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中国文化特征看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

壹****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2.84KB
约7页
文档ID:465664310
从中国文化特征看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_第1页
1/7

从中国文化特征看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筑但凡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则必定有其深厚的社 会文化根源,既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 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 亡因此,研究传统建筑,只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可 能探明其真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判别良莠,打算取舍一、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在建筑设计意念中的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无论是精英文化的诸子百家还是作为 民俗文化的民间信仰和风俗, 大多可以归纳到“以耕作居于支配 地位”、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过程周而复始的农业文明的范畴 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基本性格, 其根源都深植于这样一种经济生活当中.这种农耕文化以其深刻的影响力, 无孔不入地左右着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建筑,尤其是官式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 在很多方面表露由与之相应的特征1、务实精神农耕生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特征慢慢形成了一种求 真务实的群体趋向农人在农耕活动中熟悉到 “利无幸至,力不虚掷”的真理这种农人的务实之风也感染了文化人,于是“大 人不华,君子务实”便成为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 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发展形成了实用、 理性而不太注意纯科学玄想的特征重实际而轻玄想”的另一种表现在于对待宗教的态度上。

自周秦以后2000余年,基本上没有陷入全民族的宗教迷狂,实 用理性渐渐成为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 .这种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注意结构规律的真实性,很少刻意地附加装饰中国古典建筑是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框架结构的技术体系 之上的,一直非常注意结构规律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从椽、 楝、梁、柱到基础的结构力学传承,关系特别清晰不仅如此, 有些看似装饰物的构件,也有其结构方面的原始需求如雀替, 好像是为了解决立面构图问题而发展的, 但是本身也是由于一种构造上的需要演化而来的又如室内装修的“彻上露明造” 为了避免屋顶构架的木材朽坏,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们处在一个干 燥通风的环境之中因此, 许多时候不在室内另作天花,而是让 构造完全暴露由来,对各个构件作适当的装饰处理, 就形成了 “彻 上露明造”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纯粹装饰的构件是很少的 构件一般是 在充分反映用途和构造的状况下, 加以有节制的装饰完成的 适 用则可,绝不无谓添加其二是以人体尺度为动身点,不求高大永恒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筑原则 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建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 .中国建筑的浩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 “院”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

不论建筑群多么浩大, 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 久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 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由中国传统文化 中实用理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 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 下所追求的超尺度在审美方面,中国建筑给人设定的路径打算了人在其中是以一个个院落为中心对建筑进行端详的 故而在建筑设计中,匠师们仅就院中视野所及进行认真推敲, 而对目光不及的侧面则彻底不管,任其质朴平淡,从而形成了立面构图的“场景式”特征步移景异,则是以面为单位在变, 而不是如西方的以体为单位进 行这种“二维”审美特点,是真实熟悉古建设计的一把钥匙, 可以纠正长期以来以西方审美观点来判定中国建筑的误区 ^2、恒久变易观念农业社会人们满意于维持简洁再生产, 缺乏扩大再生产的动 力,因而社会运行缓慢,大体呈静定状态 .这样的环境便易于滋生永恒意识,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定的好常恶变,反映在精 英文化中,则是一种求“久”的观念, 《易传》中所谓“可久可大”,《老子》中所追求的“天长地久”,“深根固蒂,长生久视” 董仲舒所谓“道之大原由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反映在 民间则是对器具追求“经久耐用”,对统治方式期望稳定守常, 对家族祈求延绵永久。

反观建筑,恒久观则导致“守常”意识的产生,如以不变应 万变、世界在转变而我心以不变待之等心理 在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上,对一切的房屋、车、服、礼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种敏 捷性很大的通用式设计, 估计到使用状况有了变化时也可以同样应用.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就采用 “通用式”设计思想,“房 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期望合乎使用经久耐用和广泛 适应性便成为其追求的目标与恒久观相辅相成,变易观念在中国也源远流长, 并形成“寓 变易于保守之中”的特点历代革新,无不是托古改制,一直走“复古以变今”的思路.这正是农耕经济养育的中华文化在古与 今、常与变的问题上的独特表现建筑则一方面推行敏捷多变的“通用”设计原则,另一方面 则慢慢形成成熟的“标准化”建筑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 架结构和标准化则满意了这种恒久与变异的社会心理的要求 空间与序列的丰富多彩最终落实到平实而定型的标准化框架之中, 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方式再深一层次,以不变应万变之心理,在对待事物上,则须有 深刻的反观内省的能力,于是在中国对“参悟”情有独钟注意 感受、注意点拨与觉悟的思想, 可以说贯穿于古代建筑的每一个 层次例如,中国建筑不注意外表直观的形象,而注意人在其中 的序列支配。

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个院落, 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尤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 道不 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 这一点在园林设计 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 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 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与领悟的追 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物本身的凝视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 通过无限“衍生”便能演绎由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建群体独有的内涵3、中庸思想“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 “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这一点实际是与“恒 久意识”相通的,进而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 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意剧烈的自我表现, 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存谦和的君子之风所谓“君子讷讷于言” o施之于建筑,则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 可以认为, 君子之建筑亦是“讷之于言” 的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 到最里面,放到最终面,而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 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O 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打算了中国古建必定要选择这种重感悟、 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二、宗法特征与建筑设计意念中华民族以农业社会形态经历了氏族制度解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血缘纽带解体的不充分打算了后世大量地保留了 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特征 .主要由血缘家族组合而成的农业乡 村最终形成了中国千年不衰的宗法制度。

注意血脉相承的纯正性以及长幼尊卑的秩序伦常, 成为维系宗法制度的必不可分的东西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成为一种沿袭久远的传统观念 在中国,宗法制度兼备政治权力统治 和血亲道德制约的双重功能虽然历经动乱,社会经济形态、国 家政权形式多有变迁,但构成中国社会基础的始终是由血缘纽带 维系着的宗法性组织一一家族家”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全都的,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具有“家国 同构”的特征在这样一种社会特征之下,一切思索便均是由“家”开头的 家,是社会思索的基本单位这一点,在建筑上有着深刻的反映以家为起点的特征,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以 “住宅”为发展原型的特征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明显的特点表明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 住宅发展而来,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 西方的教堂不宜作为 住宅,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 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 、是商人的住宅总之,好像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 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好像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 ^在古代,住宅和房屋之间的含义是没有分别的 最早的时候称为“宫室”,后来叫作“居处”。

居处就是生活起居,以至于包 括一切户内工作的地方 在这个总概念之下,好像无须再作什么 房屋种类的具体划分三、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建筑体系是一套深受农耕意识影响、 与 宗法社会相谐调的体系,它在设计意念上是以“家”为思维起点, 以住宅为原型而不断衍生的产物有此结论,则形成了一种古代建筑体系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 的初步看法随着研究的广泛和深入, 期望能慢慢挖掘由两者之 间更多深层的联系,以求对比当代社会文化状况, 对传统建筑遗 存进行理解和取舍,从而确立评判传统建筑的一套评价体系 只 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取其精华,为今所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