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9加几作者及工作单位教材分析1.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2.9加几部分呈现有“点数”“接着数”“凑十法”和“根据具体题目选择特殊方法”等教材注意在具体情境下,让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学情分析1.学生由于经过学前班的教育,对本节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掌握不够2.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由动手操作、观察,依靠动作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探究新知1.师:(出示课本P96~97的全景图)同学们,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什么?2、学生回答后,师: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 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看图互相说一说学生可能说出这三种算法:(1)数数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2)接数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一共有13盒3)凑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从情境入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真实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实践活动中,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情境导入、探究新知3.师: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学生回答后,师: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算一算师: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 师:9加4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板书9+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学生互相说一说,可能出现三种算法:(1)数数法, (2)接数法, (3)凑十法学生用小棒开始摆一摆 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不可能相同,所以在面临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于教会的,要靠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去领会一、情境导入、探究新知教师边提问边指导学生操作: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板书9+1+3)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4、师:同学们接着看课本右边的图,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键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板书9+6)师:9+6等于多少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并且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用小棒开始摆一摆,可能出现的回答:15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二、练习反馈、巩固应用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3、直接写得数做一做”第3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运用“做一做”中的题目,分层次进行练习,不仅巩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三、课堂小结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呢?(板书9加几)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板书数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学生开始说一说教师的小结点到为止,不给学生过多的结论性的东西,不限制学生的算法板书设计 9+4 9+1+3=139+6 9+1+5=15 9加几 数数法、接数法、凑十法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采用同桌督导的形式,两人对同一问题先独立解答,后根据教师提供的正确答案相互评论、纠正,若一方解答正确,则说明他已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若解答错误,则需在两人相互探讨、纠正后,错误的一方再次学习该知识点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3.本节课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了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想法,还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与互助,并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想法进行批判和反思。
4.在本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的课堂掌控能力不是很好,致使有些问题没能处理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的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使每一个环节处理得更加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