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明代军器制造管理制度2200字 有明一代,因军事需要,朝廷制定了完善的军器生产管理制度,其军器制造主要涉及造作机构、工匠和物料,而军器的管理主要指军器的验收、贮存、关领、查盘及奏讨看似完善的军器制造管理制度,却因腐败问题、宦官乱政及制度本身不能随军制的变化而调整出现种种弊端 /3/view-13034508.htm 明代军器;制造管理;兵仗局;军器局 一、引言 明代的军器使用已呈现出冷热兵器交相辉映的景象,影响军器质量的因素不外乎有两方面的因素:技术层面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主要涉及军器的技术设计,制度层面则指有关军器制造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规定及执行本文拟就明代军器的制造制度与管理制度作一考察,并对明代军器制造与管理制度的败坏及其原因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二、明代军器的制造制度 明代负责制造军器的机构繁多,分属于不同部门隶属于中央制造系统的主要有军器局和兵仗局,军器局属工部,兵仗局属宦官隶属于地方制造系统的制造机构主要指各布政司、各都司卫所下属的军器局、杂造局明代的军器用工匠制造,参与军器制造的工匠分为两类:军匠与民匠从上班方式来看,又分为轮班工匠和住作工匠,以轮班和住作两种方式上班造作军器。
[1]制造军器所需的物料十分繁多,明朝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大系统的全国军器制造机构,在规定制度下,明朝廷调拨物料并集中优秀的军匠和工匠,制造出了量足质优的军器装备 三、明代军器的管理制度 明代军器之管理主要涉及军器的验收、贮存、关领、查盘、及奏讨,兹简述如下: 明正统三年(1438年),明朝廷规定军器局和兵仗局制造军器完毕后,从给事中、御史各派一名官员,同工部堂上官,每季试用一次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明朝廷在京师西安门设立了试验官厅,由工部委派的虞衡司官员和兵部派遣的武库司官员负责验收地方军器制造系统解送京师的军器军器验收完毕,必将其妥善收贮,关于明代军器所贮仓库,《明史》卷74《职官三》记载,戊字库掌贮所解弓箭、盔甲等物[2]关领军器指官军定期或不定期领取规定数额的军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朝廷规定官军领取军器时,要将姓名及领取军器数量造册收贮,且要求官军在其所领军器上刻写其姓名,若有损失就要偿还查盘军器指定期检查所贮存军器的数量是否足够,质量是否合格明代统治者对核查军器,非常重视,屡屡发布诏令严查军器景泰二年(1451年)规定,都司卫所军器局所造军器,每五年由巡按御史和地方按察司官员进行一次核查,若发现有侵欺物料和造不合法的现象,则从重治罪。
明代奏讨军器,往往是边镇按照明代惯例,卫所地处边镇的,军器就留下供给本处军队使用,位于腹里的卫所,则将其所造军器解送京师戊字库贮存[2]朝廷每遇地方奏讨军器,有时直接发放相应的成造军器,有时则拨放相应的物料或钱财,交与地方制造 明朝廷为军器管理制定的这一系列规章制度,理论上最大可能的避免了军器管理上的漏洞,保证了军事上的需要 四、明代军器制造管理制度的弊政分析 明朝统治者重视军备生产,制订了一套完善的制造与管理制度,其本意不外乎是为了保证军器的数量和质量,强化安内攘外的国家力量,但因种种原因,其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日久承平,弊政丛生首先就是所制造的兵器质量低劣,比如,京师守备士兵披带的盔甲严重不合范式,重量过大,甲叶不够坚硬,并且不能够遮掩士兵身体的关键部位[1]其次就是管理不善致使军器质量不堪且数量奇缺明人对朝廷所制定的军器制造管理制度寄予厚望,然而军器不堪使用的情况却屡屡见于当时官员的奏议中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明代军器制造管理制度的严重腐败,主要表现为军器生产管理各环节中对费用或物料的侵克剥削第二,宦官乱政,兵仗局和戊字库皆有宦官掌管,宦官不懂军器的生产管理,但却掌握着军器生产管理的大权,这种特殊的权力给宦官擅权作恶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三,军器制造管理制度没有随军制的变化而调整明初,军器制造管理制度是以卫所制度为核心制定的,而随着形势变化,卫所制度走向衰落,旗军大量逃亡,募兵增多[2],而军器制造管理制度并没有迎合军制变动提出的新要求 最终,明代军器制造管理制度在其自身严重腐败和缺乏调整改进的打击下,伴随着明帝国的覆亡而崩溃 五、结语 综上文所述,明代军器制造管理制度有其长期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在明代军事后勤制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本文在考察明代军器制造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着重对该制度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弊政作了初步分析明朝廷为保证给军队提供数量充裕、质量精良的军器,对军器制造管理出台了许多法规,然承平日久,因腐败问题、宦官乱政及制度本身不能随军制的变化而调整等因素,弊政丛生,制度本身并没有带来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明)申时行,等.(万历)大明会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明)王圻.续文献通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陈高华,等.中国军事制度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 [5]范中义,等.中国军事通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6]王兆春.中??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宋元明清) [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