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诗词文献中的军坡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0.08KB
约18页
文档ID:52762982
诗词文献中的军坡_第1页
1/18

1 寻迹千年军坡——古代诗文中的海南迎神赛社(会)庙祀之后迎神像出庙,伴有仪仗、鼓乐、旗幡、歌舞、地方戏曲,甚至杂伎、方术、巫术,遍游神所“管辖”、“辐射”地域的街市、村巷,以达到为居民酬神还愿、神欢人娱的目的这就是中国民间的迎神赛社(会)迎神赛社(会)起源于何时何因?北宋高承撰《事物纪原》 “赛神”条言: “ 《礼.杂记》曰 : 子贡观于蜡,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 ’⋯⋯今赛社则其事尔今人以岁十月农功毕 ,里社致酒食以报田神,因相与饮乐,世谓社礼,始于周人之蜡云 (注 1) 《中国风俗辞典》“赛会条”的解释亦依据前书,言: “又作‘赛神’、‘赛神会’旧时汉族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为周秦时代十二月陈酒食祭田神亦即腊祭的遗俗每年春秋两季以仪仗、鼓乐、杂戏周游街巷的还愿酬神的一种活动唐宋以来颇盛,⋯⋯明清时仍然不衰,即含祈福、喜庆之愿,也是民间娱乐盛会之一 ” (注 2)至于中国的“赛神”是否受佛教“行像”的影响,尚未考实 北魏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 ,确有记载洛阳奉佛像出游之盛况注 3)作为民间信仰的一种仪式,海南军坡与历史上大陆民间迎神赛社(会)的形态基本相同现在,军坡已列入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的民俗类中,证明民间信仰是民俗文化一部分的常识已被官方确认。

军坡——这海南的迎神赛社(会)活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一、唐宋诗词中的内地迎神赛社(会)内地民间迎神赛社(会)习俗至少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形成唐代文人官宦多有关于民间迎神赛社(会)活动的记录,在比较著名诗人中,王维、韩愈、王建、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张籍、温庭筠等人的诗句中均有记载 (注 4)其中描写较详2 细诗句 ,如王维《凉州郊外游望》 :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芻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温庭筠《烧歌》 :“新年春雨晴,处处赛神声持钱就人卜,敲瓦隔林鸣卜得山上卦,归来桑枣下 仰面呻复嚏,鸦娘咒丰岁 ”王建 《赛神》 :“男抱琵琶女作舞, 主人再拜听神语 ,,但愿牛羊满家宅,十月报赛南山神青天无风水复碧,龙马上鞍牛服轭纷纷醉舞踏衣裳,把酒路旁劝行客 ” (注 5)宋代诗词中对迎神赛社(会)也有不少描述,如苏轼词[浣溪纱 ]、陈师道词 [少年游]、高翥词 [秋日田父辞 ]等 (注 6)诗人陆游有三首同名但不同时间、地点的《赛神》诗,其中两首生动描写了赛神的场景,其一:“嘉禾九穗持上府,庙前女巫递歌舞,呜呜歌讴坎坎鼓,香烟成云神降语大饼如槃牲腯肥,再拜献神神不违。

晚来人醉相扶归,蝉声满庙锁斜晖 ”其二: “击鼓坎坎,吹笙呜呜绿袍槐简立老巫,红杉绣裙舞小姑乌臼烛明蜡不如,鲤鱼糁美出神厨老巫前致词,小姑抱酒壶:愿神来享常驩娱,使我嘉谷收连车;⋯⋯神归人散醉相扶,夜深歌舞官道隅 ” (注7)宋代笔记如《东京梦华录》 、 《梦粱录》、 《武林旧事》等,也有详细记载民间迎神赛社(会)的场面,多为都城附近风俗,不详录注 8)有关海南的宋代笔记如《岭外代答》 、 《诸蕃志》、 《桂海虞衡志》等,大多记载地理、气候、海况、风物、特产、军备、熟黎、生黎等,却没有关于汉族移民的生存情况的记载注 9)二、苏轼诗中海南的社祭与雩舞唐宋时期的贬官至海南,影响了海南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增多的汉族移民也将内地民间信仰传播到海南由于明代以前地方志大多散佚,无从得知汉族移民详细的生活状态及民间信仰活动经过查找,在苏东坡的诗中见出端倪苏轼居儋期间作《和3 陶劝农六首》之六,有句: “大作尔社,一醉醇美 ”(注 10)《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二,有句:“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11)诗句中的“社”即社神,也称土地神,其功能为保佑农耕民族的丰收,社神崇拜源于上古三代,是中国百姓最基本的神灵,延续了几千年。

诗句中的“雩”就是祭神祈雨仪式,殷墟卜辞与甲骨文中对雩舞有大量记载,可见当时已很流行由祈雨产生的雩祀、雩礼,也沿续了几千年社祭与雩祀、雩礼本来都是国家、地方官员与百姓都要举行的祈祷神灵,护佑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的仪式,但随着民间信仰逐渐游离于国家信仰之外,并在道教的整合、佛教的渗透与儒家的影响下,各地方出现的神祗数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势,以至于宋代(尤其是南宋)大批赐封民间神灵与祠庙,在精神上安抚地方官员和百姓,稳定外忧内患的局面唐宋及其后,乡村社神的主导地位被其他神灵取代,乡、里甚至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主神和配享神,形成了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特点这些神灵包括道教、佛教神祗、先贤神(文、武官员等)、山神、水神、神话传说神等等雩祀、雩礼也走入民间,除了官方在旱魃之年行雩祀、雩礼之仪式,民间多由百姓自发请道士作祈雨斋,原本具有礼治性质的雩祀、雩礼,被道教改造为斋醮活动,而广为民间接受注 12)苏轼的诗句证实了北宋时期海南存在民间社祭和祈雨活动,而这些活动属于民间信仰范畴但从苏轼诗句中看不到迎神赛社(会)的场面, 可以判断北宋时期海南尚未形成具有仪式性的迎神赛社(会) 三、李光诗文中的海南迎神赛社(会)南宋贬官李光居琼、儋十一年,其《庄简集》中记载了当时民间信仰活动。

《儋耳庙碑记》 有描写庙祀的场景:“每岁节序, 群巫踏舞, 士女軿輳, 箫鼓之声不绝者累日自郡守已下,旦望朝谒甚恭 ”(注 13)当时儋耳庙祭祀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是否迎神4 出游,碑记中没有记录另外从李光的《昌化军学记》中,还可以看出当时海南的风俗,其文有句: “丧祭冠婚无悖礼之失,禨祥巫觋祛习俗之蔽 (注 14)其意大概是:通过学习儒学,改变了地方风俗,办婚丧大事没有违背礼教,去除了神鬼占卜吉凶的陋俗重要的是在李光的诗中发现了对海南迎神赛社(会)、类似今天军坡场面的记录《庄简集》五言古诗《元夕阴雨孤城愁坐适魏十二介然书来言琼台将燃万炬因以寄之》:海滨遇元夕,况值愁阴天重阴障佳月,微雨杂瘴烟孤城欲黄昏,里巷已萧然荒祠鼓坎坎,老巫舞蹁躚挥杖眩村氓,捩齿传神言异城俗尚鬼,殊形耳垂肩邦人素敬畏,香灯竞骈阗使君招我饮,老病不得前有如伏枥马,硉兀难加鞭遥知琼台上,万炬照绮筵幽人正愁绝,跏趺坐深禅雾霭埋群山,不礙孤月圆茅庵一灯留,照我独不眠夜阑香篆销,息息火自传何当访羽客,同上罗浮巅 (注 15)孤寂中居儋的李光在元宵节接到友人信件,得知琼州府要“万炬照绮筵”,更感愁绝看看自己所处的环境: “微雨杂瘴烟”、 “里巷已萧然”、 “茅庵一灯留,照我独不眠。

而城中敬畏神鬼的百姓正在迎神赛社(会),祠庙中“香灯竞骈阗” ,街巷“老巫舞蹁躚”;神附体的人“挥杖眩村氓,捩齿传神言”此诗描写的迎神赛社(会)大多与内地的一致,唯有“挥杖眩村氓,捩齿传神言”这一句,在描写内地迎神赛社(会)的历代诗词中尚未见到,而这句与今天海南军坡的穿杖场面极为相似由此,可以推断南宋时期海南已形成仪式性的迎神赛社(会) ,并具有地方特点——穿杖,这种特点一直传承到今天元岭海廉访司照磨范梈有《高山毗耶神祷雨有应记》一文,述毗耶神之来历及显灵诸事,其铭曰:“,, 天造石室,有神居中灵妙变化,机神感通英物呵护,三边5 息烽阳沴而和,十雨五风民受乃赐,报彰神功岁有常祀,爆牲致恭 ”(注16)高山毗耶神坛延佑年间立碑纪功,至正年间封为显应侯,入祀典虽然“岁有常祀” ,但其性质与民间迎神赛社(会)活动仍有不同四、明代海南先贤诗文中的“神道”环境从明代开始, 海南出现一批由学入仕的文人与官员,这些先贤遵循着儒家治学安邦的理想,他们的诗文中极少涉及“怪力乱神”的民间信仰活动但历代统治者以神道立教,明代也如此《明史》礼四“诸神祠”载:“洪武元年命中书省下郡县,访求应祀神祗名山大川、圣帝名王、忠烈臣士,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命有司岁时致祭。

二年又诏天下神祗,常有功德于民,事迹昭著者,虽不致祭,禁人毁撤祠宇 (注 17)尤其明中期以后,朝廷对民间神祠疏于管理,各地方祠庙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海南也不例外,据《正德琼台志》载,明代所建祀典内外的祠庙神坛远远多于宋元所建因此,从海南先贤们的诗文中还是能看到当时海南的“神道”环境如成化年间任左、右佥都御史的邢宥,老年归乡时所作诗《安乐乡长寿歌》有句:“日落春山社散时,少年醉卧老扶归 ” (注 18) 迎神赛社(会)到天黑才结束,少年酩酊大醉,由老人扶伴回家明代海南著名文人王佐《鸡肋集》卷五《三圣堂记》载:“琼之西九十里濒海澄迈南楚都那托村有三圣堂所谓三圣,未究其何神⋯⋯水旱火伤,有祷即应⋯⋯”(注 19)是否有求必应, 是民间为神灵建祠修庙的前提,而神灵的来历并不重要又《鸡肋集》卷八《鬼物辨》载:“辩鬼物何辨?琼俗所谓北天佛也盖国初海上有炼形者,自焚其身,土人肖像事之,有‘东天’、‘南天’、‘北天’之号,俱谓之佛北天旧有木像,在临高居洋山庵中成化初,适有神物来凭其像,事甚奇异吾友王聪子达始事之虔,每欲神降,即置像竹舆中,6 令二人手舁,以扳布灰神至,用舆脚书诗辞,甚有声响 其诸阴阳术数书皆能通之,与专门术士无异。

乡之人士好事者爱其诗词,亦争肖像事之未期年,建遍阖郡, ,, ”(注 20)琼俗将神鬼冠以“佛”号,但又具有道士阴阳术数的本事,人们争相为神灵造像并崇拜之,不到一年神灵造像遍及全郡明代海南大儒之一的钟芳,在其《钟筠溪集》卷九《琼州府城隍庙碑》中言: “若城隍则浚筑所为物焉耳矣,顾崇之者何?盖阴阳至灵之气,无往弗贯,人心所注而神在焉注21)明初,城隍神被纳入祀典,成为对应各级官府的冥界统治者,是直接管理一方百姓的神碑文中钟芳站在官府立场上,把城隍神说成无所不在的阴阳至灵之气,统辖着百姓的人心 正德甲戊进士、 官至按察使的林士元在其 《北泉草堂遗稿》 中有《员山里记》一文,记述了今定安县境内的员山里依山、旁湖、望江、涌泉,物产丰富,“岭下有水田数十顷”、“狐兔鹧鸪麋鹿野雉之属,未尝不有,故一时刍荛苫盖畜牧祭祀之用,多取给于此并记录了该里之俗为:“岁时伏腊,祈报登科 (注22) 《海南省志 . 文化志》载:琼山龙塘镇仁庄村有丘文庄公所撰《祭抱元境神碑》 ,记述丘濬祭祀抱元境神,祈求退洪水、保农田注 23)该碑《广东碑刻集》未录,《民国琼山县志》亦未录,应是近年所发现注24)一代大儒竟也祈求神灵退水护田,可见神在儒门官宦人心中的地位。

此外,外地任职致仕回乡的琼籍官员、外地籍任职琼州府的官员,也常常受邀撰写祠庙碑文,文中亦颇具“神道”精神如曾任广西按察司佥事前监察御史的李珊,为琼山郡城撰写的《重建东岳庙记》中引张公诩言:“庙宇之不治,迨守土者之责国家之礼,天地百神不失其常,惠天之人不失其和,神既不妥,人胡以宁?”(注 25)将神庙的地位与国家礼治、守土责任相提并论任琼州府推官的湖广人洪之杰撰《重饬天妃庙田铺碑记》云:“厥地庙祀天妃,岁时崇礼,凡鼓楫扬帆乘潮7 而顺渡者,莫不肃容起敬盖俨然海天巍柱,为神称赫赫焉注 26)渡海往来琼州之官员,北宋始祀伏波将军以祈平安;南宋时,受赐封的妈祖其信仰传播至海南,官宦商民渡海多祷天妃(康熙二十二年施琅上表言其灵异,遂进封天后)任广东按察司副史的江西丰城人涂棐撰《重建灵山祠记》言:“琼州以神为有功于民言,乃得正今号曰灵山之神,,, 惟夫天下名山,卒能兴云致雨,而利济民物,然亦莫不有神以尸之注27)天下利民济物的山必隐有其神,灵山便如此,其神有功于琼州百姓另有有琼州知府湖广罗田人程莹、同知广西陆川杨启等外地籍官员撰文,海南籍致仕官员唐舟、周绍廉篆额、书丹的碑记《重修天妃庙记》,均为赞颂神灵之辞,不赘言。

注28)上述诗文碑刻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民间迎神赛社(会)的场面,但乡野有民间神,府厢具城隍神,祭祀祈报于图里,祷神献奉逢伏腊官宦文人、商人百姓均离不开神的指引与护佑,那是什么样的“神道”环境啊!五、王弘诲诗文中的军坡王弘诲是明代海南先贤。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