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量力的成语故事不自量力的成语故事1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 息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它的国土面积很小,人口也不多,与旁边的郑国相比,就像是把一个小鸡蛋放到一块大岩石上,相差非常明显 有一次,息国和郑国之间产生了冲突,双方互不相让,于是冲突便激化起来息国国君脾气非常急躁,他怒气冲天地拍着桌案,高声叫道:“哼,郑国虽是大国,我也不会怕它,我要调集人马,打到郑国国境去,看他能把我怎么样!”这时,一个臣子上前对他进行劝告 “好了,不要说了,”息国国君没等大臣说完,就大发雷霆,“不管谁对谁错,这兵我是肯定要出!” 大臣一听,没有方法,只好磕头告罪而去 结果,息国出兵后不久,就被郑国打得惨败,楚国乘机就把息国给吞并了后来,有识之士认为息国是自不量力,自讨苦吃,自取灭亡不自量力的成语故事2 不自量力的故事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斗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斗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依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气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晰,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
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特别自然的吗? 不自量力的材料 bù zì liàng lì 《左传·隐公十一年》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实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对自己估计过高 螳臂挡车、蚍蜉憾树 自暴自弃、自知之明、量力而行 古代 斗争初期,欧洲的大多数军事家认为日本不自量力,然而结果与他们的预料相反,日本战胜了俄国 不自量力的点评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量力而行不自量力,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失败到万劫不复的地步所以小挚友们,要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气,不要盲目自大,要踏实的去做好每一件事哦!不自量力的成语故事3 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度德、不量力,不不亲亲,不征辞、不察有罪,犯王不匙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宣乎! 释义: “不量力”,也就是“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用来表示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气,或过高地估计自己 故事: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个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斗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
斗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依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气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晰,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发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特别自然的吗? 果真,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变更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恒久安静,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静,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号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成语资料 释义: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气(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也说自不量力量:估量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自不量力 螳臂当车 蚍蜉撼树 反义词:自暴自弃 自知之明 量力而行 成语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成语示例:《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为首者前致辞曰:‘吾主越王,不自量力,得罪于上国,致辱下讨。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七回:就说我们殿试都是侥幸名列上等,并非~,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谈文 例句 一次乒乓球竞赛上,小刚主动提出要和上届冠军挑战,同学们都说他是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愚公想要把山移走,在外人看来是不自量力的行为 有只小老鼠说它能打到一只大象,结果大家都讪笑它不自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