而来隋时改名洪泽浦宋代湖与淮河相距还较远金元以后,黄河夺淮入海,淮河下游淤塞,黄淮倒灌,湖面迅速扩大。

明清修高家堰,抬高洪泽 湖水位,淮湖合为一体泗州城被湖水淹没,明祖陵淹于湖中乾隆以后,黄水倒灌,洪泽湖东北一带淤成平陆,清水不畅,遂“借黄济运”淮扬运河淤塞, 洪泽湖水继续扩大,向低洼地倾,形成今天的成子湖倒了高家堰,淮、扬二府不见面1. 下游大片的湿地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2. 填海造出了大片的可利用的土地3. 抵御海水对海岸的侵蚀4. 形成下游肥沃的平原 黄河改道以后,下游地区河患次数增多,且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所造成的灾祸也就非常惨重常 年持续的河患使得下游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黄河决口后,洪水恣意泛滥,巨浪滔天,大面积的草木、庄稼、动物等被淹没洪水以及所携带的 大量泥沙,破坏了下游地区的自然面貌,毁坏了植被,造成水系紊乱、河湖淤积史料记载,后晋 开运元年(944)六月,黄河决口,在淹没了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南部的广大地区的同时,洪水开 始积聚在梁山周围,将原来的巨野泽扩展为了著名的梁山泊;不仅如此,黄河决口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了当时政治军事生态布局的重新排列组合据《山东黄河志》统计,1855年以后,黄河决溢成灾, 侵淤徒骇河45次,马颊河7次,北五湖12次这不仅削弱了蓄泄能力,还在平地上留下了大片沙地 和洼地;恶化了气候环境,从而加重了下游地区的水、旱灾害。

水、旱灾害进一步造成良田荒芜、 土地沙化,尤其以黄河泛滥造成的土地沙化最为严重黄河溃决之后,由于泥沙的沉积,使大量良 田严重沙化,危害极大,实与洪水冲击之害相当很多地区的土地尽被沙压,水退之后,一经微风 尘土飞扬迷漫,且五谷不生,野无青草,土质极差除土地沙化外,土地碱化现象也十分严重由于降雨或洪水灾害,地下水位升高,在蒸发作用下, 盐分向土壤表层集结,水去盐留,往往出现盐碱地黄河决口后,黄河沿岸或其他低洼易涝地区, 由于排水不畅.浸泽日久形成了大面积盐碱地如蒲台蔡家寨碱地,就是因为黄河改道后河水浸 湿及排水不良而形成的,其碱土层有时深达一尺有馀盐碱地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碱层浅的 土地经过挑沟、翻地等方式改良后.还可以种植豆、麦之类的作物,碱性较大的地区只能生长芦苇 等,再严重的地区只好完全废弃肆虐的洪水使得人口锐减,严重阻碍了黄河下游社会经济的发展黄河水灾不仅夺去千百万人的生 命,破坏社会生产力,而且吞没了农田民舍等生产生活资料,使老百姓不能恢复再生产黄河决口 的当年,下游地区夏、秋两季均绝产,只得靠截留运河漕粮维持生计在晚清的奏折、上谕中,黄 河决口后类似“淹毙人口甚重” “居民村庄.尽被水淹”等记载屡见不鲜。

据估计,在光绪二十一 年(1895)至二十三年的连续三次大决口中,黄河下游地区死亡人数不下二十万,且“膏腴之地,均 被沙压,村庄庐舍,荡然无存”当时的情景是:黄水源源不绝,前涨未消,续涨骤至,村落被冲, 瞬成泽国,极目所至,浩淼无涯;灾民处高地,搭盖窝棚,暂为栖息;济南、武定两府很多州县多 陷巨浸之中,人口死者无数洪水所过之处,大量土地沙化荒芜,农民失去生产基础;灾后大量农 村劳动力急剧流失,农业生产急剧退化黄河夺淮使淮河流域产生重大变化1、 淮河入海故道被黄河淤废,从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被迫从洪泽湖以下的三河改流入江2、 由于黄河夺淮,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形成了现在浩瀚的洪泽湖3、 由于黄河夺泗夺淮,使泗、沂、沐河洪水无出路,并在泗、运、沂的中下游形成南四湖和骆马湖4、 豫东、皖北和鲁西南等平原地区的大小河流,都遭到黄河洪水的袭扰和破坏,造成排水不畅,水无出路 其中以濉河变化最大濉河原是发源豫东,中经皖北,至江苏宿迁小河口汇入泗河的一条大支流经黄河多年的 决口和分洪,终被淤废,下游不得不改入洪泽湖5、 洪泽湖以下的入江水道逐步形成,高邮宝应水位抬高,面积扩大,在自然水力冲刷和人工疏导之下,入 江水道的泄水能力不断扩大,而淮河下游运西运东地区的水灾也日益加重。

6、 留下从兰考,经徐州、淮阴到云梯关入海口的一条高出地面十数米的黄河故道,将原本统一的淮河水系 划为淮河水系和沂沐泗水系7、 将鲁西的原属济水水系淤塞,后经治理现统属南四湖水系8、 由于抬高洪泽湖水位和抬高干流中游河床,使原来畅流入淮的支流,形成背河洼地,新产生出如城西湖、 城东湖、瓦埠湖等湖泊四、黄河改道的影响1、 给下游人民带来沉重灾难每一次决口,广大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都受到毁灭性的摧残汉成帝 时,一次黄河决口淹没了 32个县,平地水深3尺,毁房30余座北宋巨鹿县在1108年的黄河决 口时被全部埋在泥沙下,直到1108年挖井时才在地下(米处重新发现这座古城明代以前的开封城 已全被埋入地下,据近年考古资料证明,宋代以来开封城地面大约被淤高!&米左右,从元朝至今, 开封被淹了〃次,宋代城在地面*米以下,几米以下是大梁城2、 造成严重的沙灾每次水灾后,大量泥沙留下,在长期风力作用下,形成了许多断续的沙丘和 沙垅,吞噬了农田、房屋以至城市,阻塞了道路交通现在河南省东北部和东部,大致以今郑州、 兰考间黄河河床脊轴,向东北、东南方向辐射分布的许多沙丘、沙垅和大片盐碱地,就是历史上黄 河泛滥的结果。

3、 黄淮海平原的水系面貌被破坏古代黄河下游平原上河网交错、湖泊密布,但经黄河一次又一 次的泛滥、袭夺和灌淤,河流多渐淤积,甚至完全断流例如战国秦汉时代的鸿沟、隋唐的通济渠、 宋代的漕运四渠(通济渠、五丈河、惠民河、金水河)等,当时都是中原地区的主要航道,金元以 后由于黄河多次南泛,均告淤废其它天然河流如颍、涡、濉、浍等河因长期受黄河的夺流、淤灌, 大多无航运之利,而在宋以前都是沟通南北的水运航路黄河流沙不但破坏了自身水系,而且也给 淮河、海河带来了破坏3.1入海谎路治理与近代黄河三角洲开发黄河现今行水的利律流胳与汉唐时期的古利津 流路均流经地壳沉降畐度较大的济阳地区古近纪的 断陷活动使这一地区成为大面积汇水区&从地质条件 看孩她区非常有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海流路「然而,黄河口的频繁摆为不断将二角洲海岸线 向渤梅推进,仪百余年时局就冲积形战了总面积釣 6 000 km2的近代黄阿二角洲*在此期何,每条流 溜在不断延长中促楼河道比降向平缓过渡,从丽加 重了谢擁堆积的过程.为保障黄河行水畅顺和区域 经济的稳歩发展,治河部门自19胡年后对人悔流 路先后实施了 ?次人工改道工程:1史3年,由甜 水沟改走神仙沟駅略;1%4年*由神仙沟改走刁 口河流路;1976年,由刁口河改走现行的清水灣 流路n同时,相应向下游延续防洪堤坝,形成了完 善的人海流路防洪工程猿系。

一系列有讣划的黄河人梅流路治理工程,促进 了胜利油皿的开发和东营市的诞生对山东省、貫 河流域乃至全国经挤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探远的3.2黄河径流■减小问题1949年后.黄河卜觀流路大摆动带来的劫难 得以根除°但是,大规模治黄工程的长期累积和水 资源的巨量耗费,在使黄河下游洪水发生机率不斷 降低的同时,却导致黄河逐步走arg流培减小以至斷流的困境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从20 世圮50年代的21. 4%猛增到本世纪初的84.1%T 远远趙出国际上公认的40鳴的警戒线作为水资 源相对短缺的北方河流,黄河以双阳于世界河诡警 戒用水址的开发利用率支撑了風民经脐发展,而本 身则已逐渐演变为一条基本上处于驯服状态、甚至 在枯水时段内仅仅是潺洼人海的弱勢细流(图打° 黄河这 由盛而枯的历史变化,实际上也反映了自 然资源与牛态环境对録济社会发展持续支撑能力的 降低.1991-2000年*利津断面实测年径流城平 均为120忆比20世圮50年代平购减少 北0亿造成黄河下游頻繁断流或缺水、两岸滩 区及二角那湿地養ST近海生物多样性受损口黄河餐流曲逐年递减所带来的影响,早巳引起 社会各界型相关部门的密切关注与思考口 19%年 元月.163 {&院I曾在呼吁书上郑重地签名,号召 "行动起来*拯救黄河S在这新的形势下「« 河治理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碾为指导,廉时调藁传 统治黄思路+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确保黄河 能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可持续支持"是终实现 人与黄河和谐相处的新理念.确保黄河生命的维系之道十除了需要在社会生 产领域实行节水、书能、降耗、减排.井制定各种 方略和措施为黄河增水之外.滋养黄河生命的温床 坯在于维护黄河源头及其流域的阿流湿地生态蔡 统。

因此,通过强化各种工程措施,坚持黄河人诲 流路的长期稳定*也是维系黄河健廉生命的重要一 环好只有尿障黄河流域自然支撑能力勺社会生产力 的平衡发展*才能衽新的历史时期乳正实现人与自2.政区沿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四、 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行政区划的一个重要职能是经济职能・经济指标是政区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政区数目、幅员大小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五、 政区演变与文化发展的关系1、 政区划分与文化区关系密切;2、 有时受数的影响;3、 政区设置有时与宗教有关,如汉代陵县、奉郊县的设置泰山郡奉高邑,位于泰山东麓,为封禅大典基地颍川郡崇高邑,在今河南登封,奉祭嵩山 长陵县令官秩2000石陵县人口一般为外地迁入的贵族官僚和富豪,充实国都实力的同时,抑制 豪强势力发展现代历史地理学的作用1、 防灾减灾的作用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泊治理纺纱固沙,治理水土流失,地震 预测和滑坡防治具有借鉴作用2、 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对气候的长期预报、生物资源的调查,农业区划的制定,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的借鉴对 历史时期动植物变迁规律及原因的研究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中心的演变交通路线的择定城市分布的变迁具 有借鉴作用。

3、 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可以复原过去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4、 对学术观念的影响尽全时空观念;人地互动观念;中国城市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指导今天的城市建设将 会起到重要作用在我看来,历史地理学研究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在城市的发展战略制定上的意义城市的发展要综合更方面的条件,考虑更方面的影响因素,制定最合 理的发展战略尤其是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选择,这关系到一个城市能否健康合理持久发展在这过程中,城 市地理的研究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它为我们制定战略提供了所需的各种资料,如城市自然环境、城市拥有的 自然资源、人口等这些都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二、 在城市规划及项目开发和建设中的意义城市的合理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尤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