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米和功能性红曲米红曲米和功能性红曲米 ◆红曲粉和功能性红曲粉 红曲米粉是用中国特有的红曲霉菌( Monascus anka naka zawa Monacolin L ; Monacolin J ; Monacolin X ; Dihydro-monacolin L ; Dihydro-mevinolin ; Dihydro-compactin 等的酸式开环结构物质服用后直接抑制 HMG-CoA 还原酶,所以不会增加肝脏负担,更不会溶解横纹肌 功能性红曲米粉中还含有如下物质: 麦角固醇 (Ergosterol) :干扰低密度脂蛋白的外源吸收 γ- 氨基丁酸( GABA ):能降低血压,血糖 氨基葡萄糖苷( Glucosaminide ):能降低血糖 类黄酮( Flavonoid ):能降低血脂,血压 油酸( Oleic acid ):有降血脂作用 亚麻酸( Linolenic acid ):有降血脂作用 亚油酸( Linoleic acid ):有降血脂作用 红曲米粉 功能性红曲米粉功能性红曲米粉小檗硷(即黄连素 Berberine ):治疗腹泻 乙酰胆硷( acetylcholine ):能降低血糖。
综上所述,功能性红曲粉除了能综合调节血脂外,还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防腹泻的辅助作用 然而这些酸式开环物质,是非常不稳定的,在红曲米的烘干、粉碎的加工过程中,在红曲米粉储存过程中会部分或大部分转化为内酯式闭环结构 ◆天然与配制的功能性红曲米粉的鉴别: 天然的功能性红曲米粉是用特定的红曲霉菌接种在大米上发酵培养获得,直接用先进工艺最大程度保留它们的酸式开环结构而配制的“功能性红曲米粉”是在色素红曲米粉中,按比例掺入处方药洛伐他汀化学纯粉混合而成两者的区别见下表 :天然与配制的功能性红曲米粉的鉴别表 项目项目 配制“功能性红曲” 配制“功能性红曲米粉”天然功能性红曲米粉 外观外观 深紫红色,色价高淡紫红色,色价低气味气味 有机溶剂残留味有较浓的特殊香味保质期保质期 3-6 个月很快下降24 个月以上检测检测常温测定常温测定 A 含量 C 含量105 ℃ 4 小时后测比较 B 含量A≥BD 含量D>C 至少在 20%以上 酸式开环含量酸式开环含量 B-A=0 D-C 至少在 20%以上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产品◆ 我们的产品 本公司生产的纯天然降血脂功能性红曲米粉,是采用我国传统的食用型红曲菌,经过筛选分离而得到的高产优良菌株,以粳米为原料固态发酵制成。
公司技术力量雄厚,由多位资深的微生物、生化、中草药专家组成技术管理模式,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手段,一流的工艺生产技术,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高质量高品位的全天然功能性红曲粉的制备保证了产品中 Monacolin 系列活性物质齐全,保存期长达 24 个月以上 通过急性毒性试验 LD50 为 19.43g/kg 是人口服剂量的 940 倍产品安全性极高,适合于长期服用,是国内类似产品不能相比的 本产品: 12.5kg/ 袋(铝箔袋封口) 2 袋 / 桶(即 25kg/ 全纸桶) 有效成分含量 4mg/g-10mg/g ◆ 谷力降脂胶囊的临床效果 谷力降脂胶囊经过临床应用,综合调脂作用非常明显服用谷力降脂胶囊的 98 例病例,无一例有不良反应,统计计算 P < 0.01 ,具体调节疗效如下: TC 平均下降 34.7% TG 平均下降 30.2% LDL 平均下降 35.6% HDL 平均上升 14.6% 综上所述,谷力降脂胶囊是一种理想的降脂天然产品,安全性高,效果显著,是调节血脂长期服用的理想保健品 红曲霉菌的研究概况与发展方向红曲霉菌的研究概况与发展方向一、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红曲霉菌属真菌界(Eumycophyta)、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子囊菌纲(Euascomycetes)、散子囊菌目(Eurotiales)、红曲菌科(Monascaceae)、红曲菌属(Monascus)。
由红曲霉接种于大米发酵得到的红曲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称为丹曲,至今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很早就应用于食品着色、食品发酵以及中医中药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红曲,性温、味甘,消食活血,健脾燥胃酿酒,破血行药势红曲霉作为红曲的生产菌, 以其可产生大量天然色素而著称红曲的应用主要有三方面:食品色素、药物和发酵食品红曲色素是红曲霉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天然色素,具有热稳定性好,蛋白着色力强,色调柔和,可以提高加工制品对光和氧稳定等优点;而且红曲色素无毒性、无致突变作用,安全性很高,因此红曲可提供安全性高的天然色素1979 年,日本学者远藤章从红曲发酵液中发现并分离得到能显著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的活性物质 Monacolin K 后,人们开始对天然红曲及 Monacolin 类化合物给予了新的广泛关注美国 FDA 于 1987 年正式批准美降脂药(洛伐他汀,即 Monacolin K)用于临床迄今为止,美国和日本等已开发出一系列他汀类药物如 Lovastatin、Provastatin、Simvastatin 和 Atorvastatin等,其主要成分即为 Monacolin 类化合物我国用红曲开发的降血脂药物及保健食品有血脂康、脂必妥和健心宝等。
药理及临床实验显示,红曲不但有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功效,而且还有明显抑菌、增强免疫力、抗疲劳的作用目前,世界各国均投入很大的人力及物力开展红曲的基础与应用研究降脂红曲不但具有显著的血脂调节作用,而且其针对病因,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少,耐受性好,是长期以来寻找降血脂药物研究的一个突破性进展功能红曲中起主要降脂作用的物质是洛伐他汀,它是HMG-CoA 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而 HMG-CoA 还原酶是控制胆固醇合成速度的关键酶,因此抑制这个酶的活性,就能减少或阻断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洛伐他汀有内酯式和 β-羟基酸式两种结构化学合成药洛伐他汀为内酯式,需在体内水解成相应的酸式而发挥药效,由于需要消耗体内的羟基酯酶,长期使用会增加肝肾负担,其常见副作用还有腹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天然红曲中的洛伐他汀多为酸式,其空间结构与体内 HMG-CoA 更为接近,无需水解,直接发挥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的作用,其活性较内酯式高约一倍洛伐他汀浓度只要达到 0.001-0.005ug/mL,胆固醇的合成就会受阻洛伐他汀是胞内产物,而且细胞内的积累速率基本上与生长同步,因此非常适合于采用固态发酵,这样不仅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固态发酵产物无需提取,可直接作为原料开发功能性食品。
红曲降脂功能食品的开发无异于为红曲的应用开辟了另一片天地,有效的避免了降脂药物的毒副作用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调节血脂水平对于防止心脏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据卫生部统计,我国 35 岁以上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为 3%-5%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患者已超过 1.8 亿,患者人群已由 50 岁以上向 30 岁转移,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病人数己达 300 万以上,占所有疾病死亡人数的 50%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复发率高的特点,己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随生活水平的提高,由高脂血症引发的各种疾病发病率将会明显上升因此加强对高脂血症的早期治疗,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的功能性红曲生产菌株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菌株普遍缺少安全性评价,据随机抽查结果,大部分红曲样品桔霉素含量超标(0.2 µg/g)其次,菌株洛伐他汀产率偏低,且产品质量不稳定桔霉素(Citritin)是由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桔霉素亦是红曲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其 LD50 值为10~100 µg/ml,毒性与黄曲霉毒素 B1 相当,主要表现为肾毒性,可引起肾肿大、尿量增多、肾小管扩张和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等症状。
桔霉素还可引起呕吐、腹泻、致畸、致癌和诱发基因突变等桔霉素与红曲色素均可溶于有机溶剂,红曲色素提取工艺多采用有机溶剂提取,因此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红曲色素都不同程度含有桔霉素1981 年香港中文大学 Hinchung Wang 等首次从红曲中分离到一种抑菌因子称之为 Monascidin A(红曲杀菌物 A),1995 年法国的 Blank 等从红曲中分离到同一物质,并证实了该物质为对人体有害的桔霉素由于发现红曲产品中桔霉素的存在,欧美国家已制订出针对我国出口的红曲及相关产品的新标准,严格限制红曲及相关产品中桔霉素的含量而目前我国的红曲产品中桔霉素的含量通常高于该规定值,如何减少红曲产品中桔霉素的含量,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红曲色素的稳定性仍是制约红曲色素大量使用的一个因素红曲的三种次级代谢物:红曲色素、洛伐他汀、桔霉素的生化合成都是通过聚酮体合成酶(PKS)合成的,在合成后期由不同的功能域作用,形成不同的结构因此有必要对红曲霉菌的聚酮体合成酶(PKS)基因进行研究,在基因水平上对菌株进行定向突变,获得不合成桔霉素或桔霉素含量低于产品标准允许值的红曲产品,并提高菌株洛伐他仃的含量与红曲色素的稳定性。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二、国内外研究概况红曲霉(Monascus spp.)作为极具东方色彩的霉菌,在中国及其周边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地,广泛地被应用于酿酒作醋、食品着色和作为中药使用近年来,欧美等国的研究人员对红曲霉的研究兴趣不断增加红曲色素应用领域的扩大,功能性红曲产品的开发利用,桔霉素的研究,新型培养技术的应用,使红曲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我国是红曲产品生产与应用的大国,在许多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但我们在新技术应用于红曲研究方面明显落伍,有些现实问题无法解决如我国早就发现红曲具有降血脂的功能,但是日本研究人员发现降血脂的成分为洛伐他仃,而且我国对影响洛伐他仃,桔霉素,红曲色素产生的深入研究还明显不够,多处于跟踪研究为了提高有应用价值的代谢产物如红曲色素和洛伐他仃的产量,提高原料转化率,同时减少或消除红曲产品中的桔霉素,世界各国均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是通过菌种筛选,或在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的研究基础上,对发酵工艺进行控制来调节产物的合成这显然是不够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红曲霉菌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对这些代谢物的合成基因(聚酮体合成酶基因,PKS)进行系统与深入的研究。
西方国家在一些真菌的PKS 领域进行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但对红曲霉的 PKS 很少有报道,GeneBank内很少搜索到红曲霉的 PKS 基因但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法国图卢兹国立科学应用学院 2002 年就在申请经费开展红曲霉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美国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Los Angeles, Center for Dietary Supplements Research 也将具有保健功能的中国红曲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我们开展这项研究工作,目的在于从红曲霉的基因水平上改造菌种,生产出高质量的药用和食用产品,并通过对红曲霉 PKS 基因的研究,获得基因专利,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我国的微生物种质和基因资源下表为有关红曲中降低桔霉素含量的国际与国内专利:申请人申请人申请日申请日专利号专利号题题 目目BIOCOSMOS YG(日本)1994.4.13JP7274978-A利用红曲霉突变株生产不含桔霉素食品添加剂红曲色素NIHIRA T YAEGAKI HAKKO GIKEN KK (日本)2004.2.26JP2004321176新的编码聚酮体合成酶的基因及其在构建不含桔霉素的红曲霉菌上的应用江南大学2003.4.30CN1448503一种无桔霉素高色价功能性红曲粉的制备方法中山大学2003.7.10CN1480526一种不含桔霉素的功能性红曲菌生产方法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台湾)2001.8.24US6635467红曲霉突变株及其在制备黄色色素上的应用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台湾)2002.12.3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