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铭怡教授 钟杰副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概述 历史: 原称“性格障碍”(character disorders) 自19世纪初引起现代医学重视Pine(1809) 不伴妄想的躁狂Prichard(1845) 悖德狂(moral insanity)U.Trelate(1861) 神志清醒精神病K.Schneider(1923) 病态人格 (pathological personality )Murry(1938) 非精神病问题概述®早期研究,人格障碍与“精神病态”(反社会人格 )交替使用®20世纪60、70年代,反社会行为被作为一种特殊 的人格障碍类型®70、80年代,变态人格(不正常人格)( abnormal personality)(陈仲庚,甘怡群,1993)患病率®起病缺乏确切时间,难以评估其发病率®Helgason对照组为4.3%®心理分析Ø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偏执来自无意识中与死亡 本能有关的仇恨和敌意的外向投射Ø克莱因的理论:正常人的心理发育包括一个偏 执-分裂时期®认知的观点Ø与歪曲的认知或想法有关e.g.“他人是由恶意和虚伪的”“如果他们有机会就回攻击你”Ø早期受到父母的影响,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得 的并且要小心不犯错误®文化因素Ø与认知因素共同起作用Ø特殊人群,如烦人,难民,有听力障碍的人等 易形成这种人格障碍治疗®少求助,难以建立起信任关系,寻求治疗万网是 因某种危机或遇到其他问题®治疗Ø建立信任关系Ø以认知治疗的方法解决病人不信任他人的歪曲 认识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D )1.临床特征及诊断 2.形成原因 3.治疗 临床特征及诊断®患病率ØRosethel(1968)估计的占一般人口的7.5%Ø美、德等国采用PQD(人格障碍调查问卷)、SCID等 临床调查表、定式检核表等工具得到患病率为0.7- 1.6%®男性多见 (见翟书涛,杨德森,1998)®特征:社会隔绝、情感疏远Ø表现为孤单、冷淡的沉默,不介入日常事务,不交际 ,不关系他人Ø往往投注较大的精力于非人类的兴趣方面(如数学、 天文学等)®DSM-Ⅳ A.与社会关系普遍脱离,在人际交流场合表情有限 ,起自早期成年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 以下4项以上: (1)既不想要,实际上也没有亲密的人际关系; (2)几乎常常选择独自活动; (3)简直很少有兴趣与他人发生性行为;(4)很少对娱乐活动感到乐趣; (5)除了一级亲属外,没有亲密或知心朋友; (6)对于赞扬或者批评都显得无所谓; (7)情绪冷淡或感情平淡。
APA,2000) 2739岁的科学家Z先生在南极出差期间停止了与他人的合作, 回到自己的房间,独自喝酒出差回来后,他被转诊给心理医生 Z先生4岁时成为孤儿,被姑姑抚养到9岁,随后是一个孤僻的 宿舍管理员照料他在大学,他的物理学得非常好,而棋类活动 是他与其他人唯一的联系在随后的生活中,他没有亲密朋友, 自己一个人独自从事一些活动直达去南极出差之前,Z先生在 物理研究上都是非常出色的从南极出差回来几个月后,他每天 至少要喝一瓶酒,工作的情况也越贬越糟他越来越自闭,沉默 寡言,很难有效工作,他不能解释为什么同事对他在南极是的冷 漠感到愤怒,同时对于他人评价毫不关心看起来他不需要任何 的人际交往,尽管他也在抱怨她的生活过于沉闷在与心理治疗 师的会面中,他仅有一次表现出悲伤的情绪,他说他很想去看德 国的叔叔,那是他唯一还活着的亲戚Barlow,2006)案例形成原因®心理动力学Ø患者的极端社会规避性,是由于人类基本的接触需要 没有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防御反应(Carstairs,1992)Ø如早期成长被拒绝、虐待,成年后可能会因为没有能 力付出和接受他人的爱,而发展处逃避一切交往关系 的应付策略(参见钱铭怡,2006)®认知治疗Ø患者在认知上存在缺陷,不能有效的关注周围 的情况来获得准确的感知等 (Beck,Freeman,Donegan et al., 2003;Schamahi et al.,2003;Teicher et al.,2003)Affective dysregulation75Ø冲动性与前额叶眶上回的功能不良有关;Ø在生物化学上主要与血清素水平下降有关,也放 映了边缘系统-前额叶环路的病态改变。
Hollander and Evers,2001)Impulsivity77®客体关系学派(Clair,2000)Ø父母对子女的不接纳是造成其障碍的最初原因Ø非接纳的亲子关系造成自尊心的丧失及对父母 的过度依赖Ø难以很好的应付与父母的分离®社会心理学Ø病人大多受着被遗弃的恐惧所折磨Ø此型中多见父母的忽视,子女与父母的分离Ø儿童早期的创伤特别是性和身体方面的虐待(见Beck等,2004)Ø社会文化学者认为,太快的文化变动,可能会使人出 现认同感丧失、空虚、担心被抛弃、焦虑阈限低等症 状Ø在儿童移民和成年人移民中存在Ø近年发病率有所上升被认为是由于社会文化结构和家 庭变化等因素所致®治疗非常困难®认知-行为治疗:辩证行为治疗(DBT)®心理动力学方法Ø基于心智化的治疗(MBT)Ø移情焦点治疗(TFT)治疗®集体治疗Ø与若干个人形成较亲密的依恋关系Ø集体还有助于强化病人的自我形象,保护其自 尊®药物治疗Ø可减缓其冲动性,减轻抑郁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D)1、临床特征及诊断 2、形成原因 3、治疗 ®特征Ø经常发生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历史Ø“悖德狂(moral insanity)” Ø“自我病态(egopathy)” Ø“社会病态(sociopathy)” Ø“精神病态(psychopathy)” 临床特征及诊断®患病率ØVaillant见Barlow,et al,1995)®心理分析:Ø超我发展不完善Ø儿童通常通过认同作用将父母价值观内化Ø被虐待、忽视,得不到父母爱的儿童Ø拒绝承认社会规范,超我发展受到阻碍®行为主义:Ø拒绝承认人格障碍的概念,不承认存在着稳定的人格 特质Ø认为不良行为模式习得的Ø暴力行为的塑造(包括电视中的)和家长缺乏针对性 的强化(对孩子无关行为的惩罚)Ø证据:不良的父母行为与其子女违纪行为显著相关®认知心理学:Ø此型人在道德原则和推理能力上的发展滞后Ø难以对事物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比较Ø付诸行动之后,才可能考虑他人的反应━ ━生物学、社会心理学和社会文化的因素都对形成反社 会人格障碍具有某种作用治疗®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于治疗反社会人格障碍 和精神病态,没有显著的效果®生物学方法(包括电休克或药物治疗)的作用 也非常有限®目前仅行为治疗的效果得到了肯定104®行为治疗:Ø通过学习对问题情境做新的反应进行治疗ØBandura提出三个步骤矫正反社会行为的方法:ü撤除对反社会行为有意义的强化,并且在必要时对 这种行为进行惩罚ü塑造希望获得的替代行为,并对模仿的行为进行系 统的强化或奖赏ü在个体行为逐渐能够自我控制的情况下,逐渐用符 号奖励代替物质奖励Ø重点:帮助其逐渐将外界的评价和控制转化为自我内 在的约束 (见孟昭兰,1994 )Ø反社会人格障碍共情缺陷的团体干预方案可以有效的提高 反社会人格障碍被试的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能力(徐凯文 ,2009)ü被试17人ü8次团体干预(120-180分钟)ü经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发现,症状A3(冲动性)、A7(共情缺陷 )、反社会人格障碍总评分显著降低,其余症状没有明显变化。
ü干预后,14位被试任然符合反社会人格障碍诊断,其中原来符合6项1 人,干预后符合4项;原来符合5项的6人,1人无改变,2人改变为4项 ,3人改变为3项;原来符合4项6人,2人无改变,4人改变为3项原来 符合3项的1人,1人无改变ü3位不再符合反社会人格障碍诊断均为原来符合3项者,其中2人改变 为符合2项,1人改变为符合1项因此不再符合反社会人格障碍诊断标 准回避型人格障碍(Avoidant PD)1、临床特征及诊断 2、形成原因 3、治疗 ®特征Ø以长期和全面地脱离社会关系为特征®患病率Ø美、德等国:0.4-1.6%ØKass(1983)报道此型人占人格障碍的6%,女性 多于男性:3:2 临床特征及诊断®表现回避、退缩,过分敏感,焦虑,对自我价值 缺乏信心®共病ØAxis Ⅰ:焦虑障碍、癔症、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ØAxis Ⅱ:依赖型、边缘型、分裂型人格障碍®DSM-ⅣØ避免社交、无能感和过分的否定评价,起自早期成年 时,前后过程多种多样,表现为下列4项以上:(1)回避一些涉及较多人际交往接触的职业活动 ,因为害怕批评、遭到反对或拒绝; (2)不愿意与人打交道,除非某些所喜欢的人; (3)很少与人发展亲密的关系,因为害羞或害怕 被取笑; (4)沉湎于在社交场合正被批评或拒绝的想法; (5)不参加新的人际交往场合,因为有无能感; (6)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很笨拙、个人没有什么 吸引力,或比其他人差得多; (7)异常地不愿意参与新活动,因为他们认为会 因之难堪。
(APA,2000) ®习得性恐惧(learned fears)®不安的思维方式(upsetting thought process)(Barlow,2001)形成原因®社会心理学的解释Ø有此障碍的人具有耻辱感,与童年时期经历有关Ø如果经常遭到父母嘲笑、训斥,孩子就会将这种屈辱 的经历内化Ø形成消极的自我意向,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也不相信 会得到他人的爱®治疗首先要通过支持和共情,建立与病人之间的 信任关系®心理动力学Ø揭示其症状的根源,使自我强壮起来®心理动力学方法Ø通常采用社交技能训练和暴露疗法Ø要求病人逐渐增加其社会接触治疗®认知治疗:Ø改变病人的信念和想法Ø增加其对情感挫折的承受能力Ø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Beck,Freeman,&Davis,1990)®集体治疗:Ø对许多回避型障碍患者有效Ø结合使用暴露疗法、角色扮演法依赖性型人格障碍(Dependent PD)1、临床特征及诊断 2、形成原因 3、治疗 ®又称不适当型(inadequate)®特征Ø缺乏自信、依附他人®患病率Ø美、德等国:0.3-6.7%(见翟书涛,杨德森,1998) 临床特征及诊断®表现轻微应激即退却,寻求帮助,需要保护,性 关系不成熟,往往存在婚姻问题,缺乏亲密朋友®可发生焦虑障碍、抑郁症状,女性可伴有癔症, 也可继发酒精和药物依赖®DSM-ⅣØ因为其顺从和依附行为,过分需要被人照顾, 而且又害怕离别,起自早期成年,前后过程多 种多样,表现出下列5项以上:(1)如果没有他人的大量劝告或保证,难以做出日常决定 ; (2)需要他人为其生活大大多数主要方面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