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致地写平庸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KB
约5页
文档ID:419452840
精致地写平庸_第1页
1/5

精致地书写平庸”:《一颗简单的心》叙事分析《一颗简单的心》1是福楼拜晚年的短篇小说杰作据说,受乔治•桑影响,他在其中改变了以往“客观而无动于衷”的风格,以自己独到的方式注入了点滴温情高尔基曾高度评 价它“隐藏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魔术”,其中重要的一点大概即:在精雕细琢、风格化的形式 与平淡无奇的主题间创造的反差与平衡本文将借鉴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中关于本文、故事、素材的分层方法2,解读其中 的叙述策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文本原是一体,劈成若干分明的层次并不容易且为图方 便,我将同一或相近文本的不同层面,集中于某一小节分析一、 本文层《一颗简单的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第三人称叙述者、变换式限制视角,通过诸多平 凡琐碎细节的描绘,言简意赅地展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作者延续了一贯缺乏故事性的散文化语言,极力避免描写人物对话场景(戏剧性强), 连主人公简短的独白也不过几句,如“你们快走啊!”(遇到牛袭击时),“是的,太太”不 仅突出了其“沉默寡言”“木头女人”形象,且仅几句话就透露出费莉西泰的勇敢和忠诚这也注定文中“言语行为的叙述体”数量大大增加,即人物言语没有作为文本,而是 作为一种行为被叙述者报道出来。

如:“她诋毁主教桥的风尚风俗,作威作福,伤害费莉西 泰的感情”这种表达方式起着高度简练和遮盖作用,并拉开了叙述距离,也掺入是叙述者 主观思想的隐蔽方式唯一的对话出现在她和女主人奥班太太间,为了安慰思念离家的儿子的太太,她说: “而我呢,太太,我已经有六个月没有得到消息了谁的消息?”女仆轻轻地回答: “嗯……我外甥的消息 “哦,您的外甥!”奥班太太耸耸肩膀,继续来回走了起来,意.思.是.说.“我可没有想到 他!……而且,我才不在乎呢! 一个见习水手,一个要饭的,多了不起啊!而我的女儿…… 您倒是想想看!……”仍是寥寥数语,将热情与冷漠的对比刻画得入木三分 值得探讨的是,“意思是说”后面的揣测究竟出自叙述者,还是人物?事实上,这样的 例子在福楼拜小说中比比皆是,尤其是“自由间接引语”运用的开创《一颗简单的心》中, 如“那么,可怜的孩子将在海浪上颠簸好几个月!”“费莉西泰不懂他为什么要笑,她的知识 是那么有限,也许她还想看到她外甥的画像呢!” 对此,热奈特说“福楼拜巧妙地利用了这 种模棱两可的语言,使得他可以用别人的话语为他自己说话,既不完全受到牵连,又不完全 无辜作者多以费莉西泰为聚焦者和行为者,与此相对应,也常交叉地通过奥班太太来感知 事件。

在小说中作者经常用“她”同时代表两人,出现叙述视角转变时,则以一句简单的话 语作为标志有时读者甚至不易做出判断所说的“她”是谁,但只要接着看下去便一清二白1 本文参考王振孙译本2见:[荷]米克•巴尔,《叙述学一一叙事学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导 言部分叙述本文”是叙述代言人用一种特定的媒介,(如语言)叙述(“讲”)故事的本文故事”是以 特定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素材素材”是按逻辑和时间顺序串联起来的一系列由行为者所引起或经历的事件 这种似乎是有意的混淆或许也暗示了主仆之间微妙的联系与对照:“软心肠”与“不是一个 和蔼可亲的人”,虽然她生过主人的气,“但过后也忘记了”,且“也觉得是人之常情”,直到 后来那个“不分尊卑的吻”,从此以后,“他以一种出生的忠诚和宗教的崇敬爱戴她的女主人” 直到奥班太太去世,她竟以为太太死在自己前头是不能接受的、荒诞不经的另外,在这篇小说中,插入了“对主妇始终忠心耿耿”“她的心地越来越善良了”等少 量带有叙述者主观评价的话语,也是作者注入温情的表现但他仍然不会像巴尔扎克那样让 叙述者频频抛头露面、指手画脚,只是这样蜻蜓点水地带过,供聪明且追求艺术美的读者自 己挖掘其内涵。

除了对故事情节的概述、人物心理的描写外,作者着重描写了环境和场景,比如他用 整整两大段细致描摹了奥班太太的房子,从屋顶、地面到房间里的书桌、版画炉等部分最 后又巧妙地提到女仆的房间,戛然而止——重新衔接到对费莉西泰习惯性行为的叙述直到后文,费莉西泰将鹦鹉的标本藏到自己房间时,叙述者才细细描绘起她那的房间 中各种零碎的摆设,件件陈旧的物品让我们想起了已逝的人——这将是“可怜的露露”的房 间而鹦鹉又是她下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情感和精神的寄托整篇小说常常凝练到以一句话构成一段,如第二章开头“她像别人一样,也有她的恋 爱故事这句话意味深长,是否暗示着——她的恋爱故事却不像别人那样“修成正果”?) 而这几处洋洋洒洒一大段,略显繁琐却匠心独运,与包法利先生的“帽子”有着异曲同工之 妙:这弥散着“霉臭味”的、充满“美好的年代和已消逝的奢华的回忆”的房子和 “像个 小教堂和杂货铺”的房间,是否也映照着奥班太太和费莉西泰平凡琐碎的一生?二、 故事层米兰•昆德拉说:“是福楼拜让小说走出了戏剧性”他不再精心设计扣人心弦、离奇 夸张的情节,也不常使用错时(追叙、预叙)等手法因而对故事层和素材层似乎也显得并 不重要,所以在此我将对人物(故事层)的分析也作为叙述策略的一部分在这略显单薄的故 事层进行阐述。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小说开头:在半个世纪里面,主教桥一带的太太小姐们对奥班太太的女佣人费莉西泰十分眼热这带有时间跨度的(持续性的)、带有预叙意味的句子让人耳目一新,品砸不尽:人物、 时间、地点、甚至主要情节似已一语囊括,激发出读者的无限兴趣接连着是奥班太太简短的和费莉西泰详细些的追叙,都是关于恋爱的往事,此后的故 事便完全依时间顺序在这里,我们发现:恋爱已是往事,只能追忆,往后的故事极少包含 情欲(稍稍提到女仆看到布雷先生会“心慌意乱”,也仅此而已)默默劳作的费莉西泰既没 有包法利夫人超越现实的期望,也没有《情感教育》中国弗雷德里克“美丽”的追求,她没 有无穷的欲望要克制,因而也不像《圣安东尼的诱惑》中的痛苦与焦虑3她是这样卑微、 平淡、孤寂的生命——琐碎乏味是生活的常态,又是生命的本质,人人必须承受所追求的 一切终究是虚无,这正是福楼拜晚年的悲观情调的流露小说第三章维尔吉妮死后(女孩的死是诸多死亡中唯一关乎奥班太太的一次,也是主 仆二人消除隔阂的重要因素,只不过不久后女主人也命归黄泉),出现了一段近乎省略的最 小概略:后来又过了许多年,一年年都大同小异没有生命其他的插曲,除了一些去了又来的重大节日……家里发生了一些比较重大的事件,过后想起,也变成了一些值得纪念的日子……(省略处为引者改动)3 参考蒋承勇,《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现代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第91 页。

反讽的是,这里所谓“重要的事”只是一般人认为的毫无意义的事;而下一段中“七月 革命”这样重大政治事件的提及仿佛也只起到说明时间、引出鹦鹉出场的作用福楼拜对政 治的置身事外众所周知,他反对一切政党、阶级,认为这一切都只是“骚乱”这一段“许 多年”的概述又何尝不是无限“喧哗与骚动”的人生中虚无单调的剪影?故事层涉及的聚焦者和素材层涉及的行为者问题上节都已提及如果说之前对奥班太太 和费莉西泰的叙述各占多寡还不甚明显,到鹦鹉死后,聚焦者和行为者几乎就只剩下孤单的 费莉西泰了尤其是这样两段心理描写扮演着极其概括性的重要作用:这时候,她一阵眩晕,便停住了脚步:童年的苦难,初恋的失意,外甥的离别,维尔吉 尼的去世,像浪潮一样一起涌来,一直涌到她的喉咙口哦,憋得她喘不过气来每天清晨醒来时,费莉西泰总是在曙光中看到他,于是她想起了过去的岁月,日常琐事, 直至各种细枝末节;这时她心中非但没有痛苦,反而十分平静读到这里,涌上读者心头的多半也并不那么平静,而是莫名的感伤,如福楼拜在 1876 年6 月,给翟迺蒂夫人的信中解释道:“《一颗简单的心》的故事,质直地叙述一个隐微的 生命,一个乡间的穷女孩子,虔笃而神秘,忠诚而不激扬,而且和新出屉的馒头一般柔和„„ 你以为有所反嘲,一点也不,而且正相反,非常严重、非常忧郁。

我想打动慈心的人们,令 其唏嘘不已,犹如我自己,便是其中的一个到奥班太太去世后,叙述者便再也没有通过她大段地、清晰地、频繁聚焦我们难以直 观了解费莉西泰临死前的所思所感,只是看到:“她不时地在和一些虚无的人说话(谁?已 故之人?)”“脑门上冷汗直淌”„„直到最后“她的嘴唇露出了笑容”“仿佛在天空的缝隙 中,看到有一只鹦鹉在她的头上飞翔、盘旋没有人真正了解她最后一刻想的是什么,她 只是这样孤独凄凉地走向死亡,门外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屋内和屋外的场景交相进行,类似的场景也出现在《包法利夫人》中罗道尔弗与爱玛初 次约会时,是电影中蒙太奇手法的文本表现这样一个无意义的假设倒是很有趣:如果电影 技术早些普及,福楼拜会不会成为一个卓越的导演?他笔下客观而冷静的叙述者多么像一台 摄像机,恨不得不放过所扫之处的每一个细节?三、 素材层小说分为五章,若从结构上概括可以说是由接二连三的死亡构成素材的框架没有爱情 的滋润,没有知识的熏陶,费莉西泰所能做的只是将自己的隐匿的热情寄托在身边的一个个 人上然而外甥维克托尔得黄热病死了,维尔吉尼得肺炎死了,连并不熟识的科尔米什老爹也 因肿瘤而死„„这时鹦鹉出现了——它是象征着某种上帝般圣灵,“露露几乎成了她的一个 儿子、一个情人”。

可怕的是,后来它竟也莫名其妙地死了,费莉西泰决定将它制成标本,虔诚而崇敬地保 存,跪在它面前祈祷、哀告之后又暗中跳过十几年,奥班太太也因肺炎而死最后她也该 死了,陪伴她的还有圣坛上化作青烟的鹦鹉标本对于这所有的死亡,福楼拜的用语几乎都只是简单的一句:“他死了”“她刚才去世了” “她咽气了”,别无其他唯一漫长的只是主人公费莉西泰,从“胸闷加剧,体温升高“”咳 嗽越来越厉害了”到“气越喘越急„„”“呼了最后一口气”除此之外,他似乎都刻意避免 了描写人物死前的状态,而是关注死后的狰狞面貌:“死者的眼睛变黄了,嘴唇发紫了,鼻 子收缩,双眼下限”作者不添加任何道德或审美意味的词语,而是用接近法医验尸时的专 业术语,冷若冰霜地叙述个体生命的消亡4且诸多死亡,没有一个死于突发事件,全是自然死亡,更没有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 中普遍的英雄式牺牲生与死都只是命运的走向,不可抗拒,也毫无意义正如左拉指出:“与晚,美无暇的文体学家与狂热的修辞学家并存的,还有一个哲学福 楼拜这是我们文学中有过的最伟大地否定者如果说,前文对日常生活琐碎细节不厌其 烦的描述消解了浪漫的激情和诗意的理想;那么这一串串毫无意义的死,便是对崇高理想主 义的主题、异乎寻常的虚构的彻底反抗。

正如福楼拜说:“我一点也不爱生命,我一点也死 亡每一次死亡看似都是情节的转折点,却直接导向了下一次死亡而费莉西泰也不断地为 一个个亡者伤心哀悼,外甥的恶讯传来后:她把一堆衬衣扔在岸上,翻起袖子,拿起捣衣杵;于是附近花园里都响起了她有力的捣 衣声……她强忍心中的悲痛,直到傍晚来临,她还是很坚强地;可是一回到自己的房间里, 她边垮了她扑倒在床褥上,脸埋在枕头里,两只拳头紧抵太阳穴维尼吉尔死后: 费莉西泰想起了他的外甥;因为她未能为他举行这样的丧礼,感到分外悲伤,就像现在 埋葬的是他们两个人一样然而,在故事的最后面对自己的死亡,却没有人为她悲哀伤感,甚至还有人为了她的一 句话生气得要发脾气这是多么悲哀孤寂的人生!总而言之,福楼拜“精致地书写平庸”5这一典型特征,在《一颗简单的心》中获得了详 尽完满的诠释精致”体现的是作家对艺术的无限追求,“平庸”反映的则是他悲观虚无 的人生、价值观对艺术的执著与对人生意义的无视,正印证了他自己的话:“形式是生活 最好的维护者承受人生的唯一方式是沉溺与文学,如同无休止的纵欲”参考文献】1.[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学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