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菜肴名称中的中国文化(1)论文关键词:数字;菜肴名称;文化论文摘要:中国饮食闻名于世,中国饮食文化情调高雅,夸名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作为菜肴名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菜肴名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取向这篇论文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入手,探讨了数字菜肴名称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引言中华民族文化悠久,源远流长,饮食文化当算是整体中国文化中最精粹的部分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孔子曰:“食色,性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老子则说:“圣人为腹不为目由此可见,中国人很早就了解饮食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把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对待,从而造就了璀璨的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情调高雅,氛围艺术化,夸名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没有无名的菜肴中国菜肴的名称丰富多彩,数不胜数,命名也有很多特点大量的菜肴名称,是从烹饪工艺过程当中提炼出来的,以料、味、形、色、器及烹饪方法命名;一些菜肴以比喻、寄寓、抒怀手法命名,体现意趣之雅;一些菜肴则以人名菜,以典名菜中国菜肴名称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带有数字,这在其他国家的菜名中比较少见难怪一些美国人说,吃中国菜确实是一大享受,既可慰劳自己,也可报答人情,还可欣赏菜名。
数字菜肴名称中的中国文化数字菜肴名称是指含有数字的菜肴名称在中国的菜名中,数字有不少妙用这些数字菜肴名称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寓意深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以下就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分析一者,数之始也数始于一从中国古人这一常见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在自然数列中的生成、排列顺序显而易见,这里的“一”指的是客观事物的一种数量关系数字“一”的这种功能,在菜肴名称中也有体现,如一卵孵双凤、一鸭四吃等而在其他一些含有数字“一”的菜名中,上述功能被弱化,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中国古代官制自魏晋以来实行九品官品制度,把官衔分为一至九品,一品为最高,九品为最低历代官品等级的形态、来源,品官的数量、类别纷繁复杂并且因时而异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任何阶层的人们对富贵都有一定的渴望富是指对财富的积累,贵则是指对名誉和地位的获取,后者是通过升官来实现的一些菜肴的名称表现了人们的这种求官心态河南开封有一著名面食—一品包子,民间称之为“发面包子”,是从宋朝的“太学馒头”发展而来的明朝时,府邸在开封的周王朱木肃(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非常喜欢“太学馒头”,除自己经常品尝外,他还常用来招待过往的王公大臣。
朱木肃身为藩王,官居一品大员,“太学馒头”就被更名为“一品包子”由此可见,封建社会里人们以官为贵的人生价值取向和追求高官厚禄的心态6、《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四书皆收者共7条,为本文辑逸第1、4、5、8、10、27、32条7、《王门宗旨》、《明儒学案》二书皆收者共7条,为本文辑逸第5、13、17、18、28、29、49条8、《王门宗旨》、《圣学宗传》二书皆收者共25条,为本文辑逸第1、4、5、7、8、10、12、14、15、17、18、19、29、21、22、23、24、25、27、28、29、30、31、32、33条9、《王门宗旨》、《证心录》二书皆收者共2条,为本文辑逸第25、60条10、《圣学宗传》、《明儒学案》二书皆收者共5条,为本文辑逸第5、17、18、28、29条11、《明儒学案》、《证心录》、《钱绪山遗文抄》三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45条12、《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四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5条13、《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证心录》、《钱绪山遗文抄》五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25条。
14、《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证心录》四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60条15、《王门宗旨》、《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9条,为本文辑逸第1-17、23-33、49条16、《明儒学案》、《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4条,为本文辑逸第5、13、17、28、29、39、40-57条17、《圣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3条,为本文辑逸第1、4、5、7、8、10、12、14、15、17、23-25、27-33、3638条18、收入《明名臣言行录》者共5条,为本文辑逸第4、5、18、25、29条注释:①日本内阁文库所藏《证心录》得友人三泽三知夫先生帮助影印,特此致谢6、《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四书皆收者共7条,为本文辑逸第1、4、5、8、10、27、32条7、《王门宗旨》、《明儒学案》二书皆收者共7条,为本文辑逸第5、13、17、18、28、 29、49条8、《王门宗旨》、《圣学宗传》二书皆收者共25条,为本文辑逸第1、4、5、7、8、10、12、14、15、17、18、19、29、21、22、23、24、 25、27、28、29、30、31、32、33条。
9、《王门宗旨》、《证心录》二书皆收者共2条,为本文辑逸第25、60条10、《圣学宗传》、《明儒学案》二书皆收者共5条,为本文辑逸第5、17、18、28、29条11、《明儒学案》、《证心录》、《钱绪山遗文抄》三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45条12、《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四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5条13、《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证心录》、《钱绪山遗文抄》五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25条14、《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证心录》四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60条15、《王门宗旨》、《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9条,为本文辑逸第1-17、23-33、49条16、《明儒学案》、《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4条,为本文辑逸第5、13、17、28、29、 39、40-57条17、《圣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3条,为本文辑逸第1、4、5、7、8、10、12、14、15、17、23-25、27-33、3638条18、收入《明名臣言行录》者共5条,为本文辑逸第4、5、18、25、29条注释:①日本内阁文库所藏《证心录》得友人三泽三知夫先生帮助影印,特此致谢。
6、《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四书皆收者共7条,为本文辑逸第1、4、5、8、10、27、32条7、《王门宗旨》、《明儒学案》二书皆收者共7条,为本文辑逸第5、13、17、18、28、 29、49条8、《王门宗旨》、《圣学宗传》二书皆收者共25条,为本文辑逸第1、4、5、7、8、10、12、14、15、17、18、19、29、21、22、23、24、25、27、28、29、30、31、32、33条9、《王门宗旨》、《证心录》二书皆收者共2条,为本文辑逸第25、60条10、《圣学宗传》、《明儒学案》二书皆收者共5条,为本文辑逸第5、17、18、28、29条11、《明儒学案》、《证心录》、《钱绪山遗文抄》三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45条12、《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四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5条13、《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证心录》、《钱绪山遗文抄》五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25条14、《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证心录》四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60条15、《王门宗旨》、《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9条,为本文辑逸第1-17、23-33、49条。
16、《明儒学案》、《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4条,为本文辑逸第5、13、17、28、29、 39、40-57条17、《圣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3条,为本文辑逸第1、4、5、7、8、10、12、14、15、17、23-25、27-33、3638条18、收入《明名臣言行录》者共5条,为本文辑逸第4、5、18、25、29条注释:①日本内阁文库所藏《证心录》得友人三泽三知夫先生帮助影印,特此致谢6、《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四书皆收者共7条,为本文辑逸第1、4、5、8、10、27、32条7、《王门宗旨》、《明儒学案》二书皆收者共7条,为本文辑逸第5、13、17、18、28、29、49条8、《王门宗旨》、《圣学宗传》二书皆收者共25条,为本文辑逸第1、4、5、7、8、10、12、14、15、17、18、19、29、21、22、23、24、25、27、28、29、30、31、32、33条9、《王门宗旨》、《证心录》二书皆收者共2条,为本文辑逸第25、60条10、《圣学宗传》、《明儒学案》二书皆收者共5条,为本文辑逸第5、17、18、28、29条。
11、《明儒学案》、《证心录》、《钱绪山遗文抄》三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45条12、《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四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5条13、《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证心录》、《钱绪山遗文抄》五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25条14、《王门宗旨》、《圣学宗传》、《理学宗传》、《证心录》四书皆收者共1条,为本文辑逸第60条15、《王门宗旨》、《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9条,为本文辑逸第1-17、23-33、49条16、《明儒学案》、《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4条,为本文辑逸第5、13、17、28、29、39、40-57条17、《圣学宗传》、《钱绪山遗文抄》二书皆收者共23条,为本文辑逸第1、4、5、7、8、10、12、14、15、17、23-25、27-33、3638条18、收入《明名臣言行录》者共5条,为本文辑逸第4、5、18、25、29条注释:①日本内阁文库所藏《证心录》得友人三泽三知夫先生帮助影印,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