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议写作常见失误例谈探讨文写作常见失误例谈 倪丽彬 在好多学生的心目中,探讨文比其它体裁的文章好写这种看法也有道理,探讨文写作的套路比其它文体的文章要明确得多,但是,并不就是你“摆事实,讲道理”了,就写好了探讨文要想写好探讨文,除了了解根本的写作常识之外,还要留神一些问题,这样你才能写出规律严密、说理透辟的好文章来 下面是一组以“宽容”为话题的探讨文的片段,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各自的失误: 一、选取事例不当 (1)以宽容之心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宽容 宋仁宗时的名相富弼年轻时,一次平白无故遭人谩骂,有人报告他说,谁谁在骂你富弼听后回复说:“约莫是骂别人吧那人持续说:“是指名道姓地骂,怎么是骂别人呢?”富弼想了想回复:“或许是有人跟我同名同姓吧?”事后,因曲解而骂富弼的那人闻之大惭,加紧找机遇向富弼赔罪 “以宽容之心待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宽容”是这片面的分论点,但是这个分论点不能领起下面的事例,也就是说,选取的事例不适合富弼是宽容了谩骂他的人,但是我们看不到他得到别人的宽容,即表达的事例不能照应分论点 (2)宽容还是一种气节。
有一个小孩曾经要美国总统克林顿为他签名,并且要再签三张,为的是去换一张乔丹的签名这无疑让一个总统有些难受但克林顿却并没有由于这些生气,而是为他签了七张,并说自己的侄子也很热爱乔丹,想让小男孩帮他换一张给侄子作为一名总统,他宽容地对待他人,这是一种气节,是一种让人敬重的人格魅力 “宽容是一种气节”的说法是否妥当或许还得商榷,我们姑且供认这种说法的正确性,可是,下面选取的事例就无论如何都难以让人认同了克林顿的事例确实表现了他的宽容,但是这种宽容绝不是一种“气节”,而是一种“风度”,或是豁达的胸褛,段束所说的一种“人格魅力”也未为不成选例不当,是探讨文写作的“硬伤”,确定要专心分析所选材料是否能有效证明论点(分论点) 二、事例表达、事理分析不能紧扣论点(分论点) (3)宽容是一种聪慧官渡之战,曹操把袁绍击败了,在缴获的大量战利品中,有不少自己的部下过去写给袁绍的表忠信信中的内容大多是贬低曹操,表示梦想投袁有些谋士向曹操提出建议,把这些怀有二心的人抓起来统统杀掉,以儆效尤那些曾想叛曹投袁的将士,惶惶不成终日不料,曹操却下令把这些信件全部烧掉,不追究任何人的过失曹操对将士们说:“大战在即,敌强我弱,连我亦自身难保,何况属下将士呢?谋个好出路,人之常情也。
那些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究落地了,曹军的军心更昂扬了假设曹操开初斤斤计较,不见得能招来贤士,军中精明干将也会“告老还乡”,落得个名声不就,功业不成的下场 这个片段的分论点是段首的那句“宽容是一种聪慧”,既然设立了分论点,下文选材和分析就都理应围绕分论点举行,所选事例表达了“宽容”的主题,也不能说曹操宽容待人的举动中没有“聪慧”,但是,段末的分析“假设曹操开初斤斤计较,不见得能招来贤士,军中精明干将也会“告老还乡”,落得个名声不就,功业不成的下场”,却落到了“斤斤计较”上,一点也没涉及“聪慧”,这样的分析又怎能有效地论证分论点“宽容是一种聪慧”呢? (4)宽容化解冲突相信大家都听过“将相和”的故事吧身为文官的蔺相如在立了大功之后,为了维护赵国的统一大业,不与廉颇计较个人得失,往往称病不上朝在别人说他怕廉颇说他怯懦时,他没有为了一时的颜面而驳倒,而是以他宽容的胸怀宽容了全体的冲突,他的这种宽容让廉颇感到惭愧,于是,将相重归于好,成就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就是宽容的妙处,是一种顾全大局的聪慧与风度 这个片段的分论点是“宽容化解冲突”,举“将相和”的例子加以证明,例子选得很典型,但是处理得不好,一个毛病是段末的分析不能紧扣分论点,“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就是宽容的妙处,是一种顾全大局的聪慧与风度分析根本没有照应分论点“宽容化解冲突”,而是说到“顾全大局的聪慧与风度”上面去了,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还有一个毛病,表达事例时也没有照应分论点既然分论点是“宽容化解冲突”,那么在表达事例时就要表达“冲突”以及如何“化解冲突”,对于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冲突就要有所交代 三、概述事例不留神合理安置依次 (5)我们的世界缤纷多彩,人们的天性也不一,在一起生活,交往,就务必学会宽容闵子骞化芦花为宽容,礼释后母,他的事迹成为《二十四孝》中的名篇;娄师德宽容对人,以德报怨,举荐与自己不和的狄仁杰为相,为国家添一名贤臣;蔺相如宽容廉颇,顾全大局,使廉颇心悦诚服,负荆请罪,成就一段“将相和”的佳话…… 这段文字列举了历史上的几个出名的宽容待人的例子,属于概述事例,是“面”上的拓展,但是有一点没照管到,那就是“依次”,一般概述事例时按“古今中外”的依次安置闵子骞的是春秋时人,娄师德是唐朝时人,蔺相如是战国时人,按照先古后今的依次,应依次是闵子骞的事例、蔺相如的事例、娄师德的事例而原文的依次很肆意,违背了应有的依次安置,显得不够严谨 (6)有了蔺相如对廉颇的宽容,才有了“将相和”的佳话;有了李世民对魏征的宽容,才有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有了鲍叔牙对管仲的宽容,才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
这都是宽容的气力啊! 这段文字也存在依次安置不合理的问题,按照时间依次,依次是春秋时的鲍叔牙、战国时的蔺相如、唐朝时的李世民 探讨文讲究的是论证严谨,概述事例时不留神安置合理的依次,就是有失严谨的表现,写作时在这些细节上也要做到无懈可击 四、分析说理时语句之间缺乏必要的关联 (7)江西武宁佛香山弥陀寺有尊笑嘻嘻、胖乎乎的弥勒佛,在他身旁,有一副意味深长的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宽容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那么斯宾诺莎说:“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征服要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拥护,务必学会宽容 这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后面就缺少一个过渡句,举了那那么楹联之后,理应加上一句:这里所谓“笑古笑今”“容天容地”其实就是“宽容”然后再接着那句“宽容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那么”,这样才让人觉得顺理成章,文气贯串在讲究说理严密的探讨文写作上,要做到“丝丝入扣”,一句也不能少 (8)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在生活中,不如意事往往难免,但若以宽广的胸襟坦然面对,宽容地接纳它,譬如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自然便觉心胸开豁,心情愉悦,胸怀宽广那么生活美好。
首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是宽容的气度,海由于“纳百川”才宽广无比,人若是也有了海一般的宽容,就气度非凡其次句“宽容是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说的是宽容需要克制、忍耐、修炼第一句话说的理应是宽容的好处,其次句话说的却是怎么做到宽容,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内容怎么能机械地拼接在一起呢? 再从整段文字看,第一句话说宽容的好处,其次句话说怎么做到宽容,第三句话说的也是宽容的好处(胸怀宽广那么生活美好),就不如把其次句话删去,免得展现游离于本段“主旋律”之外的不和谐的“音符” 这个问题对比隐晦,学生写作时往往从大局着眼,对比留神典型事例的选择,论点(分论点)是否能统领全文(或下文),等等“大”问题,对于局部语言的严密与否,这些“小”问题不够重视,但是,要想让你的探讨文写作水平“更上层楼”,就务必努力做到“全面进展”,无懈可击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