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治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0.55KB
约3页
文档ID:496449383
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治_第1页
1/3

福寿螺的发生与防治福寿螺又称苹果螺、大瓶螺、雪螺,属中腹足目,瓶螺科 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 1981 年作为食用螺引入中国,现 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湖南、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因其适应 性强,繁殖迅速,成为危害巨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主要危害水稻, 也威胁入侵地的水生贝类、植物,同时也是一些寄生虫病的中间 寄主一、形态特征:具一螺旋状的螺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 不同而异,有光泽和若干条细纵纹,爬行时头部和腹足伸出 头部具触角 2 对,前触角短,后触角长,后触角的基部外侧 各有一只眼睛螺体左边具 1 条粗大的肺吸管成贝壳厚, 壳高7cm,幼贝壳薄,贝壳的缝合线处下陷呈浅沟,壳脐深而 宽贝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卵圆形,直径2mm,初产卵粉红 色至鲜红色,卵的表面有一层不明显的白色粉状物,在 5〜6 月的气温条件下, 5 天后变为灰白色至褐色, 这时卵内已孵化 成幼螺二、生物学特性:福寿螺繁殖率极强, 1 只雌螺 1 年繁殖 2 代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饵料充足的淡水中,多集群栖息 于池边浅水区,或吸附在水生植物茎叶上,或浮于水面,能 离开水体短暂生活每年的 3〜 11 月为福寿螺的繁殖季节, 其中5〜8月是繁殖盛期,适宜水温为18°C〜32°C,最适宜水 温为25〜30°C,超过35 °C生长速度下降,最高临界水温为 45 C,最低临界水温为5C。

交配通常在水中白天进行,时间 长达 3〜 5 小时,一次受精可多次产卵,交配后 3〜 5 天开始 产卵,夜间雌螺爬到离水面 15〜 40 厘米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 的表面,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产卵卵圆 形,粉红色,卵径 2 毫米左右卵粒相互粘连成块状,每次 产卵一块,卵块椭圆形,卵层不易脱落,鲜红色,小卵块仅 数十粒,大的可达千粒以上,产卵历时 20〜 80 分钟产卵结 束后,雌螺腹足收回,掉入水中,间隔 3〜 5 天后,进行第二 次产卵,一年可产卵 20〜 40 次, 1 只雌螺通常 1 年产卵 2400〜 8700 粒,卵孵化率一般 60〜 80% ,受精卵在空气中孵化需 10〜 15 天,发育成仔螺后破膜而出,掉入水中吞食浮游生物等 福寿螺食性广,是以植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螺类,主食浮 萍、蔬菜、瓜果等,尤其喜欢带甜味的食物福寿螺为雌雄 异体、体内受精、体外发育的卵生动物,幼螺发育 3〜 4 个月 后性成熟,除产卵或遇有不良环境条件时迁移外,一生均栖 于淡水中,遇干旱则紧闭壳盖,静止不动,长达 3〜 4 个月或 更长三、防治方法 防控策略:重点抓好越冬成螺第一代成螺产卵盛期前的 防治,压低第二代的发生量,及时抓好第二代的防治。

以整 治和破坏其越冬场所,减少冬后残螺量,以及人工捕螺摘卵、 养鸭食螺为主,辅之药物防治1、加强植物检疫福寿螺是外来生物,防止其由发生地 通过附着在土壤中或水生植物的根部、 茎基部随运输而扩散, 是控制福寿螺扩大危害的关键措施2、水田种养结合可在福寿螺发生区的田块、沟渠放养鸭子鸭子喜好食螺,一般每亩田放养10〜20只鸭子3、 人工捕杀福寿螺螺体及卵块容易识别,便于捡摘, 且福寿螺成、幼螺一般在早晨和下午最活跃和较易被发现, 此时是人工捕捉最好时机结合农事操作,见螺及卵块随即 消灭,特别在春秋两季福寿螺产卵高峰期,组织人员摘卵捡 螺此外,在主要灌溉进出口处放一张金属丝网或竹网,避 免因串灌而将福寿螺幼螺和成螺带进新稻田,阻止福寿螺在 稻田间相互传播4、 人工诱杀可利用有毒植物诱杀福寿螺,或用一些引 诱物来诱集福寿螺或引诱成螺产卵,然后集中消灭成、幼螺 和卵块5、 药剂防治防治指标为当稻田每 平均有螺2〜3头 以上时,防治适期应掌握在成螺产卵前 可在水稻移栽植前 7 天,每亩撒施石灰25公斤,或2%三苯醋锡粒剂(TPTA )100〜 150克(温度低于20°C用较高药量,但不得超过150克);在 水稻移植后, 每亩用 6%四聚乙醛(蜗怕、密达)颗粒剂 0.5〜 0.7kg 或者 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 80-100 克拌细砂(或尿素加氯化钾,但是不能与过磷酸钙混用)5〜10kg撒施, 施药后保持3 - 4cm水层3〜7天;或者每亩用70%杀螺胺乙醇 胺盐可湿性粉剂 80-100 克兑水 30 公斤喷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