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大企业管理成了相关部门“副业”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4.07KB
约3页
文档ID:47489547
大企业管理成了相关部门“副业”_第1页
1/3

缺乏专门机构:大企业管理成了相关部门“ 副业”■刘火忠陈海燕最近笔者深入江西省南昌、新余、 宜春三市开展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调研,发现大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应加快解决没有专门的大企业管理机构,难以适应大企业专业化管理要求当前, 江西省大企业管理处加挂在国际处11 个设区市没有大企业管理机构,管理事务除南昌在纳税服务处外, 其他地区在国际税务管理部门或所得税管理部门由于从省到市县都没有大企业管理机构, 大企业管理事务无形中成了相关管理部门的副业如此的机构设置,很难从组织上有效推进大企业的管理,与大企业的组织架构、内控制度、经营事务、人员配置等极不适应从上到下职能划分不清,难以开展大企业管理工作大企业管理“管”什么?在原有格局没有打破的情况下,国家税务总局提出帮助引导企业建立税务风险内控机制,推行以风险为导向的个性化税收服务,较高层次地解决企业的执法统一、服务规范问题 但是,从税收实践看, 相比较大企业管理部门,其他税种部门对大企业承担着更为重要的服务角色 无论是税收政策的制定贯彻检查,还是企业的涉税诉求,都由税种部门负责更合情合理 此外税务风险的评估,也由所得税、 流转税部门负责管理更合适。

换言之,大企业管理部门当前要做的事务,无一不是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在现有大企业管理职责交错重复的情况下,大企业管理部门开展工作颇为困难人员配置不够,高素质人才缺乏,难以适应大企业管理以江西省国税局为例,省以下没有专门的大企业管理机构,人员配置相应受到影响除省国税局国际处确定1 名专职人员和1 名兼职人员外, 全省没有调整人员充实到大企业管理部门另外, 大企业一般拥有大批法律、财会、税收、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高层次专业人员,且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多样, 经营涉及多个行业、跨多个区域, 税收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较强相比之下,税务部门缺乏精通法律、财会、 计算机和企业管理流程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管理上往往出现力不从心和不到位现象缺乏规范统一的大企业日常管理和服务制度,难以形成各部门之间的合力目前, 还没有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操作性强的大企业税收征管办法实际工作中, 各地税务部门一般采用的是以往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管理的相关规定和经验由于税政、 计统、征管、税源管理等部门,本着各自的管理职责,对重点税源企业都制订了各自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对大企业的管理出现了多头共管的局面,大企业专业化管理质量和效率不高。

大企业统一的信息采集平台尚未建立,难以对大企业实行适时分析、评估 随着税务部门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全国性的税收征管信息化平台逐步建立但在税务系统一系列的软件中, 很难查找到有关大企业的全面完整的基本信息、税收结构、 经济税源变化等资料因此,税务部门无法对大企业的组织构架、纳税能力、获利能力、可持续发展等情况进行正确的适时的综合评价、预测和分析, 从而不能有效开展对大企业的税源监控、专业化管理笔者建议, 规范大企业税务管理机构大企业是各地举足轻重的重点税源户,加强大企业管理, 需要一个专门的机构建议进一步明确大企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在省局设大企业管理处、在设区市设大企业管理局(科)明确大企业管理职责进一步明确省、设区市、县大企业管理机构的职责,解决大企业管理部门与税种管理部门的职能交叉问题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定点联系企业的所有涉税事项,应统一由省、设区市、县大企业管理部门办理提升管理人员素质根据各省大企业户数情况,明确各级大企业管理人员数量,确定大企业管理人员的基本条件,建立一支专业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团队着力加强对财务分析、会计电算化和企业管理流程等方面的业务培训等统一大企业管理服务制度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架,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合理分解税收管理员的管理职责,把税收风险分析、专业纳税评估、 大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从属地管理的税收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把制度性安排、 事务性管理服务职能保留在属地管理的职能中;把综合业务素质较好的税收管理员配置到风险等级高、业务复杂程度高、综合技术应用要求高的专业管理岗位。

建立大企业税收管理与服务平台重点建立大企业组织机构、关联企业的基础资料库和大企业的申报资料库、大企业税收管理的分析模型等作者单位:江西省国税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