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说民间寓言故事民间寓言故事1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夫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特地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但凡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协商之后,确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浇灌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展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欣鼓舞,开心得合不上嘴从今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骇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
宋王想:“假设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答复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便利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浇灌,此时此刻可以不用了,从今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说明,凡事总要调查探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行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民间寓言故事2 戴晋生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平日里与挚友们一起或作诗写字,或品评国事,总表现出非凡的思想与见地,很受挚友们敬重 魏王听说了戴晋生的非凡才华,很渴望见到戴晋生,于是叮嘱下属将戴晋生请来戴晋生来到魏王宫中,魏王一看,此人虽衣着寒酸却相貌非凡,在魏王面前站着,神态自假设,毫无谦卑之态魏王笑着请戴晋生坐,和他亲切交谈谈话间,魏王觉得戴晋生果真满腹经纶,是经国济世之才,于是产生了要留戴晋生在宫中做官的想法 魏王说:“请先生留在宫中,我封你为上大夫,怎么样?” 戴晋生一听,笑了笑说:“实在对不起,我对做官不感爱好 魏王说:“你出来做官,身为上大夫,出入有气派,家人生活富有,不比你此时此刻的境况好得多吗?” 戴晋生仍旧笑笑,摆摆手,起身告辞了魏王。
回家后,挚友们知道了这件事,很不理解:戴晋生为什么放着这好的事不干他的妻子也埋怨他不该拒绝魏王面对挚友们和家人的劝告,戴晋生还是一笑了之 过了几天,戴晋生去见魏王,仍旧穿着那身破旧的衣服 魏王见他那副模样,对他说:“前几天,我那样恳切地请你留下,赐你上大夫的优裕地位和俸禄你都不愿留下来,今日怎么又来探望我呢?” 戴晋生笑了笑,不无缺憾地说:“看起来,真是不值得和您往来呀,原本我还准备把您作为挚友交往的,可是您对我太不了解您见过那沼泽荒地中的野鸡吗?它没有人用现成的食物喂养,全靠自己辛勤觅食,总要走好几步才能啄到一口食,时时是用成天的劳动才能吃饱肚子可是,它的羽毛却长得非常饱满,光泽闪亮,能和天上的日月相辉映;它奋翅翱翔,引吭长鸣,那叫声充满在整个荒野和山陵您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野鸡能按自己的意志逍遥自在地生活,它不停地活动,自由自在地来往在广袤的天地之中此时此刻假如把它捉回家,喂养在粮仓里,使它不费劲气就能吃得饱饱的它势必会失去原来的朝气与活力,羽毛会失去原有的光润,精神衰退,灰心丧气,叫声也不雄壮了您知道这是什么缘由吗?是不是喂给它的食物不好呢?当然不是。
只是因为它失去了往日的自由,禁锢了它的志趣,它怎么会有生气呢!” 魏王听了,假设有所思地望着戴晋生 其实,自由是比任何物质的享受还要宝贵得多的野鸡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了 民间寓言故事3 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城门卫士的女儿名叫鲁婴,生得机灵伶俐,多愁善感,富于怜悯之心这天,是个月朗星稀的夏夜,一群少女聚集在月光下,唱歌跳舞讲故事大伙儿正玩得非常快乐的时候,鲁婴却躲到一旁去偷偷地哭了起来 她的一位好挚友发觉了以后,以为发生了什么事,便走过去静静地问鲁婴:“你究竟是为什么事而难过哭泣呢?” 鲁婴睁开泪眼,望了望好挚友,然后说:“白天我听人家说,卫国王子的品德不好,喜爱打仗,缺少爱心,当时我心里就很不是味道刚刚大伙儿在讲故事时,我又想起了这件事,所以就哭了 这时,早已围上来的一群姑娘们都争着来劝慰她:“卫国王子的品德不好,这跟我们鲁国有什么相干?再说打仗,那是诸侯间的争王争霸,你一个平民家的女儿,管得了吗?为这些不着边际的事情瞎操劳,真是犯不着!” 鲁婴听了这番话,很不以为然她说:“我的想法跟你们不同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前几年,有个宋国的大司马打了败仗,逃亡时经过鲁国,他的马就将我家好好的菜园子踩了个一塌糊涂,使我家无缘无故地遭遇了损失。
去年,越王勾践为报仇而攻打吴国,鲁国国君为了讨好越王,就在民间搜寻美女去献给他,结果将我的姐姐选中了后来,我的哥哥前往越国去探视姐姐,又在中途被吴越混战的将士所杀害……” 说到这里,鲁婴早已泣不成声,难以自持了,围在一旁的姑娘们也难受得一个个低下了头过了一会儿,鲁婴才停顿了哭泣,接着说道:“这两件事告知我,打起仗来是没有国界的,遭殃的首先是老百姓此时此刻,卫国的王子又是这样喜爱打仗,而我却只剩下一个弟弟了,说不定哪一天灾祸又会突然驾临 到我们姐弟头上,这又怎么能不让我担忧胆怯 呢?” 鲁婴从自家的不幸遭受中,悟出了世间万物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哲学道理,并据此对事物的开展方向作出判定,这绝不是“庸人自扰”,而是有备无患的科学看法 民间寓言故事4 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非常擅长射箭他能够在百步开外射中杨树的叶子,这样的射技绝无仅有,再没有其次个人能够比得上,陈康肃对自己的本事很是自负 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后花园的场地上练习射箭,引来许多人围观有一位卖油的老头儿挑着担子经过,也停下来,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陈康肃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 陈康肃的箭术果真名副其实,射出的箭十次有九次都射中靶心。
旁边围观的人们大声喝彩,手心都拍红了,只有那位卖油的老头儿,仍用斜眼瞅着,只稍稍点了下头 陈康肃见老头儿好像有点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艺,又生气又不服气,就放下弓箭走过去问老头儿说:“你也懂得射箭吗?莫非你认为我射箭的技术还不够精吗?” 老头儿安静地答复说:“我觉得这也没啥了不得的,只不过你练的多了,手熟而已 陈康肃最终发怒了,质问道:“你怎么敢如此贬低我的绝技!” 老头儿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从我多年来倒油的技巧中懂得这个道理的我就演示给你看一看吧 说完以后,老头儿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盖在葫芦嘴上,然后他用一把油瓢从油桶里舀了一满瓢的油,再将瓢里的油向盖着铜钱的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成细细的一线流向葫芦嘴,匀称不断等油倒完了,把铜钱拿下来细细验看,竟然连一点油星子都没有沾上在人们一片啧啧称奇声中,卖油翁笑了笑,说道:“我这点雕虫小技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不过是手熟而已 陈康肃看完了表演以后笑了起来,客客气气地把卖油翁送走了 这那么寓言告知我们,再难的事,只要我们反复地不连续地练习、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
民间寓言故事5 晋平公作为一位国君,政绩不平,学问也不错在他70岁的时候,他仍旧还盼望多读点书,多长点学问,总觉得自己所驾驭的学问实在是太有限了可是70岁的人再去学习,困难是许多的,晋平公对自己的想法总还是不自信,于是他去询问他的一位贤明的臣子师旷 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学多智,虽眼睛看不见,但心里亮堂着呢晋平公问师旷说:“你看,我已经70岁了,年纪确实老了,可是我还很盼望再读些书,长些学问,又总是没有信念,总觉得是否太晚了呢?” 师旷答复说:“您说太晚了,那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 晋平公不明白师旷在说什么,便说:“我在跟你说正经话,你跟我瞎扯什么?哪有做臣子的随意戏弄国君的呢?” 师旷一听,乐了,赶忙说:“大王,您误会了,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意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谨慎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 晋平公说:“此话怎么讲?” 师旷答复说:“我听说,人在少年时代好学,就犹如获得了早晨暖和的阳光一样,那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久长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获得了中午光明的阳光一样,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气很强、时间也还有很多。
人到老年的时候好学,虽然已日暮,没有了阳光,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光明,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晋平公茅塞顿开,开心地说:“你说得太好了,确实如此!我有信念了 诚然,不爱学习,即使大白天睁着眼,也只能两眼一抹黑;只有经常学习,不管年少年长,学问越多心里越亮堂,才不至于盲目处事、糊涂做人 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