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安命思想及现实启示 韩敬柳内容摘要:庄子的命运思想内涵丰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主题庄子认为“命”来源于道,具有不可知性、不可改变性、自然和非意志性、限定性、偶然性等特点他主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安命”正是庄子面对命运的态度本文旨在通过对《庄子》全文中“命”字的文本分析,探究庄子“安命”思想的内涵及其对现实的启示关键词:《庄子》 安命 命论在《庄子》一书中,“命”是经常被提及的字眼,他的命运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哲学意蕴本文主要探讨《庄子》文本中体现的“安命”思想,“安之若命”出自于《庄子·人间世》,庄子通过虚构楚国大夫叶公子高出使齐国,担忧不论能否完成君命,都会患得患失的故事,假托孔子之名,表明了自己的“安命”思想一.《庄子》“命”义《庄子》全文中,“命”字共计出现82次其中8个“命”字作“命名”或“说明”义,7个作“命令”义,7个指代官职名,2个为“教诲”义,1个为“任命”义这些都是“命”字的一般用法,哲学意义不浓由于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庄子》文本中“命”的哲学意义,如运命、时命、寿命、性命等等以上所列“命”义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故不再具体分析,仅在此举例以供参考:1.“命名”或“说明”义(1)强以仁义绳墨之言炫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育其美也,命之曰菑人。
《人间世》)(2)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大宗师》)(3)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天下》)2.“命令”義(1)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人间世》)(2)辞不获命,即已告矣,未知中否,请尝荐之《天地》)(3)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山木》)3.官职名(1)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子欲之乎?(《至乐》)(2)正考父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循墙而走,孰敢不轨!如而夫者,一命而吕钜,再命而于车上舞,三命而名诸父,孰协唐许!(一命为士,二命为大夫,三命为卿共六个命字,官职名有重复《列御寇》)4.“教诲”义(1)孔子曰:“敬闻命矣!”(《山木》)(2)阳子居蹴然变容曰:“敬闻命矣!”(《寓言》)5.“任命”义(1)齐人蹢子于宋者,其命阍也不以完阍,“守门人”)(《徐无鬼》)A.命的来源:道“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是宇宙和万物的本原命即来源于道庄子在《天地》篇中,论述了“命”如何由道而生成: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天地》)泰初,指宇宙初生之时宇宙的始原是“无”,即道一”形容“道”(“无”)的创生活动中向下落实一层的未分状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一,未有形质,但是已有阴阳之分庄子提出“气”的概念一,则是指宇宙初生之时,由道而生成的混沌元气,气无形,而有阴阳之分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知北游》)万物之生命,都由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故万物共通,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庄子才有“齐物”的思想,希望人能摆脱物欲的束缚,回归生命的本性本情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至乐》)先有气,气流动变化成形,形变,生成了人(或其他生物)的生命万物因此由道而生物得以生,即是德且然无间,谓之命物由气变动而生成,物内部的阴阳二气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着物都由气而生成,但是所受阴阳之气的比例、份额有所差异命,即是道赋予物的一种规定性萧汉明先生将命定义为“对于具体的物而言,这种存在道中的各自的份额或分剂便是该物之命庄子的“命”在根本上是由道所赋予和限定的,具有一种先在性,在形体生成之前即被赋予了物但其不同于宗教神学中的带有神秘性的“命”,后者的命来自神的意志而庄子更多是从自然和现实出发,强调“命”的客观必然性。
正如《德充符》中指出的受命于天地,即自然,强调了“道”的自然性的一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徳充符》)B.命的特点《庄子》中命的内涵丰富,从其哲学意义上讲,具有多重特性第一,命具有不可知性人力无法去探究命的缘由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达生》),“……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德充符》)世事的各种变化,是命运行的结果,如同日夜更替,人无法窥探即使圣人也不能知其所以然圣人由本性出发,能够摆脱世事的纠缠,师法自然,与万物合为一体,但是仍然不知其然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则阳》)第二,命具有不可改变性《庄子》中,“性”、“命”二字常同时出现,“性”指的是物受命而具有的原初的自然本性,正如“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至乐》),不是指日常所说的性格性与命都是不可改变的,“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天运》)庄子认为,人无法改命夫若是者,以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适也,夫不可损益《至乐》)第三,命具有自然和非意志性庄子之命不具有西周以来的“天命”观所强调的赏罚性从命的来源看,命由道赋予每一个生命个体,呈现出客观的非意志性的特点。
庄子借子桑之口,表明天地没有偏私,人的境遇不是由一个具有主观意志的神,有目的的施加于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大宗师》);从受命的对象看,人不能凭自己的意志改命正如上段所论命的不可改变性;从命的运行看,命之行是世事变化的自然过程,如日夜交替,是自然的、非意志的,“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宗师》)第四,命具有限定性人无法摆脱命,命之于人是必然降临的,是人之大戒,人对于命无可奈何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庄子指出生死、存亡、贫富、穷达、贤不肖、寒暑等人生遭遇,都是命限定的范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时”则是命之限定性的外显,个体生活在当时当世之下,无法脱离这一背景个人的境遇受制于时,道的通达与否受时命所限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秋水》)第五,在必然性之外,命还具有偶然性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德充符》)庄子把射箭能否射中,也归因于命即使是神射手,也有射不中的时候,具有偶然性的成分。
二.安之若命上世纪三十年代,蒋锡昌先生等学者将庄子关于“命”的学说归为“安命论”其后,唐君毅将庄子的“安命”理解为“不怨天,以对父母之心对天地阴阳,自安于人生一切之境’之精神,亦即‘人之无条件的承担人所遇之一切无可奈何之境’之精神”庄子主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安,是庄子提倡的面对命运的态度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若”这一字眼,对庄子来说,安的对象不只是自然性的命人生活在社会中,所遭受的一切无法摆脱的无可奈何的境遇,都是庄子“安”的对象,要将其当做命来安之,所以用了“若”字安之若命”出自于《人間世》,楚国的大夫叶公子高受王命即将出使齐国,他担忧完不成君命,会受到君主的惩罚;又担忧即使完成使命,也会因内心阴阳之气激荡而失调患病庄子虚构了这一故事,假托于孔子对他的劝诫,表明了自己的“安命”思想: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人间世》)袁艾利用结构分析法,认为上文中,前两个“安之”的对象,不是陈鼓应先生所认为的父母和君主,而是安于“事其亲”“事其君”,即安的对象是侍奉父母和君主的自身。
由此出发,人能否做到安,由取决于他人转而变为取决于自身的态度人在无法摆脱的命运和世事的无奈面前,由被动化为了主动安于事其亲,是安于“命”天下大戒之一,命,是自然而然的正如子爱亲,是命赋予人之自然本性孝敬父母的最高境界,在于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子女都能做到安于“事其亲”,顺任命赋予的自然本性去做,即是至孝安于事其君,是安于“义”之所以将“命”和“义”并称为“天下之大戒”,在于它们对人来说,都具有无法摆脱的必然性在当时,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君主,臣事君,是一种义,是一种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社会规范尽管“臣事君”,不是命赋予人的本性,臣子会产生忧虑甚至恐惧但面对这如同“命”一样,无法摆脱的“义”,庄子认为臣子最好的做法是“安之若命”,即安于“事其君”,放弃对已下达的君命的挣扎和追问,要像安顺自然之命一样,去完成使命,忘其身,则可以摆脱君命带来的生死之忧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人间世》)“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重“安”,是前两重“安”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它强调修养内心,能够使内心不受哀乐情绪的影响,面对一切不可奈何之事,都把它们当作“命”去安,即是“德之至”,也是庄子所提倡的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三.乐生乐死生命有限,死亡是所有人都无法摆脱的必然命运,也是人生最大的困顿之一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是其安命思想的集中体现他将生与死都看作是命的规定,他认为生死就像昼夜更替一样,是一种自然的变化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大宗师》)人由气聚而生,气散而死,虽然无法把握其规律,但归根结底,死与生都只是气变化的一个阶段而已,死亡并非终结,故“死生为徒”,不需要忧虑死亡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知北游》)秦失去吊唁老子,三号而出在他看来,面对死者悲伤难抑的众人,实则是在逃避自然,违背生命的实情,忘记了人所禀受的生命的有限性,“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养生主》),所以他们困于死之苦子桑户死,孟子反和子琴张临尸而歌,“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疦溃痈”(《大宗师》),他们将“生”看作气的凝结,视“死”为气的消散,犹如脓疮溃破因此二人能从死之苦中解脱,游于方外,合于自然在《至乐》篇中,庄子借髑髅不愿复生一事,点明了生有所忧,死亦有所乐在当时,生则有贪生失理、亡国之事、斧钺之诛、不善之行、冻馁之患、春秋有限等“生人之累”;“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借髑髅之口,说明死之乐,人不应贪生恶死,应安时处顺,齐生死,与造化同游庄子的“顺死”,并不是对生命的轻贱,实际是一种生则乐生,死则乐死,安顺自然的态度他提倡保全生命,反对重名轻死故赞成神龟“宁生而曳尾涂中”,否定“宁其死为留骨而贵”(《秋水》)他在《盗跖》篇中借盗跖之口,批评了伯夷、叔齐、鲍焦、申徒狄、介子推、尾生等六人“离名轻死”,不珍惜生命的行为面对天地的无穷与生命的有限,庄子认为正确的做法是畅适自己的意志,保养寿命,在短暂的人生中保全自己的真性,才能通于道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操有时之具而托于无穷之间,忽然无异骐骥之驰过隙也不能说其志意,养其寿命者,皆非通道者也《盗跖》)四.超越生命之困顿不论古今,人的生命中都会遭遇种种困顿,大如生离死别,小如一时得失尽管庄子所处的诸侯争霸、社会混乱的战国时代,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但是他所提出的安命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庄子达观于生死的态度,启示我们超越生死之困,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安顺自然他提倡安“性命之情”,认为荣华高位都是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