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使用当中的一点困惑092 班 詹玮宜 09060100462012 年 9 月 17 日至 11 月 9 日,我在广州市第四中学(高中部)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教育实习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在高一级进行语文教学实习以及班主任工作实习在语文教学方面,本校所使用的教材是广东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俗称粤教版该校使用教材的情况如下:高一上学期使用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二,高一下学期使用必修三和必修四,高二使用必修五和选修读本高三则进入全面复习,期间穿插选修读本的部分内容进行阅读练习与材料积累根据观察和日常教学,在使用本套教材过程中我产生了一点疑惑第一方面,宏观来看,粤教版教材的教学内容多,教学学时不充分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粤教版必修读本围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大目标共编写了 5 本教材,而选修读本则围绕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编写了 10 本教材选修读本作为必修读本的补充,根据学生的情况、学校情况等进行教学,因此并非全书教学必修部分平均由五个单元组成,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进一步提升,然而学时有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可能对所选篇章进行全面讲解分析,只能选取一两个点来进行重点讲解,这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与思考,难以保证学生真正掌握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进而,由于学时有限,对于选修读本的教学学时被进一步压缩,以致于无法真正实现选修读本的功能不仅仅在四中,广州许多中学对于选修教材的使用重视度较低许多学生反映,自己对于选修课本的印象很浅,选修课最直接的记忆是以活动课形式开展的教学选修读本学到了什么,学生通常不能答上,更不用说每本选修读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了而对于教师而言在个人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于需要分析哪些问题、所分析的问题究竟要讲到什么程度才合适心存疑问,若非有经验的老师,难以把握倘若仅以高考考点为目标,便会使语文的欣赏性功能大大消减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实现全部讲解最后在教学过程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还没完全吸收本课内容或提出疑问就得立即就得进行下一篇文章的讲解,这样的教学,不知道学生究竟能有多大的收获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我个人觉得是因为当前的语文教学过分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教学只是为高考服务所致其次,就是教师个人没有真正研究语文教材,忽略了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教材、设计教学,致使最终不能实现语文教材的最大价值最后就是学生没有正确的教材使用观念当前,普遍的学生都是跟着老师的步伐使用手中的教材,只有一少部分的学生会思考如何使用教材,如何利用教材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
第二方面,从细节来看,自己心中也存在些许疑惑最突出的当属初、高中语文教材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一些基本的语法不了解,询问过后知道初中时也没讲解过这直接导致他们对于病句题、文言阅读题很难完成,而且作文中经常出现病句而不自知,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于这个问题,应该是在高中课堂讲授还是在初中讲授呢?假若高中课标将此当作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又是哪一方的责任呢?在课堂上重新解释这类语法知识,无疑又是对原本教学学时的压缩尤其在高一阶段,语文教材应该呈现承上启下的特点,而不应该一下子将难度提高,这只会令学生产生更多的逆反心理例如在文言文部分,可以挑选篇幅较短、难度中等的篇章,树立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然后再不断加深难度将《离骚》选入必修一中,我觉得难度是偏高了其次就是古诗歌的书下注解不清晰高考中的古文翻译题,要求学生直译句子,无须对句子运用过多的修辞或意译但书本中的注解往往出现不少意译,使得学生难以从课本中了解古汉字、词使用的原意,不利于他们的古文积累既然日常的古文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古文分析能力,那在培养阶段是否要注重最基础的本分,较为详尽地为学生进行解释。
不积小流,何以成江海没有基础的文言知识,学生看不懂篇章的意思,又怎能进行文学欣赏的能力呢?新课标实施后,语文教材的选择更切合实际、更贴近生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但教材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这是目标设置与现实实施的差距,以谁为标准进行修改呢?修改又如何保证不会再次出现老忙病?修改的内容如何保证其普遍适应性呢?这一些列的问题,都是自己在使用粤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疑惑本来,事物就在不断发展中,能发现问题,就是促进发展的基础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