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抗日战争中巨炮

豆浆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8KB
约5页
文档ID:1035432
【2017年整理】抗日战争中巨炮_第1页
1/5

厦门古炮屹立 113 年 抗战时击沉一日本军舰(图)克虏伯古炮维修现场韩栽茂曾整整担心了七年——世界唯一完整现存在原址上的巨型钢质古炮,是否会毁在自己的任期上,一度成了这位厦门胡里山炮台管理处主任的心病1893 年时,清政府花费近 16 万两白银,从德国克虏伯公司购买了两尊巨炮,这是其中之一这个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重武器,炮身总长近 14 米、口径 280 毫米、总重 50 多吨,最远射程近 20 公里在中国近代史的历次战争中,它们都发挥过应有的威力尤其在 1937 年的抗日战争中,一炮击沉了日军一艘“若竹”型驱逐舰,留下赫赫战功这两尊克虏伯巨炮虽未毁于战火,却几乎毁于人祸1958 年全民大炼钢铁期间,厦门钢铁厂以每斤 8 分钱的价钱,购买下这两尊古炮,用作炼钢材料幸得当时的厦门市委出面制止,其中一尊古炮才得以保存2002 年年初,德国克虏伯历史档案馆的专家在全世界范围进行了考证:自 18 世纪初生产销售世界各国的各种口径的克虏伯大炮,在原址的保存率近乎为零厦门胡里山炮台的这门克虏伯古炮,是“世界仅存的 19 世纪最大、完整保存在炮台原址上的后膛海岸炮 ”其价值可用一个广为流传却无法证明真假的故事作为旁证:数年前,德国克虏伯集团的总裁曾向胡里山炮台提出过一个惊人的请求——用与炮身等重的黄金,将这门古炮购回德国。

如今,这尊面临大海、霸气十足的克虏伯古炮,已经在海风中屹立了整整 113 个年份战火的考验和海洋性气候带来的各种侵蚀,已使它全身锈迹斑斑尤其是负载着炮身近 50多吨重量的中心主轴,已经被锈蚀得不堪重负甚至有专家推测,如果炮身的锈蚀得不到彻底修复,古炮在数年内就将断裂、倒塌自从 1999 年走马上任以来,韩栽茂和他的团队花费了整整七年时间,对这门古炮的“每一个毛孔”,都进行了由表及里,细致入微的“解剖”和研究研究者们首先找到了古炮“病变”的真正原因胡里山炮台由一位名叫汉纳根的德国人设计从现在所掌握的资料看,一百多年前,这个德国的退役陆军少尉,就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建筑学、气象学、海洋学知识他在充分考虑了海风流向、空气对流、阳光与潮汐、紫外线照射等诸多因素之后,将主炮台修建在距海平面 25 米处同时,将炮台地下水的出口埋设在地下 12 米深处,并引入大海根据史料的记载,在其后的 44 年中,即便有台风和雨季频繁侵袭,海洋盐雾终年不断地侵蚀,但合理的通风和排水设计,使得这门克虏伯大炮“昂然挺立,毫发未损”,除了日常的维护外,巨炮从未动过一次“大手术”然而,情况在 1937 年的海战之后发生了改变。

1937 年 9 月,日本海军联合舰队侵略厦门为了有效保护守军的生命安全,厦门海军司令黄涛下令,在胡里山炮台阵地上修筑大型的钢筋水泥掩体,原本设计的依靠自然通风的炮台,被完全封闭随后,不仅自然通风系统受到掩体的填塞和阻挡,而且酸雨、海雾就会顺着风势刮入炮台内,都淤积在大炮底部这些腐蚀性很强的化学物质与钢铁中的碳产生了化学反应,加速了钢铁的腐蚀更令人不安的是,从 1984 年到 1996 年,胡里山炮台从市级文物单位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 12 年的时间里,平均每一年半,保护人员就对克虏伯大炮刷上一层涂料,至今已有 8 层由于缺乏文物保护的基本常识,这些 “保护层”不但未起到保护作用,反而形成了一种潜在的恶性循环在大炮外表的锈层未被刮除干净时,就用这些涂料强行地覆盖,由于化学性质不同,这些新老漆层互相产生反应,出现变异,根本无法起到抗酸、抗碱、抗潮作用,反而在大炮的锈层内部产生氧化作用犹如一个患皮肤病的患者,不但没有进行消毒和消炎,反而用厚厚的棉布包裹起来,其后果必然是严重发炎与溃烂韩栽茂打了一个比喻而且,更让这些研究者哭笑不得的是,由于涂料的颜色不同,连古炮原有的颜色都无法分辨了。

胡里山炮台历史物质层面的色彩原状是否还残存着?它在大炮的哪个部位?研究人员对大炮进行了实物取样(包括锈块、漆皮、残留的尘埃等实物),他们使用一台显微红外光谱仪,采用显微透射模式,对炮身进行了 128 次扫描,通过光谱,来检测样品各层的元素分布随后,为了证实化验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研究人员在历次涂漆不到之处的炮管与主轴交接部位的最内底侧“死角处”,用金刚砂进行喷射,清理出 1 块长为 40 厘米、宽为25 厘米的原色彩板块,用肉眼对实物进行观察、比较根据仪器对样品的分析结果,克虏伯古炮炮身的底漆,采用的是醇酸树脂红丹,面漆是浅黑色的醇酸树脂油,这些行之有效的防腐防锈元素,相互进行渗透、黏结,形成一堵强力的抗腐蚀“城墙”,具有很强的抗酸、抗碱、抗潮防锈保护能力而透过肉眼对实物进行的分析,也证实了炮身所喷射的老漆为浅黑色但对炮身表面颜色的确认,只是完成了修复工作的第一步韩栽茂和他的团队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走访了国内以及亚洲、澳洲、欧洲、美洲等多个沿海城市,调查国内外同行对古代铁炮的保护情况他们发现,国际上通行的古炮保护方式,多是采用化学或物理除锈、脱盐、去氯、清洗、干燥之后,统一进行封口保护,然后固定陈列在露天或者室内展出。

可中国的研究者们为这尊钢质古炮定下的最高目标,是在修复之后,大炮仍然能够处于“ 运动和战斗状态”然而,在国际上对于巨型钢质古炮的保护,尤其是对完整保留在原址上的钢质古炮保护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研究者们面对的是这样一尊庞然大物——古炮的组成部分,如炮管、炮闩、高低起落架、提弹机及配重机等,共有 11 项硕大无比的部件仅是大炮的螺丝、铆钉,就有大小2752 颗,总维修面积达 600 平方米;必须深度维修的部件众多,大到长 11.2 米、重 44吨的炮管,小到直径只有 15 毫米的吊环其中最关键的部位是主轴,这根高 1.15 米,直径 1.5 米的“大铁柱”,是大炮旋转和战斗的“中枢神经”,它环绕着 36 颗直径 8 厘米的滚珠轴承,承载着炮身 50 多吨重量,锈蚀十分严重因此,想要修复这尊已有 113 年历史的巨型钢质古炮,研究者们最需要的是一整套完整翔实的数据、资料、图纸从 17 世纪中叶开始,德国克虏伯家族军火的生产与销售,就处于极为鼎盛的时期这个“ 军火家族”所研发的军舰、各种大炮的数据、资料、图纸,储藏在一座长 80 米、宽32 米,由三层楼的大车间改造的档案库里克虏伯家族的传人,曾将这些数据、资料、图纸比喻为珍贵无比的“金刚钻”。

2005 年年初,韩栽茂兴冲冲地前往德国埃森的克虏伯历史档案馆可他把历史资料库里的资料翻了个遍后,依旧一无所获根据历史学家的推测,二战结束之前,盟军的大轰炸,摧毁了大量的资料和图纸,而残存的若干资料、图纸,也因为克虏伯家族传人受到审判,而化为灰烬韩栽茂从德国归来后,理出了一条新的思路:虽然找不到原本,研究者们依然可以使用今天先进的科技,重新制作出一份图纸来2005 年 8 月,来自中国北方重工业特种机械厂的技术人员,云集于胡里山炮台他们对大炮的各个部位进行了取样和化验分析,并绘制了大炮的每个机械部位——大到十余米长的炮管,小到直径只有 15 毫米的吊环,并观测出海洋性气候对大炮“肌体”的侵蚀、破坏,作为图纸的备忘录半年后,技术人员完成了上千张古炮平面、剖面、立面的总装图纸,以及三维演示图当这份珍贵的图纸被到德国埃森克虏伯历史档案馆后,德国人随即发来了贺电称:“……这是你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荣幸,我们想做的事(绘制 1893 年生产的 L40280 毫米克虏伯大炮全图纸),你们帮我们完成了你们为人类留下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将给人类带来永恒的记忆和快乐在图纸准备妥当后,2006 年 12 月 31 日,克虏伯古炮修复工作全面展开。

技术人员在主轴位置设置了一个“井”字形钢架,在四个方向各安放一台液压千斤顶和一台水平仪,当炮身被千斤顶均匀地支撑起来后,马上检查它的水平倾斜度和支撑力点是否均匀稳当当 50 多吨的炮身被固定撑稳后,技术人员取出主轴的底盘和 36 颗滚珠轴承,进行除尘、脱漆、除锈、缓蚀等一系列工艺处理,然后上油封护在安装复原时,凭借图纸,就能够让所有的机械部件和零件准确地对号入座韩栽茂说,当主轴的底盘和滚珠轴承修复后,这根“大铁柱”就可以带动巨炮做左右15°的旋转运动,炮口的仰俯角度,也可以达到 0°~30°,几乎完全恢复了鼎盛时期的战斗力这有别于国际上修复铁炮后凝固不动的通常模式,在世界上也绝不多见与此同时,对炮身外部的“美容”工作也正在进行中记者在现场看到,擦炮机上的两根机械手,紧夹着 20 多米长的“擦炮杆”,来回顺畅地清洗着炮身经过多次试验,技术人员采用了金刚砂喷射修复的办法,所喷射的炮身光洁平滑好像用洗面奶洗过一样一个技术人员笑称按照计划,修复工程将于 2008 年 6 月完工韩栽茂表示,到那时候,克虏伯大炮将会完全恢复其阳刚之气然而,作为一个代表中国文物修复水平的团队带头人,他还有更多收获:“对这次巨型钢质古炮的修复保护工作,我们进行了全过程技术监控,记录下了各种施工程序、技术手段、材料运用,这些文字、数据、现场录像、照片拍摄原始记录,将分类归档,为将来的科研成果和历史记忆,储存翔实可靠的信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