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儒家,孔 子,孔子的思想,仁的发现 中庸之道 诗学思想 美学思想 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美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孔子的美学思想 美与善的区分和统一; 孔子文、质统一的审美观; 自然美; 孔子的审美尺度与批评标准中庸孔子论“美”,论语八佾:“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文辞 美与善的统一 女性 文与质的统一 建筑 自然美 服饰 审美尺度,,“美”“善”统一,孔子在充分肯定美的意义和价值的前提下要求美与善相统一 论语八佾: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美”“善”统一,孔子认为未“尽善”的东西,也可以是“尽美”的,明确地说明孔子看到了美具有区别于善的特征 孔子又提出了“尽美矣,又尽善也”作为他所追求的最崇高的理想 认为“乐”是“仁”的表现,只有在表现“仁”的时候才有价值,这是孔子关于“乐”的一个基本思想在这个思想中肯定了美必须是具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美”“善”统一,孔子虽然认为“乐”应该是“仁”的表现,但他并没有轻视,更没有否定“乐”的美的重要性相反,他认为表现“仁”的“乐”不但应该是美的,而且应该“尽美” “仁”是“乐”的美的内容,“乐”的美则是“仁”的表现形式文”“质”统一,美是善与其表现形式两者的完满统一“文质彬彬” 论语雍也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统一,“文” 说文解字: 錯畫也今字作纹 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 本义:花纹;纹理 论语八佾: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 论语泰伯:“焕乎!其有文章文”,论语八佾: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 周和夏、商两代相比,它的“文”是多么的繁盛光辉啊!这里所说的“文”,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的,它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在内,因而是包含了作为历史成果而保存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中的各种美的东西的文”,论语泰伯:“焕乎!其有文章 这里的“文章”,指的是黄黼黻衣、丹车白马、雕镂刻缕之类与社会有关的感性物质的文饰或文采,这正是对逐渐步入文明社会的文化的赞颂 论语泰伯: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讲究礼仪服饰之美质”,“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
卫灵公)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颜渊) 由此可见,孔子所说的“质”指的是人内在固有的和坚定的伦理品质文”“质”统一,“质胜文则野” 孔子认为缺少包含审美在内的文化教养,人将是粗野的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应该表现在一种有教养的美的形式之中 “文胜质则史” 孔子认为如果极力讲求文饰和美,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所谓文饰和美将会成为一种没有内容的外在的虚饰文”“质”统一,“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要求“文”与“质”两者的完满统一 这种统一,是表现在“君子”的言动、容色、生活各个方面的美和文化教养,与“君子”内在地具有的仁义道德品质这两者的统一只有达到了这两者的统一,才是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也就是孔子理想中的不同于“野人”的人 孔子的“文质彬彬”的思想,是同他对于人的本质和理想、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肯定分不开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美学上看,这一命题的意义不仅在于指出了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且还在于它把美同人类社会生活相联系,把美的内容规定为与人的存在相关的东西,并且认为人的存在应表现在一种同人类的尊严、教养、智慧、才能相称的感性形式之中,而不应表现在一种粗陋鄙野或是空洞虚假的形式之中。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的“君子”,既是一个有高度审美和文化教养的人,同时他的这种审美和文化的教养又正是他内在的高尚道德品质的完满体现 孔子把美同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个体的社会性存在的实现联结在一起,这就使美充分地人性化和现实化,成为日常的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部分,从那原来和它混杂在一起的远古的图腾崇拜和宗教观念中明确地分离出来了自然美,孔子关于自然美的看法:“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 “乐水” 因为水具有川流不息的“动”的特点,而“智者不惑”(子罕),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同样具有“动”的特点 “仁者” “乐山” 因为长育万物的山具有阔大宽厚、巍然不动的“静”的特点,而“仁者不忧”(子罕),宽厚得众,稳健沉着,同样具有“静”的特点诗经:仁者乐山,鲁颂閟宫: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周颂天作: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诗经:仁者乐山,这种看来是比附的说法,向我们提示了有关自然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人所欣赏的自然,并不是同人无关的自然,而是同人的精神生活,人的内在的情感要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自然。
自然对于人不再是徒具可怖威力的巫术宗教的崇拜对象,也不再是仅仅作为物质资料的功利对象,而成为人能够在物质生产劳动范围之外,从精神上自由地加以观赏,以感受人与自然之间的感性对应关系的对象了这正是对自然美的意识产生的重要标志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含义:一定的自然对象之所以引起人们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和人的精神品质相似的形式结构的缘故 意义: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揭示了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互相感应交流的关系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汉民族在对自然美的欣赏上,几千年来经常把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道德情操相联系,着重于把握自然美所具有的人的、精神的意义,从而充满着社会色彩,极富于人情味,具有实践理性精神,既很少有自然崇拜的神秘色彩,也很少把自然贬低到仅供感官享乐的地步 汉民族对自然美欣赏的这一可贵特点,就思想上说,是导源于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美学思想中庸,孔子的审美尺度与批评标准中庸 论语雍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原则的实现,使社会生活中各种互相矛盾的事物和谐统一起来,是政治学的最高表现,也是孔子始终在追求着的理想 对于孔子来说,美也是离不开这个原则的,违背了“中庸”就不能有美。
中庸,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孔子把他的“中庸”原则运用到他的美学上,要求在美和艺术中处处都应当把各种对立的因素、成分和谐地统一起来,不要片面地强调某一方而否定另一方 论语八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一、孔子的历史地位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 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儒家学说是传统文化当中的主流文化二、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1、对外中国对外不仅要有硬实力(强大的军事力量、先进的科技、雄厚的经济),也需要软实力孔子的思想就是中国的软实力,我们要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打造成世界公认的国际关系新规则 2、对内国家治理主要靠完善的法制,教化民众则需要孔子“仁”的思想当然这个“仁”要充实现代思想内容孟 子,孟子,孟子(约前390-前305年)名柯,邹(山东邹县)人,鲁国贵族后裔,据说曾学于孔子之孙子思,是孔子以后儒家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孟子一书记述了他的活动和思想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前390-前305年),孟子,中文名: 孟轲 外文名: Mencius 别名: 孟子,子舆,子车,子居,亚圣 国籍: 鲁国 民族: 华夏族 出生地: 邹(今山东邹县) 出生日期: 公元前372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289年 主要成就: 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 以后就称为“亚圣” 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代表作品: 孟子 所处时代: 战国,孟子的哲学思想 性善论与良贵说,性善论,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性善论”对“仁”学的理论贡献,孔孟之学是以“仁”为核心,是以人为本研究“人”的学问 孟子继承孔子“仁”说思想,提出“性善论”,从深层次研究人的本质属性和内在价值,阐明了“人”的价值所在,回答了“人”之所以值得爱,鼓励人们向善,从理论上丰富完善了孔子创立的“仁”的学说,为“仁”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性善论”对“仁”学的理论贡献,(一)从理论上完备了“仁”学体系 (二)提出了平等的朴素思想,(一)从理论上完备了“仁”学体系,“性善论” 从“仁”的学说体系的内部,从理论上回答了两个问题: 第一,揭示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即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孟子认为:人,生而固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四端”,因此,人从出生开始他就异于禽兽,他(她)是人,所以要以人来对待 第二,人具有人的内在价值人,生而固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四端”,这就是人的内在价值之所在因此,从人出生开始,他(她)就是具有“人”的价值的所以一切人都值得“爱”和“敬”二)提出了平等的朴素思想,孟子的“性善论”认为,象人之生而固有四肢一样,人亦生而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就是仁义礼智道德的“四端” 虽然,道德“四端”不是人性的完备,仅是性善的萌芽和开端,仅是从善的可能和趋向,但是无论是尧舜,或是盗跖,在人生之初都具有“四端”这种善的因素这是一切人之所同二)提出了平等的朴素思想,孟子的“性善论”蕴含着如下思想:上自达官贵人,正人君子,下至贩夫走卒、斗筲小人都具有固有的内在“四端”,在人性上是相同的尧舜、圣人和普通人在“类”的本质上是平等的,只不过是他们善于扩充善,使后天的行为远远高出了他们的同类而已 所以,从这一意义说,我们可以称孟子的“性善论”为朴素的平等思想其所以称朴素,是因为“性善论”中所论及的是人在道德人格上的平等,并不涉及政治、经济上的平等,这与近代的平等思想是有所区别的二)提出了平等的朴素思想,孟子的“性善论”肯定了人人都固有仁义礼智“四端”,这便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价值由于一切人在人性方面都同样具有“四端”,因此,在人性方面是平等的,每人在人生的起点上是相同的 人是人自己的主宰,人只要努力保持并扩充自己内心的善性,就可以成为圣人因此,人应努力向内追求,而不必向外追求这种人性平等、自尊、自强的精神后来为佛教禅宗和宋明理学所继承和发展良贵”说,孟子的“良贵”说基于他的“性善论”。
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良贵”说,“良贵说”以孟子的思想体系来看,应该是“性善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探讨的问题上说,两者又有区别 “性善论”主要探讨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与禽兽的区分问题,亦即人的本质属性问题;而“良贵说”是专门探讨人的“尊贵”之所在,即人的价值问题良贵”说,“良贵”说的实质价值观、平等观 孟子的“良贵”说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本然的“贵”,这种贵是生而固有的 孟子告子上: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已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良贵”说,孟子的“良贵”说从“仁”的学说内部,肯定了一切人都具有相同的内在价值,因此在道德上、人格上、价值上一切人都是平等的从这一点说,孟子的“良贵”说和“性善论”一样具有朴素的平等思想,大大丰富了孔子首创的“仁”的学说,这是孟子对“仁”学的又一重大理论贡献 在孟子的思想中,有“民为贵”的光辉命题,有“仁民爱物”的宏伟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