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绵竹诸葛双忠祠简介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6.50KB
约6页
文档ID:31199577
绵竹诸葛双忠祠简介_第1页
1/6

绵竹诸葛双忠祠简介诸葛双忠祠位于绵竹城西茶盘街,是四川省和绵竹市境内重要的三国文化遗迹其 历史价值在于它是三国蜀汉历史终结的历史见证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中有三回提到绵竹,其中 117 回“邓世载偷渡阴平,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这是三国历 史上最后一战因此又有“到四川不到绵竹, 《三国演 义》没看完”的感叹绵竹诸葛双忠墓祠的纪念主体为诸葛亮的大好儿孙诸葛瞻、诸葛尚与成都武侯祠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诸葛一门,三代忠 贞”的千秋佳话原墓祠占地面积约六十亩历经 1800 年的岁月沧桑,数度兴衰,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于 1985 年经德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 年 8 月经绵竹市人民政府第 22 次常务会议确定,将待现职业中学搬迁以后在原地,按历史原貌,全面修复双忠祠一、 诸葛瞻父子事迹《三国志》、 《华阳国志》等史书,对诸葛瞻父子的事迹,作有比较详细的叙述诸葛瞻字思远, 为诸葛亮四十七岁时所生长子,自幼“ 聪慧可爱” ,“工书法, 强识念” ,才思敏捷诸葛亮 为使他成才,曾写下著名的《诫子书》 诸葛瞻十七岁时,娶刘禅之女为妻,拜骑都尉之后,历任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 军师将军。

诸葛瞻继承了父亲的忠贞,身肩重任,独当一面,尽心竭力,死而后已 《三国志》卷三十五记载说:“景耀四年, (诸葛瞻)为行都 护将军,与 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六年初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井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 还,住 绵竹艾遣军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 ’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阵死, 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 长子尚,与瞻俱没 ”《华阳国志》卷七记载大略相同:“前锋 已破,艾径至涪,瞻退保 绵竹艾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 ’ 瞻怒,斩艾使战于绵竹,瞻军败绩,瞻临阵死崇及羽林都李球、尚书张遵皆必死没命瞻长子尚叹曰:‘ 父子荷恩,不早斩黄皓,以至败国殄民,用生何 为!’ 乃驱马赴魏军而死 ”在《三国志》和《华阳国志》之后的《元和郡县志》,对诸葛瞻父子事迹也作了记述:“邓艾以景耀六年征蜀,大破 诸葛瞻于绵竹,筑台以 为京观初瞻在涪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 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进屯绵竹,埋人脚而 战,父子死焉 ”《绵竹县志》卷十二记载说:“……瞻大败,力 战而死, 时年三十七,长子继死之,并葬于绵竹西郊。

……诸葛尚字无考,瞻长子,年少慷慨,有大节,从父护军至绵竹, 邓艾遣书谕降,瞻未决,尚曰:‘ 有意邪乎?’瞻叱曰: ‘父子荷国厚恩,不早斩黄皓,使败国殄民,用生何为’ !乃驰入魏军,策马冒阵而死, 时年十九”以上几则史料叙述方式略有异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记载了诸葛瞻父子大义凛然、 视死如归,同将士们坚守绵竹,直至英勇战死的事迹尤其是他们最后的所作所为,表现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二、 关于诸葛瞻父子墓绵竹是诸葛瞻父子斩使拒降的地方绵竹后来因之被称为“忠臣孝子纲常地,大将真儒父母邦 ”表达了绵竹父老 对诸葛瞻父子的由衷纪念诸葛瞻父子战殁后,即安葬在绵竹,据史料记载,其墓在绵竹西郊具体地点,因碑刻湮没,难于查考现在 绵竹职中内的诸葛瞻父子墓,周围长 30 米,封土高 3 米,墓基 围以石 栏,墓前有石碑一道,高 3.3米,宽 0.77 米,上刻“后汉行都 护卫将军平尚 书事诸葛瞻子尚之墓”一行大字,边款刻 “康熙六十一年 绵竹邑令陆 箕永立”,碑后刻“光绪七年重立”的刻记墓碑两 侧 各有一棵古松形同 卫士, 苍劲挺立此墓究竟是当年诸葛瞻父子的埋骨之处,还是他们的衣冠冢?《绵竹县志》卷十六古迹篇中记载,清朝康熙时,邑令王谦言曾做过一番考证。

他在所撰《诸葛都护父子墓记》一文中说:“予始入境,按志访诸葛都护父子墓于西郊,或以为邓艾冢,遂令披蒙茸,除道路,往而 谒之见其坟如昭烈陵,特高广仅及半,亦疑信两无据耳按汉史,景耀六年癸未八月改元炎兴司马昭遣邓艾、 钟会取蜀艾自阴平由邪径至江油,诸葛瞻将兵拒诸涪县,退保 绵竹, 战而死,故墓在焉 ”王谦言接着又说:“邓艾陷蜀后,钟会等人争夺功劳, “恐其为变,乃遣 护军田续袭艾父子于绵竹而斩之,余子在洛阳悉数被诛,徙其妻集子孙于西氐夫艾既死于绵,亦必葬于绵, 谓之 邓艾冢似可信也 ”王谦 言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诸葛瞻父子战死后葬在绵竹,邓艾被杀后也埋在绵竹,他找到的这个墓究竟是诸葛瞻父子墓还是邓艾墓呢?王谦言考证史料,得出结论说:“邓艾率兵攻入蜀 汉后,蜀人国亡家破,都恨他,谁会为他修墓呢?当时魏兵也不会为他修墓,因为它是以“ 恐其为变” 的罪名被杀的到了晋朝泰始年间,议郎为邓艾上书辨冤 “谓 可听艾归葬旧墓,遣其田宅,以平蜀之功,继封其后 ”“乃以艾孙朗为郎中夫即录其孙矣,岂有不归其骨于故里乎?则今之诞而传伪者,其非邓艾冢无疑也 ”王谦言的这段推论是可信的,排除了邓艾冢的可能性绵竹故城,在今德阳黄许,东晋时期才迁到现在的绵竹县城地址,两处相距约五十余里。

诸葛瞻父子战死之处,是在故城,安葬也应在故城那么诸葛瞻父子的墓怎么会在现在的地方呢?分析有两种情况:一是绵竹百姓出于对诸葛瞻父子的景仰和纪念,特意修建的;一是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收葬建立的王谦言对此也作出了考证,他说:“武侯之德在蜀,思武侯者,哀其子若孙之烈,卜地而藏之于此乎?又考泰始五年已丑,武帝诏曰:‘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 临难死义,其孙京宜随材署吏 ’初 为郿令,郿于蜀相去未 远也,癸未迄已丑历年非远也,京既官于晋矣,宁不念父若兄一抔土乎!则今之封若夏屋者,其为诸葛墓无疑也 ”他 认为诸葛京收葬其兄父,建墓于 绵竹是在情理之中的综上所述, 现存的绵竹诸葛瞻父子墓在国内是唯一的所有历史记载也没有其他地方发现诸葛瞻父子墓因此把此墓定为衣冠冢是毫无根据的三、 关于诸葛双忠祠据《绵竹县志》记载,绵竹诸葛双忠祠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当时的知县安洪德因其墓在,遂立祠宇在破土修建时,据载曾发现有古屋基,据此分析很有可能以前就有祠宇建筑,因史料缺乏,不可深考乾隆以前,绵竹东郊曾有一个侍奉诸葛瞻父子及张遵、黄崇、李球等人的五忠祠,毁坏已久, 荡然无存双忠祠建成后,奉侍诸葛瞻父子,张遵、黄崇、李球等一起战死的诸将,也附祀于内。

乾隆二十五年,双忠祠增修山门乾隆五十三年,双忠祠进一步扩建道光七年,增建了拜殿咸丰二年,有增建了武侯殿同治八年,重修了正殿及两廊光绪七年,重刻了墓碑光绪三十三年,又再次重修了山门,扩建了祠宇双忠祠在清朝从乾隆到光绪,基本上是每隔二十多年就要修缮、扩建一次到清末时双忠祠殿宇崔伟,楹联题刻琳琅,规模已相当可观清代建的双忠祠,占地约五十余亩临街建有乐楼三楹门首树立牌坊一座,高可数丈,上题“诸葛双忠祠” 五个大字内建钟鼓二楼,左右相对正中为山门,上刻 对联:“春秋祭祀 秾双漠,父子忠魂归一抔” 山门进去为正殿, 门口挂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杨锐的长兄杨聪撰写的楹联:“ 想当年,国 势垂危,臣主 战,君主降,止争得尽瘁成仁,碧血尚膏刘氏土;信名士,忠风无忝,父死忠,子死孝,问同是捐躯赴难,青磷谁识邓家坟 ”正殿之外,双忠祠之外尚建有西庑、东厢、官舍、客堂、僧房、庖厨,四周建有围墙 庭院内竖有碑刻,栽有花竹,设施相当齐备,四时游人不绝成 为绵竹县一个著名的凭吊游览之处现在绵竹双忠祠仅存古建筑之一为拜殿,系道光七年所建,高二丈四尺,广二丈六尺,歇山式屋顶保存下来的尚有清朝乾隆时县令安洪德撰写的“ 新建诸 葛都 护父子墓祠记” 木刻石屏一面,以及 厢房墙壁上所嵌名人题诗石碑六面。

其次还有一座清代道光年间所建的启圣殿诸葛双忠祠自三国传承至今,不但凝聚着无数绵竹先民的劳动结晶,同时还负载着一种崇尚忠贞正义的民族精神据考《绵竹县志》嘉庆、道光、民国版的十余篇记述双忠祠的文章,在清代几百年里,历代县令到绵竹上任都要凭吊诸葛双忠祠,同时对该祠呵护有加官府拨款、县民捐钱,不断修缮这处名胜古迹,使之成为名胜之地以至乾隆翰林李调元咏出“十日 绵竹县,九日诸葛祠”的赞叹之词1985 年绵竹县政府对双忠祠作初步维修时,很快就得到中央、省、市领导和文化名人的支持,纷纷为双忠祠题赠匾联,例如:大门横匾“诸葛双忠祠” ——原中联部部长、中顾委常委李一氓题书大门楹联“一门三世英风挺,万古双忠大节标”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魏传统书拜殿前匾“汉室忠烈 ”——前国防部长张爱萍 书拜殿后匾“魂壮绵竹关” ——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 书题词,世界知名文学家何满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