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粮食地域结构

ni****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13MB
约22页
文档ID:421776229
粮食地域结构_第1页
1/22

朱珏:负责1.2.1部分腾飞:负责1.2.2以及1.2.3部分1、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需结构、区域平衡状况及问题1.1主要农产品产需状况分析1.2主要农产品区域供需结构分析1.2.1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地图,地区产需状况、自给水平)1.2.1.1 稻谷地区生产结构状况1)生产区域布局水稻在我国粮食作物中位居首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占粮食比重最 大生产分布非常广泛,东西跨度、南北走向4000千米,气候、生态类型多样, 从而适宜多类型水稻作物生长北方地区以粳稻为主,南方地区以籼稻为主,同 时在不同气候区又形成早稻、中稻、晚稻等栽培模式如图2-1所示,全国稻区 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华中双季稻稻作区、西南高原单双季 稻稻作水稻区、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西北干燥区单季稻 稻作区其中,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包括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华中双季 稻稻作区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8省(市)的 全部或大部以及陕西、河南两省南部,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西南高原水稻区 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华北单季稻稻作区包括北京、天 津、河北、山东、河南和陕西、陕西、江苏、安徽的部分地区,水稻面积仅占全 国3%;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 部,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西北干燥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 青藏高原以北,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

2) 1978年以来大豆的区域格局变化趋势受社会、经济、自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水稻生产区域布局发生了变化,总体来 看,长江流域地区水稻生产呈稳定发展之势,东南沿海地区水稻生产则处下滑之势20世 纪80年代全国水稻生产中产量在500万吨以上的省区有10个,90年代产量达到500万吨 的省区有11个,2000年以后水稻产量达500万吨的省区有13个(见表2-1)其中,湖南 省水稻产量30多年来始终稳居全国第一位,年均产量在2400万吨左右;江西、江苏、湖北 和安徽四省水稻产量均上升了 400万一500万吨;四川、广西两省水稻产量基本稳定,常年 水稻产量分在1500万吨和1100万吨;而广东、浙江、福建水稻产量则分别由1980年的1623 万吨、1176万吨、672万吨逐年下降至2010年的1060.6万吨、648.2万吨、507.9万吨,分 别减少了 571.4万吨、527.8万吨和164.1万吨表2-1 1980年以来我国稻谷年产量500万吨以上的省区情况单位:万吨,%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全国13926全国16857全国19175全国18522全国18791全国18059全国19576湖南1943湖南2339湖南2517湖南2438湖南2393湖南2485湖南2506广东1623四川1926四川2251四川2098江苏1801江西1758.9江西1858.3四川1537江苏1639湖北1790江苏1799四川1634江苏1706.7黑龙江1843.9江西1188湖北1571江苏1729湖北1731湖北1497湖北1535.3江苏1807.9浙江1176广东1561广东1687江西1487江西1492四川1526.9湖北1557.8江苏1176江西1476江西1616广东1472广东1423安徽1317.3四川1512.1湖北1038浙江1358安徽1340安徽1270广西1227广西1188.1安徽1383.4广西1007安徽1163浙江1321广西1260安徽1222黑龙江1121.5广西1121.3黑龙安徽773广西986广西1239浙江1219江1042广东1117广东1060.6福建672福建681福建765福建725浙江990云南646.34浙江648.2云南509云南512福建633浙江644.8云南616.6云南568重庆521.43吉林568.5重庆533福建518.91重庆518.6福建507.9合计12133合计14700合计16764合计16011合计16455合计16088合计17511占全占全占全占全占全占全占全87.1287.2087.4386.4487.5789.0989.45国国国国国国国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2005年和2010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而得。

分区域看,如图2-2所示,我国水稻生产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北水稻产区集中,东南 沿海地区产量比重呈下降趋势2000年和2010年,长江中下游(湘、鄂、赣、皖、苏)、 东南沿海(浙、闽、粤、桂X西南地区(川、渝、云、贵X东北地区(黑、吉、辽)四大 稻谷产区产量占全国水稻比重分别为:长江中下游44.7%、46.55%,东南沿海22.74%、 17.05%,西南地区 17.10%、15.80%,东北地区 9.55%、14.66%长江中下游 ■东南沿海 西南地区 ■东北地区分品种看,早稻生产共有10个省,全部分布在南方,其中湖南、江西、广西、广东4 省播种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中稻及一季稻生产分布在除广东、海南和青海以外的全国 各地,其中播种面积在900万亩以上的黑龙江、江苏、四川、安徽、湖北、湖南、云南、浙 江、贵州吉林、辽宁、重庆、河南13个省市播种面积占全国的90.2%;双季晚稻生产分布 在南方13个省,与早稻分布相近地区消费结构状况与较大波动的产量相比,稻谷消费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分区域看,2001年之 前,六大区域稻谷总消费量呈上升态势,2001年之后消费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华东、华中、 西南、华南下降幅度较大,从2000—2008分别下降542.22万吨、407.28万吨、355.33万吨、 326.24 万吨(图 2-3)。

图2-3 1997—2010年各地区稻谷消费量趋势图各地区稻谷消费量占全国稻谷消费总量比基本稳定,稻谷消费量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 华中、西南地区,2010年的消费量分别为5166.99万吨、2782.98万吨、4444.7万吨、3155.69 万吨,分别占全国稻谷消费总量的26.85%、14.46%、23.09%、16.39%见图2-4)图2-4 1997—2010年各地区稻谷消费量占全国稻谷消费总量比重图从消费用途看,稻谷消费涉及口粮用粮、加工用粮、饲料用粮、种子用粮等方面我国 稻谷主要被用于口粮和饲料用粮,其中作为口粮的稻谷消费量在1997-2010年间各地区均呈 下降,其中西北地区下降11.99%,华南地区下降9.81%,西南地区下降9.63%,华中地区下降9.18%,东北地区下降8.94%,均高于全国平均下降水平8.67%;饲料用粮各地区参差不 齐,除华北、西南地区外,其余地区都增长其中,华中地区增长明显,饲料用粮从1978年的92.36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92.12万吨,增幅达111.99%西北、东北地区增幅也明显,分别达到73.24%、52.04%西南地区饲料用粮下降明显,从1997年的106.7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61.27万吨,降幅达41.05%。

种子在我国稻谷消费中占比较小,1997—2010年多数地区出现下降,但东北地区种子消费增加,从10.538万吨增加到17.001万吨图2-5)■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东北■全国 %图2-5 1997—2010年各地区稻谷各种消费变化情况地区产需平衡状况与自给水平自给水平,用自给率表示,公式:自给率=产量儒求量)从区域供需结构平衡看,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 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9个水稻生产优势 区域1各年平均产量有所下降,但由于消费量也持续走低,因而其自给率尽管有所波动,但 总体上得到了提高,2008-2010年间水稻生产优势区域的平均自给率达到119.7%同时,非 优势产区的产量及消费量得到不断提高,自给率略有上升(表2-1)表2-1 1997-2010年中国稻谷区域供求结构指标单位1997-19992000-20032004-20072008-2010优势区域产量万吨19636172581794819021消费量万吨16986165321593515891自给率%115.6104.4112.6119.7产量占全国比重%98.598.598.797.91《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指出,要着力建设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 海3个水稻优势区。

其中,东北平原水稻优势区主要位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主要包括黑龙 江、吉林、辽宁3个省的82个重点县,着力发展优质粳稻;长江流域水稻优势区主要位于四川盆地、云贵 高原丘陵平坝地区、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河南南部地区、鄱阳湖平原、沿淮和沿江平原与丘陵地区, 主要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0个省(市)的449个重点县, 着力稳定双季稻面积,逐步扩大江淮粳稻生产,提高单季稻产量水平;东南沿海水稻优势区主要位于杭嘉 湖平原、闽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广西及海南的平原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广东、 广西、海南6个省(区、市)的208个重点县,稳定水稻面积,着力发展优质高档釉稻因此,本报告将 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浙江、 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9个省区划分为水稻生产的优势区域,其他省区划分为非优势区域消费占全国比%85.485.285.480.8非优势区域 产量万吨295259259404消费量万吨2899287527213773自给率%10.29.09.510.7产量占全国比重%1.51.51.32.1消费全国占比重%14.614.814.619.2数据来源:根据《湖南统计年鉴※《福建统计年鉴》、《安徽五十年》、《全国各、自治区、直 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广西统计年鉴》、《中国统计摘要》等资料计算整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