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年级地理教案大全

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67KB
约26页
文档ID:411347949
八年级地理教案大全_第1页
1/26

八年级地理教案大全 八年级地理教案大全【篇1】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3.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4.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5.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挂图、板图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二、地形复杂多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一、 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6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

东 西 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限又在何处呢? 〔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24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 组织学生完成第20页的“活动”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第一级阶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 第二级阶梯 平均海拔1000-2000米,以高原、盆地为主 第三级阶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的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有没有影响? 分组讨论。

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 各组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归纳总结)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古诗云“大江东去浪涛尽”,又有“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转折过渡)前面我们从总统上分析了我国地势的总体趋势,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我国地形的特点 (复习提问)地形有哪些主要类型?(学生回答: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形图”,找出中国分别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教师总结)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 (板书)二、地形多种多样 (转折过渡)我国地形种类齐全,哪种地形所占面积?哪种最小呢?请看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教科书23页“中国地形图” (教师讲解)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

这样算起来我国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这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板书)二、地形复杂多样 (转折过渡)地形种类齐全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选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归纳总结)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条件,但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山区面积广大为发展林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同时由于平原面积少,我国的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自制,为排除干扰,仅包含东北-西南、东西走向的山脉,且底图为政区图)让学生找出与阴山走向相同的山脉,并说出名称 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有什么规律 〔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并将其在投影片上重绘一次,同时让学生在已准备好的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绘出该山脉 用同样方法学习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概括板书〕(见板书设计表格) 〔教师概括〕东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纬向长城”,称“三横”;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好像“三条濒海峻岭”称“三纵”。

〔教师引导〕欣赏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位置 引导学生看课文中关于喜马拉雅山的介绍,并思考: (1) 喜马拉雅山的走向? (2) 喜马拉雅山峰的位置、名称、海拔? (3) 找同学到板图上画出喜马拉雅山,并标注珠穆朗玛峰 (教师概括)喜马拉雅山是弧形山脉,其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境,海拔8848.13米,是世界峰其雄壮、神奇吸引了无数登山健儿结合“珠峰探险”的课文,激发学生勇于探险,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但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探险活动) (板图)中国轮廓图复习、概括,深入探讨 教师在绘中国轮廓图的同时让学生描绘一张课本中的中国轮廓图 绘好后,教师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按照要求挑选写有山脉名称的吹塑纸条,粘贴在板图的正确位置上没到黑板前做练习的同学按要求在自己描绘的图上写上山脉名称 如:(1)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2)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上的山脉等 让学生将前面学过的山脉全部粘贴在板图上 (教师承转)我国山脉很多,除了以上山脉以外,还有一些山脉也很重要 如:(1)在中俄边境上画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与其走向相同的还有甘肃、青海两省边境上的祁连山。

(2)在西南有一组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 (教师引导)学生用铅笔在自拓的图上,将走向一致的山脉首尾相连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图 整个中国就好像被一张网所覆盖,这张网有什么奇妙之处吗? (教师引导讲述)(1)指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2)指出昆仑山、祁连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3)指出昆仑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4)指出祁连山、秦岭、太行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5)指出阿尔泰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6)指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每指一个网格,学生都可能会说出一个地形名称,若有问题,教师给以补充使学生明白每个网格中都有一个地形区引导学生讨论山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八年级地理教案大全【篇2】 教学要求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4.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结构分析 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 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 【引入新课】 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