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8KB
约11页
文档ID:209054994
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_第1页
1/11

秦腔现代化进程中的审美特征秦腔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几百年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特征但是,建立在封建小农经济、田园经济和农业文明基础之上的秦腔,随着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变化,其丰富的传统基因横亘于传统与现实之间,暴露出诸多与时代不协调的弊病为了适应时代变迁,秦腔艺术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秦腔艺术的现代化进程一说现代化,有人就会讲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落后的农业国家或地区发展为先进的工业国的历史过程,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就是工业化,和秦腔无关其实,“现代化” 一词没宥领域界限,它可以指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现代化是使动用法,即使之成为现代的、以适应现代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新变化弄清了 “现代化”的科学含义,我们可以把秦腔艺术的现代化进程理解为秦腔由传统积淀的扬弃到不断吸纳新事物、进行内容和形式的改革、适应现代观众审美的过程笔者以为,秦腔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有意蜕变和超越,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特征1.清末民初的秦腔艺术现代化淸末民初,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陕西一批知识分子,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良策,他们十分重视戏曲艺术的教育功能,认为“社会教育感人最深,普及最广者莫若戏曲”,主张“改编旧戏社,编演新戏曲,改造社会”。

清末同州知府王伯明,在清末编写了剧本《训俗亭》,提倡民主,移风易俗;民国元年陕西名士李桐轩和孙仁玉联合军、政、商等社会各界,于7月1日在西安创建了易俗社易俗社以“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原则,从剧社体制、组织机构设置、管理制度、艺术创作、舞台演出、学生培养等方面对秦腔及其管理进行了全面改革,剧社以演出提倡民主、平等,宣扬爱国和社会教化的新编剧目为主,对传统秦腔剧冃进行了取金,使之“推其陈,出其新”在易俗社的影响下,陕西各地出现了改良热潮,相继出现了“秦中社”、“三意社”、“化民社”、“榛苓社”等十多个改良剧社这一时期秦腔创作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以孙仁玉、李桐轩、范紫东、高培支为代表的秦腔剧作家们创作了《一字狱》、《孤儿泪》、《商汤革命》、《柜中缘》、《三滴血》、《软玉屏》等作品陕西易俗社的秦腔改良运动,引起了全国各界的重视和支持民国10年,陕西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训令,发给了金色褒奖,以资奖励民国13年,鲁迅莅临西安,亲临易俗社观看演出,并题赠了 “古调独弹”匾额;民国21年9月11円,蒋介石命陈果夫拨给易俗社一千大洋,令其刊印剧本,予以推广在陕西秦腔改良运动的影响下,西北各地也展开了秦腔改良运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也出现了改良剧社,创作了一批秦腔剧目。

应当指出的是,这次秦腔艺术改良运 动,从词、曲、本到声、韵、调,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创新,以此建树起颇 有时代新意的新唱腔一一易俗腔这种新唱腔的问世,不仅很快吞并了流传于西安周围的多种古老秦腔遗风,同时乂随着人批陕籍艺人进宁入廿 给西北秦腔的唱腔带来了很大冲击,促进了秦腔音乐的革新与融合2.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秦腔现代化三四十年代,面对我国国土沦陷,山河破碎,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局势,秦腔肩负起了宣传的职责这一时期,秦腔艺术现代化进程的中心由西安转移到了陕甘宁边区,以柯仲平、马健翎、黄俊耀等为代表,他们高扬着“为现实生活”的旗帜,大步地向现代化迈进1938年,柯仲平、马健翎等发起了 “边区民众娱乐改进会”并发表宣言,后即成立民众剧团他们从现实出发,从斗争需要出发,坚持“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俗、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的原则,创作了《好男儿》、《那台刘》、《查路条》、《魂》、《三岔门》、《两家亲》等在中国戏曲史上占冇重要地位,冇深刻的历史思考和强烈吋代特点的作品1939年后,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地区相继成立了许多秦腔社团,他们纷纷向民众剧团学习,直接上演民众剧团的剧目,或创作反映抗战内容的新剧目,收到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良好效果。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延安的革命文艺工作者高举“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的旗帜,运用秦腔这一艺术形式反映革命的生活和斗争,创作了《血泪仇》(马健翎)、《鲁进宝的灾难》(黄俊耀)、《官逼民反》(钟征明、黄俊耀)、《穷人恨》(马健翊)等剧目,为秦腔的现代化树起了一座里程碑在这次现代化进程中,首先是内容的革命性,其次是形式的创新,而要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最初的秦腔向现代化迈进,内容和形式是不协调的直到1943年秦腔《血泪仇》的诞生,秦腔才运用旧的民族形式创造出新的民族形式,完成了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步,毛泽东评价它“体现了气派和作风”,“体现了一定意义的新文化”柯仲平认为秦腔在抗战时期“创造了新的民族歌剧”这一阶段由于过分地强调了它的政治性和宣传性,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服务便成了现代化的主题词3. 建国后17年的秦腔现代化秦腔艺术向现代化迈进的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处于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句更加明确为了使戏曲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新的审美需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全国上下掀起了“改人、改制、改戏”的高潮。

秦腔在此背景下,除了改人、改制外,在改戏上花大力气,下大工夫,对传统秦腔剧目进行了认真的梳理、研宂、改编,禁止了有毒素剧目的上演,对传统剧目中的封建迷信、淫秽低级等内容进行删除,推出了《游龟山》、《三滴血》、《法门寺》等一批优秀剧目,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秦腔的“戏改”工作走在了西北五省众多剧种的前面,1958年至1965年,秦腔的艺术成果开始向外传播先是陕西省戏曲研宂院二团、三团和 易俗社三大秦班进北京,带去改编传统剧目和历史剧《游西湖》、《赵氏孤 儿》、《窦娥冤》等十大木戏,演出42天,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人民的好评;再是三大秦班下江南,在江南各省巡回演出,历时半年;另外是把《火焰驹》、《三滴血》等剧目拍成了戏曲艺术片,对全国的戏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在这次现代化进程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秦腔在内容上的革新和与电影艺术的结合,使古老的秦腔艺术借助电影手段得以传播、光大4. “文革”期间的秦腔现代化众所周知的原因,“文革”期间戏曲艺术受到了致命的摧残,全国舞台上只有八个样板戏尽管如此,秦腔艺术家们在样板戏的移植和二度创作巾,仍然是精打细磨,特别是在音乐创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他们充分发挥秦腔高亢激越、苍凉哀伤的美学特质,吸收借鉴京剧和其他姊妹艺术的音乐元素,为《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洪湖赤卫队》、《沙家浜》等剧冃创作了富有时代特点的音乐唱腔,极大地丰富了秦腔咅乐的表现力这几部音乐,很快地风靡西北,流播于甘、青、宁、新等省,使秦腔具有了新的生命活力在这次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秦腔音乐的现代化步伐,它以新的生命意识使秦腔更加深入人心,扎根西北,成为广大西北人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5. 改革开放时期的秦腔现代化20世纪70年代后期,秦腔和其他戏曲艺术一样,如沐春风,蓬勃发展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文化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广火观众民族心理特征的变化和审美感情的变化,秦腔常常捉襟见肘,处境尴尬于是,振兴秦腔的口号在西北大地上久喊不绝,这个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为龙头,以甘肃、宁夏和青海、新疆各秦剧团为生力军的队伍,广泛吸收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从编、导、音、演、舞美等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创作演出了大批广大观众喜欢的剧目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有《三姑娘》、《杏花村》、《少帝轶事》、《千古一帝》、《白花曲》、《西域情》、《龙源》、《杜甫》等这些剧目不但在主题上进行了现代化开掘,而且在艺术上开始真正超越了政治、伦理道德的单纯层面,从而对人的A在精神世界给予人文关注,在表演形式和舞台美术上,充分吸收其他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利用现代声、光、电等手段,对舞台进行有效重构,音乐创作上,在恪守板腔体的同时,注重音乐的个性化描写,使传统的秦腔艺术具有了鲜明的现代审美特征。

秦腔艺术的现代审美特征1. 文本:由道德评判走向人性开掘由于受数千年来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人文精神以及由其形成的审美机制的影响,戏曲有着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秦腔也不例外在传统的秦腔剧目文本中,大都反映人们之间的道德关系和个人道德风貌,经夫 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几乎成为秦腔传统戏的主要社会 功能和审美功能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王宝钏》、《窦娥冤》、《赵氏孤儿》、《五娘吃糠》、《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铡美案》、《三娘教子》,他们从伦理道德角度来解释、解决社会问题,文本中生活矛盾和戏剧冲突也常常转化为伦理性冲突,无论写社会政治性的政权之争,还是写战争战事,选取关节点和枢纽处常常是道德冲突,即从道德意义的忠奸和善恶角度展幵矛盾,发展矛盾,结束矛盾,在双方截然对立的斗争中,通过人物在道德上的坚定信念,伦理情感上的内心冲突,触动观众的情感体验,引起观众强烈的愤怒和同情秦腔传统剧目中擅长写人物内心的道德情感冲突,常常能调动观众潜在的道德倾向,唤起他们的心理反应,激发他们的感情共鸣,达到强烈的煽情效果但是,传统和道德评判经常使戏曲在人性开掘、性格刻画、人物命运的揭示等方面,呈现出浅层化、表面化特征,从而导致古老秦腔的审美品位与现代观众的心理错位。

力了解决这一问题,秦腔的剧作家们首先在历史剧和传统剧的创作中,站在社会主义道德的立场上,从浅层的伦理道德,转而对“人”的终极归宿、人物命运的人文关注,深入挖掘人性的弱点,深刻揭示封建意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们或用现代意识关照传统,以时代的审美观阐释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不仅做出历史的、政治的,而且做出人生价值和人性的评判,或从历史题材与当代社会文化、当代文化心态契合点,将深沉的哲理思考,附着在一个颇有传奇色彩的家庭悲剧上,产生凝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悲剧震撼力2. 表演:由泛程式化走向个性化程式中国戏曲众体兼备的美学特征,形成了戏曲以形式美取胜的特点,具 体到表演来说,技术多于艺术,多于对人物感情的体验强调的不是生活与角色,而是注軍各种技艺的展现;不是自我体验的生活的舞台再现,而是致力于那些美化了的、抽象的、凝固着生活中各类情感、可以用来套在各类角色身上的程式化动作;不是着力于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捕捉,而是倾心于平时“苦练”所学到的抽象的、概念化的、能与人物身份对位的动作复述及一招一式的考究秦腔这个戏曲之母,在它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这些泛程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形式大于内容,形式决定了内容,演员在表演中的动作,是被夸张变形了的一系列虚假性的舞蹈化动作的概念。

秦腔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创造性地吸收其他艺术在表演上的特长,使其表演从泛程式向个性化程式迈进,由传统剧的一式多用向一戏一式、一式一用发展特别是秦腔的现代戏,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使人物更具特点,具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3. 音乐:从固定板式走向动态变迁秦腔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同的审美经验,形成了丰富的音乐板式结构,但广大作曲家努力在动态变迁中发展秦腔音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