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借鉴莱茵河模式治理湘江

n****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9.64MB
约60页
文档ID:55156701
借鉴莱茵河模式治理湘江_第1页
1/60

一、莱茵河流域 二、湘江流域 三、东方莱茵河 四、总结,目录,主讲人:曾晶,莱茵河流域,莱茵河流域面积170000km2,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和多瑙河,位于第三位河道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自北向南穿越瑞士、奥地利、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后流入北海莱茵河全长1300km,其中880km可通航河水来源于阿尔卑斯山的融雪,径流年内分配较均匀, 最大与最小月流量 的比值是2~3有 利的航运条件使其 成为欧洲的航运要 道,德荷边界年过 船1.5万艘,货运 量达1.8亿吨1.莱茵河--欧洲的黄金水道,莱茵河水系四通八达,在欧洲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莱茵河水系图,莱茵河全年水量充沛,自瑞士巴塞尔起,通航里程长达886公里;两岸的许多支流,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多瑙河,罗讷河等水系连接,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并且,莱茵河所流经的是欧洲的主要工业区,人烟稠密德国的现代化工业区鲁尔就在它的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在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通过4条人工开凿的运河和74个河港与莱茵河联成一体,7000吨海轮可由此直达北海莱茵河不仅保证了鲁尔区的工业用水,还为鲁尔区提供了重要的运输条件正是依靠着这种便利的运输条件,大批铁矿砂和其他矿物原料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国外运到这里。

鲁尔工业区与荷兰内河航运网之间运输十分繁忙,每天船只来来往往,就像大街上的车水马龙,货运量居世界前列欧洲著名旅游胜地博登湖,是德国境内最大的湖泊长约63km,宽约14km,最大湖深254m莱茵河自1817年著名的“图拉整治”之后,大力发展航运,沿江修建码头、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使莱茵河流域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多年来沿莱茵河干流形成了6个世界文明的工业基地莱茵河的水环境问题也随着大面积的沿流域的洪泛平原被开发利用而日益尖锐莱茵河在20世纪50年代初本来水质尚可,50年代末开始日益恶化,60年代更加恶化2.震惊世界的莱茵河污染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是20世纪中期以来莱茵河水体遭到的一系列严重污染事件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莱茵河曾一度成了欧洲最大的下水道仅在德国段就有约300家工厂把大量的酸、漂液、铜、去污剂等上千种污染物倾人河中此外,河中轮船排出的废油、两岸居民倒入的污水、废渣以及农场的化肥、农药,使水质遭到严重的污染据估计,河水中的各种有害物质达1000种以上事故造成约160公里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约480公里范围内的井水受到污染影响不能饮用污染事故警报传向下游瑞士、德国、法国、荷兰四国沿岸城市,沿河自来水厂全部关闭,改用汽车向居民定量供水。

由于莱茵河在德国境内长达865公里,是德国最重要的河流,因而遭受损失最大接近海口的荷兰,将与莱茵河相通的河闸全部关闭1971年的夏天,德国中部美茵茨河支流汇入莱茵河的河口到科隆段大约200km的河道鱼类消失德国境内的河流水质污染又直接影响到下游的荷兰荷兰因受北海盐水入侵的影响,存在土地盐碱化问题,为此荷兰政府采取了大规模的治理措施,并有所成效但自1850年以后,由于莱茵河沿岸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加速,越来越多的有机和无机物排入河道,氯负荷迅速增加化学污染直到1971年6月才受到重视,此时莱茵河含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鱼类大量死亡1971年秋季低水时期,耗氧污水和有毒物质污染非常严重由于缺氧,所有水生生物均从被污染的德荷边界河段绝迹计划目标 1.回复莱茵河的生态系统必须使水质达到能使较高等鱼类回归的标准 2.使莱茵河河水只用简单的处理就可以引用 3.必须减少有害物质污染,改善河流沉积物的质量,使之达到可用作陆地及填海的标准,主要行动 1.制定并量化整个莱茵河的水质目标 2.截止到1995年,在1985年的基础上,在各个工业部门应用最新技术,实现43种物质减排50%的目标 3.制定并执行减少意外排放的目标 4.初步制定扩散污染源清单,制定减少污染计划 5.制定并执行有关水文、生物 及形态变化的计划,莱 茵 河 行 动,污染治理的初步胜利,3.欧盟的作用和国际合作成效,自欧委会首次对关于共同体环境政策进行沟通后,EEc就开始重视水质问题。

EEc条约第226条与第228条规定:如果成员国不正确执行这些指令,欧洲法院将会对其处以数百万欧元的罚金各成员国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欧盟在欧洲环境保护,包括莱茵河水质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后莱茵河国际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功,水质得到了较大改善,这些都归功于IcPRIcPR是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几个欧洲流域委员会的典范特别是,莱茵河行动计划被视为一个巨大的成就,,除IcPR与欧盟外,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和沦坛也在莱茵河管理中发挥了作用莱茵河水质的改善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IcPR则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Before,After,5.莱茵河治理原则,风险预防原则:在德国现行环境法规中,风险预防是一项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内容被表述为“社会应当通过认真提前规划和阻止潜在的有害行为来寻求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污染支付原则:德国最早提出“谁污染谁买单”的主张,通过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保证环保法规的法律效力,因为对于流域管理中的外部不经济问题,法律化的经济手段最为有效 广泛合作原则:德国在1994年颁布了《环境信息法》,规定了公众参与的详细的途径、方法和程序,在立法上保证公众享有参与和监督的权力,成为对流域立体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6.经验和启示,重视流域管理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重要性莱茵河流域国际合作的进展和成效取决于各种因素,如区域经济合作、国内立法、局部利益、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不断增强的环境意识、技术革新及灾难莱茵河流域经验同,时也证明了跨国流域委员会的有效性,但对流域管理机构这一方案支持率很低由于背景因素的重要性,莱茵河流域的经验无法简单复制,不一定在其他背景条件下起作用主讲人:周楚佳,湘江流域,1.湘江概况,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省内溪河纵横,水系发达,是一个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其中湘江总流域面积9.46万km2,湖南境内8.54万km2湘江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河流,湘江流域(湖南境内)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60%长沙及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等省辖市均坐落在湘江沿岸近几十年来工农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活动对水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湘江是一条负重之江——她身上承载了东方莱茵河的梦想,同时又正背负着沉重的重金属污染之痛,作为长江支流的湘江,其重金属污染治理已经纳入国家战略,成为迄今为止全国首个由国务院批准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方案湘江正聚合国家的力量祛除“心腹之患”由于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垃圾排放,湘江水质越来越差,已经直接危及了湘江流域七市一地的百姓生命健康。

最新的城市水源检测结果表明,长沙、湘潭和衡阳水源水质污染相当严重,已跻身为全国水源污染最严重的城市2.湘江水质污染的回顾,湘江水质优良至20世纪70年代湘江水质仍为Ⅱ~Ⅲ类,有绿色湘江之称 湘江水质在80年代基本能保持在Ⅱ~Ⅲ类水质,河水基本清澈但80年代末期,湘江的酚、氰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变得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汞的污染使长株潭流域出现了超标现象,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源的超标排放,90年代后,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措施加强湘江流域污染的整治力度,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2000年后,因有色金属的价格爆涨,一些个体企业开始了非法冶炼,造成了湘江水质的重金属超标,并出现了2006年的一、六污染事件湘江污染情况,工业污染:污染源主要集中衡阳水口山、株洲清水塘、湘潭岳塘3个工业区2005年检测、统计资料显示,湘江流域排放工业废水7.42亿吨,占全省的60.58%;工业废水中排放汞1.18吨、镉16.84吨、铅82.14吨、砷83.9吨、COD12.51万吨 生活污染:2005年,湘江流域排放生活污水9.19亿吨,占全省的68.97%;排放生活COD39.79万吨,占全省总排量44.48%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是湘江有机污染负荷逐年提高的主要原因。

农业面源污染:据统计,湘江流域每年施用农药4万吨左右,化肥220万吨左右,每年经雨水冲洗,汇入湘江的农药、化肥量分别为700吨和2.2万吨左右畜禽养殖污染正在加剧湘江之痛,湘江水污染点源,湘江既是纳污水体,又是流域居民的重要生活饮用水及工农业用水水源而流域工业发展的区域特点,造成了湘江水环境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特征,不能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严重威胁到饮用水源的安全 湘江受污染河段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总大肠菌群、非离子氮、石油类、溶解氧、总砷、总汞等,其中以矿物污染和化学污染最为严重 湘江水污染点源主要在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含松江)、湘潭竹埠港工业区及郴州有色采选集中地区,它们是湘江畅道上的“肿瘤”重金属污染是湘江水质的最大威胁湘江流域上游的衡阳市和中游的长株潭地区是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衡阳市镉、砷的排放量分别占全省污染物排放量的50.2%、54.2%,长株潭地区镉、砷的排放量分别占22.0%、17.4%湘江底泥中重金属镉、汞、锌超标,部分排污口附近超标上百倍,严重破坏了湘江水生态据统计,2010年流域工业主要有毒有害污染物汞、镉、铬、铅、砷、氰化物和挥发酚占全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60%,化学耗氧量、石油类、氨氮的排放总量分别占全省相应排污总量的24.1%、68.7%、57.4%。

湘江流域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严重,主要表现在水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对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使农业和渔业减产等方面,据估计,由此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亿元以上3.治理湘江之难,湘江不但冬春季节水质最差,而夏秋季水质也较差,说明了湘江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威胁到了湘江中下游人们的生活根据湖南省环保局 1981-2000 年湘江的水质监测数据表明:湘江总体水质在自上世纪 90 年代呈恶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增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的污水和垃圾向河中倾泄,导致湘江水质污染日趋严重,使主要河段枯水季节水质超过Ⅲ类省水质监测中心2010年9月对湘江43个河段进行监测,只有11个河段水质在Ⅲ类标准以内,达标率为25.6%;32个河段为Ⅳ类水,占75%,属已污染水体洞庭湖水富营养化,洞庭湖水质检测评价结果,,湘江上游污染较轻,水质较好;而中下游污染较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湘江上游人口较少且相对分散,工业区也比较少,特别是重工业中心少,使得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较少;湘江中下游则是人口稠密,工业中心众多,污染严重湘江污染点源主要来自化工、冶炼厂矿企、眦和城市生活污水,面源主要来自农村化肥、农药和群众开矿采砂等。

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湘江流域开矿冶金企业增加,使湘江一些河段水质含重金属超标资料显示,“十五”规划以来,湖南的汞、镉等排放量位居全国首位;砷(砒霜)名列甘肃之后居第二位;二氧化硫和化学耗氧量(COD)的排放量居全国前列在“长株潭城市群”中,以万元产值排水量为例,湘潭、株洲2个城市的万元产值排水量位列全国113个重点城市前5位近年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四大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成倍增加,2000年每个城市污水排放均超过1亿t,枯水季节流量减少的情况下,湘江水质明显下降主讲人:杨婷,东方莱茵河,1.治理的五个关键点,为圆梦“东方莱茵河”,近年来,唇齿相依的湘江两岸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时3年多的治理,上下联动,干支联动,城乡联动,厂社联动,1300余条支流,860余公里干流,两岸的烟囱轰然倒下,排污的工厂悄然关闭,沿线的小采选矿全面退出,一批批环保企业应运而生……书写出了一幅全流域治理的宏大篇章但是,圆梦“东方莱茵河”,我们这代湖南人依旧任重而道远,要翻开湘江治理的新画卷,需要抓住五个关键点来部署关键一:瞄准“重金属污染”这个“靶心”,湘江流域最大的问题就是重金属污染,以2007年为例,流域内工业废水中汞、镉、铅、砷的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排放总量的54.5%、37.1%、6.0%和14.1%,是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

我省将继续加大重金属的治理,以“控制增量、消化存量”为总原则,推进流域内有色采选、冶炼和化工3大产业优化升级,控制各工矿区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在治理湘江上,如果瞄准了重金属污染治理这个“箭靶心”,找对了主攻方向,能够费力小而收效大,也就能有效加快治理步伐,加快至美湘江的建设步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