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位 论 文 开 题 报 告报 告 人XXX学 号XXX年 级研二导师姓名XXX学科专业音乐学研究方向中国老式音乐学位论文题目豫剧名家常香玉艺术风格研究(一)选题根据1.论题及研究对象所属领域、范畴及性质所属领域:中国戏曲研究所属范畴:豫剧常派艺术风格研究所属性质:戏曲音乐的本体研究2.论题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及应用价值理论意义:常派艺术风格研究为豫剧旦角流派风格的理论研究增添了一条新的途径,并通过对常派演唱、表演等方面的研究对有关流派形成的问题作出了思考,找出豫剧表演所蕴含的美学意义现实意义:通过对常香玉常派的演唱艺术、唱腔艺术、舞台表演艺术和代表剧目的分析,有助于我们领略常派艺术的风格和理解常派艺术的内涵,同步对豫剧音乐的新发展有较大的参照价值量化式的分析不仅让《花木兰》的剧本构造和旋律与唱词的结合方式一目了然,并且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常香玉是如何塑造处在不同阶段的花木兰的不同形象应用价值:对豫剧唱腔的新发展和豫剧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3.国内外目前对该论题的研究状况、水平及发展趋势综述目前国内出版的有关豫剧剧种的研究重要集中于四个方面:1、有关豫剧源流、流派、唱腔体系的研究。
2、豫剧唱腔分类、多种板式解析3、有关常香玉艺术事业奋斗轨迹的研究4、对常香玉代表性剧目和唱段的研究有关豫剧源流、流派、唱腔体系的研究方面的论著重要有:马紫晨:《中国豫剧大词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年7月北京第1版;冯纪汉:《豫剧源流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这些论著中有关豫剧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来源于秦腔、山陕梆子说;二、来源于北方弦索腔;三、来源于河南民间说四大流派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4、沙河调并分别简介了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和演唱特点两大声腔体系是:豫东调和豫西调有关豫剧唱腔分类、多种板式解析的研究方面的论著有:常静之:《论梆子腔》,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山西省文化厅戏曲工作研究室:《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河南名老艺人唱腔选:《群芳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1984年4月第2版;王基笑:《豫剧唱腔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1980年3月第1版;郭德华:《豫剧[二八板]类唱腔的腔音实证研究》,《交响》第2期;王伟:《豫剧旦角演唱艺术》,《艺海》第4期;钱兴亚 于光:《浅谈豫剧中各行当的唱腔特点》,《青年文学家》18期。
这些论著中将豫剧音乐的板式重要分为四大板类:二八板、慢板、流水板和飞板二八板】是四大重要板式中体现力最强、程式变化最丰富的一种板式,也是豫剧音乐中最常用的板式,虽是一板一眼,但节奏平稳、曲调流畅、通俗易唱虽名为二八、但实为二六,上句六板,下句六板,唱词多为三、三、四的十字句和二、二、三的七字句慢板】是一板三眼,眼起板落,是一种基本的板式,曲调迂回婉转、优美动听、既善于叙事、也善于抒情流水板】是豫剧唱腔音乐中曲调比较自由灵活的一种板式,常常使用切分节奏转换强弱关系来加强戏剧效果一板一眼,眼起板落,可以分为慢、中、快三种速度演唱,曲调流畅,适合于体现优美、抒情的场景或者忧伤、压抑的情感飞板】属于散板类,节奏自由,没有板眼,是在二八板的基本上通过把节奏打散的变奏手法而产生的一种板式有关有关常香玉艺术事业奋斗轨迹的研究论著有:《豫剧大师常香玉》编委会:《豫剧大师常香玉》,河南人民出版社5月第1版 ;王洪应:《常香玉的故事》,河南文艺出版社第1版 ;康俊峰:《论常香玉及其豫剧艺术所呈现的中华民族精神》,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2期这些论著中波及到常香玉艺术道路曲折坎坷,她不畏艰难困苦,积极向上;为豫剧艺术发展不断摸索,敢于创新;为了国家和平,她全国义演,募得捐款购买战机增援朝鲜战争。
她从艺毕生的道路以及豫剧中的作品体现了自强不息、敢于创新、对抗侵略、艰苦创业、心系祖国的中华民族精神,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关常香玉代表性剧目和唱段的研究论著有:常静之:《常香玉唱腔分析》,第1版 ;书中对常香玉的代表性剧目《红娘》、《白蛇传》、《花木兰》的重要唱段做了分析,但是没有形成量化式分析,让人不能一目了然的看到豫剧的表演特色国外:暂无查到有关资料4.研究工作的设想,具体研究内容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将在哪方面有所突破,也许达到的水平设想:本人通过资料的收集和学习,对常派的演唱、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的形成和特点有一种精确的把握,通过对豫剧名家常香玉的代表剧目《花木兰》的音乐形态学分析,既看到她独特的舞台表演魅力,又看到常派的特点通过度析,总结常派表演所蕴含的美学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常派的演唱艺术、唱腔艺术、舞台表演艺术、代表剧目分析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对作品《花木兰》的音乐形态研究进展突破:目前对于《花木兰》音乐形态分析的资料很少,且没有深刻的挖掘出常香玉是如果把握情绪,塑造了一种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笔者想通过量化式的分析,让人们看到常香玉的表演特点,特别是唱腔创作特点。
也许达到的水平:对常派的演唱艺术、唱腔艺术和舞台表演艺术做较全面的归纳总结,对《花木兰》的唱段进行较全面的分析5.达到预期目的的可行性分析截止目前笔者已经找到了出版和刊登的有关常派表演的所有资料(书目、期刊、音像),并且在这些资料中看到有关常香玉所表演的剧目的音乐形态学分析的资料匮乏,笔者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到剧本、曲谱,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在教师的指引下可以对剧目进行分析二)论文基本内容、框架、研究措施1.论文基本内容框架及写作方式简介引论第一章 豫剧艺术与常香玉1、 豫剧艺术2、 常香玉的艺术生涯第二章 常派艺术风格1、常派的演唱艺术2、常派的唱腔艺术第三章 常派舞台表演艺术第四章 常派代表剧目《花木兰》的艺术分析 一、文学分析1.剧情简介 2.人物形象分析3.主题 4.剧本构造分析图表二、音乐分析 1.全剧唱腔布局 2.重点场次综合分析 第二场“机房”;第四场“別家”;第五场“路遇”;第九场“提亲”;第十一场“荣归”“分析 第五章 美学意义结论参照文献道谢2.论题研究拟采用的研究方式和手段通过对豫剧音像资料的赏析和豫剧理论知识的学习,总结常派艺术演唱和表演特点;运用形态学分析的措施对豫剧唱腔音乐本体进行分析。
3.研究过程中也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也许遇到的问题一、对豫剧的理论知识(涉及唱腔特点、板式特点)掌握不够从而无法精确、全面的总结常派艺术的明显特点二、对《花木兰》形态学分析能力欠缺应对的解决措施:一、一方面阅读有关豫剧源流、唱腔特点的书目,在学习过程中多看多听多唱多思,把此前缺少的知识努力学好,为研究打好夯实的理论基本二、多向教师请教有关形态学分析措施的知识,多实践4.论文工作的总体安排及论文写作筹划论文工作的总体安排:第一阶段:通过音像资料《花木兰》的观看,理解剧本内容、体会豫剧的唱腔风格、总结常香玉的表演特点,同步酌情观摩其她出名的豫剧作品;收集资料,要做到将有关书目、期刊、音像资料一网打尽并仔细阅览,较全面的掌握研究对象的理论知识和学术成果,完毕论文提纲和开题报告第二阶段:撰写论文并完毕草稿第三阶段:修改并按照学院规定的规范格式,完毕论文定稿论文写作筹划:引论(12月-----1月)第一章 豫剧艺术与常香玉(1月----3月)第二章 常派艺术风格(4月----5月)第三章 常派舞台表演艺术(6月----7月)第四章 常派代表剧目《花木兰》的艺术分析 (8月---11月) 第五章 美学意义(12月-----3月)5.参照文献书目:马紫晨:《中国豫剧大词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中国戏曲志》编委会:《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委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南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年7月北京第1版冯纪汉:《豫剧源流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邹少和:《豫剧考略》,常静之:《论梆子腔》,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山西省文化厅戏曲工作研究室:《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河南名老艺人唱腔选:《群芳谱》,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1984年4月第2版王基笑:《豫剧唱腔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1980年3月第1版谭静波:《豫剧》, 中国文联出版社第1版常静之:《常香玉唱腔分析》,中国文史出版社第1版 《豫剧大师常香玉》编委会:《豫剧大师常香玉》,河南人民出版社5月第1版 王洪应:《常香玉的故事》,河南文艺出版社第1版 期刊:康俊峰:《论常香玉及其豫剧艺术所呈现的中华民族精神》,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2期 郭德华:《豫剧[二八板]类唱腔的腔音实证研究》,《交响》第2期王伟:《豫剧旦角演唱艺术》,《艺海》第4期钱兴亚 于光:《浅谈豫剧中各行当的唱腔特点》,《青年文学家》18期张英举:《对振兴豫剧的思虑与困惑》,《东方艺术》第1期ﻫ杨卫东:《浅论豫剧的传承与创新东方艺术》,《东方艺术》第1期陈福杰:《论民族声乐歌唱语言与豫剧唱腔之异同》,《音乐创作》第4期吴亚明:《豫剧在全国的流变与发呈现状》,《中国戏剧》第5期郭克俭:《豫剧唱词语言艺术特性》,《中国音乐学》第4期导师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现申请天津音乐学院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请予以安排审查。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科研与研究生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