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鲁迅自传》备课资料大全.doc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9.01KB
约9页
文档ID:541854015
《鲁迅自传》备课资料大全.doc_第1页
1/9

《鲁迅自传》备课资料大全学习要点1.学习自传的写法 2.体会本文选材精要,叙述详略得当的特点 3.培养概括能力和说话能力 4.学习鲁迅严肃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爱国思想重点讲解《鲁迅自传》 一、结构内容 全文共4个自然段 第1段:家庭状况这一段介绍了出生年份及出生地点用一句写父亲,用三个单句写母亲,在有详有略中反映了母亲对“我”有更深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离家求学的原因,先说“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接着说“寄食”不成;再说父亲病故接二连三的打击,其结果是“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加上自己既不愿做寄食者,又“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那么只有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这里详写,是因为这是鲁迅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关头 第2段:求学经过这是鲁迅先生的青年时代这期间他经历了数次人生选择从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再到日本留学改学医学,最后是弃医从文,鲁迅先生一直在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与良方文章把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弃医去“提倡新文艺”写得比较具体因为这段时期(即1902-1909年留日期间)正是鲁迅探求救国道路的关键时期,他以后用文学作为战斗武器的决定时期 第3段:工作简历这段写1909年到1930年20余年间的工作经历。

这期间鲁迅先生几经坎坷,屡遭磨难从杭州到绍兴,到北京,到厦门,到广东,到上海,鲁迅先生几乎踏遍了全国虽然他的工作、职务几经变动,他自己也一直饱受打击,但他始终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待之,表现出坚韧顽强的精神 第4段:写作成果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先生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鲁迅先生精神更为振奋从1918年起,他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同年4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吃人的本质,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从此,鲁迅先生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文中“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充分说明了他的战斗历程和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课文范读录音 二、详略安排 文章篇幅虽不大,但有详有略,错落有致如第1段由于父母对其影响上有大有小,在记叙中也就有略有详第2段略写水师学堂,只用“我又走出”四个字交代而弃医学文一节却写得比较具体因为弃医从文是鲁迅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 三、写作特点 1.寓情于叙述中   本文以记叙为主,对亲身经历的事情一般不加评论,但却能看出作者明显的思想倾向比如用“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先提倡新文艺”几句话表现作者的爱国思想。

2.语言简洁平实   鲁迅一生,可谓阅历丰富,成就辉煌,即使仅止于1930年,也称得上伟大了但这篇自传,仅用800余字,就写完其不平凡的大半生可见其简洁程度全文没有描写,不用形容词,语言表现力却很强再就是对所有重要事情,只叙事实,不加评论,省了大量笔墨 3.高度的概括性 鲁迅先生的大半生复杂坎坷,但这篇文章仅用千字便高度浓缩了他近50年的经历特别是第3段,这段写1909年至1930年20余年间的工作经历,涉及时间长,地点变换多,工作、职务变动大,其中还有变动的原因,这样复杂的内容却用极洗炼、概括的语言记述下来,交代得非常清楚 知识拓展《鲁迅自传》 一、鲁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惶》等  鲁迅生平简介录像 二、写作背景 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1930年5月16日,鲁迅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自传》增补内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间的工作简历和著作。

写作初稿时作者尚住北京,修订时则在上海   自传记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 三、传记的文体知识  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它是借助于形象描写,具体生动地记载历史上或当代起过历史作用的人物的一生,以及有关的重要史实的作品古代就有[汉]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中就有不少人物传记 传记题材较广,内容繁杂,一般从体例来分,有自传体和传记体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高尔基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等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竺可桢《哥白尼》,杨振宁《邓稼先》等 现代的传记著作分为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两大类前者记叙史实;后者用形象化手法描写各种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排斥合理的艺术加工 四、鲁迅留日经历   1902年4月,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

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和其他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并写《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论文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并加入光复会     1909年8月,由日本回国               鲁迅在东京弘文学院的毕业照 五、鲁迅1912-1926在北京的情况 鲁迅全集中的日记始于1912年:5月5日,“约七时抵京”;6日,“移入山会邑馆”,“夜卧未半小时即见肥虫(臭虫)三四十,乃卧桌上以避之山会邑馆即绍兴县(会)馆会馆是进京参加会考的同乡举子或京官居住的公寓,不必交房钱,只需在年节给看房的长班赏钱鲁迅在会馆长居7年半,起先住藤花馆,因不堪喧闹,1916年搬入补树书屋补树书屋是一所相对独立的小院,因为在院中的槐树上吊死过人,才没有被人抢住补树书屋有4间朝东的正房,和两间“北向小舍”鲁迅先住正房的南屋,后让给周作人,自己移住北屋北屋因为有两间“小舍”的遮挡,光线较暗《狂人日记》就是在这里撰就的如今的补树书屋还能认出眉目 绍兴会馆在南半截胡同,出门北行右折出来,是所谓北半截胡同,已经是临街的附路了十字路口就是菜市口沿北向的宣武门大街上行,临近西单时左拐是教育街。

教育街3号,当年是鲁迅就职的民国教育部,早年的清朝学部,如今是武警招待所院中尚有一段长廊及左右各一间办公室是旧貌那当年的教育总长及次长的办公室,如今是一家招待所的食堂教育街往南一条平行的小街是新文化街,45号是当年的女师大,如今是鲁迅中学校舍一律是旧貌,仍然是洋灰色 沿西单大街向北,近西四向左,是砖塔胡同砖塔胡同61号院(现84号)是鲁迅在北京的第三处居所鲁迅在此借居9个月,月租是8元与八道湾的阔大比,砖塔胡同的3间平房尤其局促 由西四向东到沙滩,五四大街29号的红楼,是当年的北大一院鲁迅从1920年12月24日开始在这里授课,直至1926年8月离开北京长驻于此的国家文物局业已搬迁,还有文物出版社等单位尚在大门上张挂着“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筹备处”的牌子,门口墙上的文物标志牌注明:“李大钊、毛泽东同志曾在这里工作过红楼的地下室是印刷厂,一楼是图书馆,东侧有李大钊纪念室,西端有《新闻纸阅览室》,标明毛泽东在此工作过,月薪8元 由西四向西到阜成门内大街,最西端的北向胡同里是鲁迅博物馆鲁迅在京的第四处旧居——西三条胡同21号院,被围于其中 由西三条向东到赵登禹路,再北行,近西直门内大街右拐是曲曲弯弯的八道湾胡同。

八道湾11号是鲁迅在京的第二处旧居1919年11月,鲁迅与周作人夫妇迁入这座以3500元购置600元修缮的大宅院12月29日,鲁迅接母亲、朱安及周建人一家阖家入住八道湾11号分三进一进的左手三间是外客房,是鲁迅写作《阿Q正传》的地方二进的三间正房,右侧是朱安卧室,左侧是鲁母的卧室,中间是吃饭的堂屋,冬季时鲁迅亦在堂屋后侧木炕上睡左手的西厢房三间,鲁迅曾暂居过鲁迅搬走后,周作人改作了书房,取名“苦雨斋”三进一排九间房,最为高大西侧三间是周作人一家,中间三间是周建人一家东侧三间是内客房,最东一间曾住过爱罗先珂如今的房主是1950年搬入的81岁的张淑珍老人,在这所大院的36户人家中,她是居龄最长的年龄最长的82岁的赵光存是位退休工人,每日价写写画画,偶尔还可以卖些给来访的外人他就住在鲁迅写《阿Q正传》的房子里 六、鲁迅1927-1936在上海的情况 在上海,鲁迅曾有过三处较长时期的寓所:横滨路景云里,四川北路的拉摩斯公寓,以及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大陆新村9号自20世纪50年代起,被当地政府辟为鲁迅故居其余的两处,迄今还有人家住着 先去的是景云里,这条弄堂和上海其它的弄堂没什么两样这种旧居民区,上海人叫做石库门,据说在上海的主要城区已不多见了,景云里因为是二三十年代上海文人聚集地,这才得以保存下来。

景云里入口抬头处的石头上,刻着:“叶圣陶旧居”,很奇怪,问陪伴的导游小姐,小姐也摇头说不知道这是鲁迅在上海的第一个较长久的住所,这条不过10余米的巷子里,和他同期住在这里的,还有茅盾、叶圣陶、周建人、冯雪峰和柔石好不容易敲开横滨路23号房门,还没看清楚,就有一位妇女从里屋急吼吼地抢出来,40来岁的样子,一边梳头,一边堵在门口:“看、看、看!要看找政府,把我们搬走算了于是赶快开溜     图为鲁迅上海故居 走上几百米,穿过多伦路,就到了四川北路的拉摩斯公寓,这里是鲁迅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帮着租下的,为防止意外,当年的门上还插着内山的名片如今那个插槽早已破了,连陈年的木头都裸了出来敲门,没人应从三楼转角的窗户望过去,一位老太太在阳台上,跟她说话,也不理我们陪同的导游小姐就笑,两年前她带一帮电视台记者来这里拍纪录片,也是怎么叫也不开门,后来又打,又回单位开证明,最后还是居委会亲自来人这才引进门 保存最完好的当然是大陆新村故居,安安静静的,楼面新刷了一层红漆,陈列品都是旧的原物住所有3层,每层约30多平方米的样子,鲁迅1933年4月11日迁入这里由6排红砖结构的三层楼房组成的大陆新村,始建于1931年,是私营大陆银行的职员住宅,遇上一位职员调离,才由内山完造出面,用45两黄金顶下来,即买下了使用权,每月还要另付租金。

这里的居民出出入入的,谁也不会多瞧你几眼,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正好碰见上海老画家李厚,他家就和鲁迅故居门对门鲁迅故居从50年代落成起,他就是见证人李厚还记得小时候来这里的亲戚家玩耍的情景,他回忆住在鲁迅家的西邻(10号),是一个白俄,在当时的租界工部局巡捕房做事东邻(8号)是日本人,门口挂着一块写着“茶”字的大牌子 鲁迅在上海的3处居所,以四川北路为中轴线,相互间只有10多分钟的步行路程四川北路除了商业繁华外,还是当年上海除宝山路之外的又一文化出版中心,当时著名的出版公司,如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亚东书局、大东书局等除了在宝山路开店外,有的还把编辑部、印刷厂、分店设在这里,与鲁迅关系较为密切的北新书局、内山书店等更是直接在此开店   内山书店旧址倒还保存着,现在是工行的一家储蓄所鲁迅当年常去饮茶的公啡咖啡馆,也是当年左翼文化人经常聚会的地方,现在又开张了,据说还是在原址上我去看了,在多伦路南口时装商场的半地下,虽说是上午,里面就得用上电灯要想忆起一些海上旧梦,四川北路不必去了,可以径直走到多伦路,这是当年左翼文人出没较多的地方,如今已被辟成“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路口竖了些铜像,有叶圣陶等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