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摘 要儒家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义利观思想其 “义利统一”“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舍生取义”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现实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当今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研究这一思想对于树立 “见利思义,公利大于私利,关注庶民百姓约束当政者私利”所以这就要求我们作为当代社会的一员我们必需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充分肯定“利”带给我们的好处时,我们更要在遵循“义”的基础上追逐“利”而达到“见利思义” 关键词:儒家;义利观;当代价值AbstractContains a rich view of thought in Confucian culture. Its "unity of righteousness" "Leith" "meaning first, then Lee", "Li" and "sacrificing life" thought of today still has a real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China today, studying the idea for setting up the "Li siyi, public than private, concern ordinary people constrained power private gain". So we as a member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we need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viewpoint", in full recognition of "Lee" bring us benefit, we have to follow the "meaning" Chase on the basis of "benefit" and achieve "Leith".Key words: Confucianism; View; Contemporary value目 录TOC \o "1-2" \h \z \u摘 要 2Abstract 3目 录 4前 言 5一.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6(一)义与利的平衡 6(二)见利思义 7(三)不放于利而行 7(四)重义轻利 9二、儒家义利观的启示 9(一)对公利(民利)的肯定 9(二)反对过分的追逐利益 9(三)义与利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10三、儒家“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10(一)见利思义 10(二)公利大于私利 11(三)关注庶民百姓约束当政者私利 12参考文献 13谢 辞 14前 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派颇多,但是最终都没落了,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却发展昌盛,而后更是在中国以及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可见其学说丰富的内涵和顽强的社会适应力。
儒学在精神传统、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方面构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心理形态,尤其涉及义和利的说教穿越时代,具有普遍和深远的生命力其经典著作不仅是封建社会考取功名的教科书,更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武器儒家义利观在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体、以血缘关系为本位、以封建等级为基本政治制度的社会背景下形成,自然与我国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所以重义气轻利益就成为了儒家义利观的思想核心义利统一”“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舍生取义”的思想在当代很有价值,对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促进作用由于义利观在儒家道德观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价值取舍标准,在今天仍然能指导我们现在人类的生活和学习我们有必要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框架下进行研究解析并加以应用义和利两者的关系在哲学上来说,既对立又统一,他俩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义者,“事之所宜也”重义的人把利益看得不是那么重要,在他们合乎适宜范围之内就好他们觉得只要就是在某一种特定的伦理规范内,道德原则上就可以了他们更觉得那是一种精神上的、不违背道德底线的价值追求,当然更是儒家学者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道义所在利者,“人之用曰利”,这一句它说的便是一种物质的利益关系吧,是一种感官上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物质上所必需的需求。
而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便形成所谓的“义利观”在中国传统美德中,正确的义利观占有很高的地位,它是中国人民所推崇的做人处事的终极追求一.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社会的瓦解,各阶层的关系打破重组,社会分化加剧,为适应新的封建社会生产发展,义与利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百家争鸣”的一个热门话题,当时豪强兼并土地,民众无立锥之地,要如何实行养民生息,求社会稳定发展就成了最迫切的任务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儒家创始人孔子从这时开始就深刻关注义利问题,义的观念即由他而创立,义乃为人立身之本,是言行的最高准则在孔子那里,已经将义利并举:“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把重义还是重利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君子比较看重义气,小人比较看重利益两者都是各取所需,这便是追求不同,罢了但是孔子并不否认人们对“利”的追求,反而肯定它的合理性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存在即合理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战乱大环境下,国家局势变化无常,对于各个国家来说利益当头,都在想办法实现自己的利益,所以儒家利义利观在崇尚武力,讲究权谋的春秋战国乱世基本上不大可能有被采用的机会,而到了汉武帝时,天下统一,社会发展稳定,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义利观才开始真正开始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后我就和大家说说义利的关系,首先说说它的平衡吧一)义与利的平衡关于义与利的平衡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期,贩卖人口为奴隶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鲁国制订一套法律,如果鲁国的人发现有鲁国人被贩卖到其他国家当奴隶,愿意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国家就会对他们予以奖励,然后由于这个法律,很多被贩卖到其它国家或者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回到了家乡,后来孔子的徒弟子贡特别有钱,他也从其他国家赎回了很多鲁国人,但是他却拒绝了国家的奖励,因为他不是特别需要这些钱,而且情愿为国家分担赎人的责任,于是子贡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孔子却大骂不止,说子贡其实做了一件大错事,孔子说:“世界上的事情无非就是:“义”“利”二字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他不怕麻烦去赎回这个人,那他就完成了一个善举事后国家会给予奖励,让行善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能够因为他心中的善而得到更高的赞扬,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而子贡德做法拨高了大家对于义的要求往后那些赎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因而会遭到嘲笑,这样那些失落在其他国家的鲁国人被救的就越来越少了,因此子贡反而害了这批人,阻碍了一些人的善举,毕竟不是每个人都特别有钱。
这就是义与利之间关系的一个巧妙平衡,有义也要有利,不能让义与利对立起来义利的平衡就说到这儿,然后再说说义利观中的的见利思义义利观的这个见义思利其实是儒家学者们一直坚持提倡的二)见利思义儒家义利观教导我们要“见利思义”不能见利忘义,三国时,刘备被曹操打败以后,关羽被围,曹操对关羽可谓是用心良苦,又是拜候又是撒钱又是送马的极力拉拢讨好,可关羽对其报恩后仍然心怀桃园结义的情义过五关的寻刘备,没有因为曹操的利而忘记了刘备的义,于是得到了世人的肯定与称赞,而与之相反的吕布却先后杀掉故主的见利忘义,这种行为为世人所不齿,孔子也说,人们啊只要在他们见到财义的时候能联想到道义还存在,在贫穷潦倒的时候,也不会轻易忘记自己平时许下的诺言那么他也就能算是一个还算完美的人儒家学派主要是是主张获取利益、主张发财的,但是基础性的条件就是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因为利益就什么都不管不顾了,太冲动没了自己的做人的底线了而对我们的影响中最深刻的可能就是“生财有道”不要拿不义之财,不偷不抢了,我们在很小的时候祖辈和父辈就给我们灌输这样的思想,直到现在也指导着我们的生活作风,可见儒家义利观对我们现在的影响多么深刻啊孟子可能太执拗他可是坚决主张不接受任何没有通过自己合法渠道得到的不义之财的,他一直认为不符合“义”的“利”,是为天下人所难以启齿的,不值得说出口,也就是拿不出桌面上丢人的行为。
只要违背了“义”这个大的原则,一切都是不值得赞赏的,就像苟且活着的人一样,内心总是要受到天谴,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老天都要看不惯你的行为了所以吧该收敛了人类啊只有你行“义”了这样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到相应的“利”的了,这样才会过上安逸安定富足的荣华尊贵的日子呢荀子也说,为了不择手段保全自己利益的人真是小人大贼啊!(三)不放于利而行古人先贤对于精神世界的高度追求,也是对于儒学思想引领下对于人生态度的深度解释不可否定的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相对今天而言其物质生活自然贫乏至极然而居安思危,居危求变必是这时期有志之士的社会责任义”者高洁,“利”者人皆往之但两者对于古人而言,或是对于今世人都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先“义”后“利”对此做了社会规范,对于社会安定,思想进步和社会统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孔子再做解释,君子比较注重义气,小人比较看重利益,则是对上句进步作用的再次解释此句也进一步解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义与利的对立关系中认为义重于利则是对上句进步作用的再次解释这一句也进一步解释以孔子中认为义重于利人人都一味地逐利而不顾义,社会必定混乱一片人人都一味地逐利而不顾义,社会必定混乱一片典型的就是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有所行动的人肯定会招人讨厌。
孟子同样对“义”,“利”二者做了解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孟子•告子上》)经典的辩证,鱼与熊掌两者都是社会人人所追求而不懈奋斗的目标然而两者往往同样也存在矛盾无往不利者有,义薄云天者有这在当时社会动荡的大环境下对于社会大众都是一个考验礼”制的破坏对于儒家而言,是非常痛心的礼”,“乐”对于战争的考验已经被破坏的非常严重所以对于社会的思考,对于大众的引导一方面决定的战争的走向,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其后中国思想进步的正确步伐强调在义利发生冲突必须做出取舍时,必须舍生取义,取义舍利这也决定了统治者所发动的战争必须是正义的,必须是与人民大众所接受的讨伐战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再次恢复“礼”制,恢复和谐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这既是大众的共识也是社会的呼唤 荀子也主张“先义后利”,“以义制利”他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这句话既是对人们的内心活动做了深刻的剖析,也是对“义”与“利”的先后顺序做了约束。
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皆用壮举,用鲜血用悲壮等等诠释着它的内涵所在对后世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承发展,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谋其功”(《汉书•董仲舒传》)朱熹也强调“必以仁义为先,而不是以功利为急”,仁义总在功利之前都是再而说明着这一道理儒家强调“仁义礼制”,“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世前弦,回古观今更多的这些先贤思想是对大众思想的引领,是对大众社会观的指导历史往往是清晰和明了的,制而兴,不制而废于上层于下层都是如此急功近利”者往往无利而返,大抵是被大众所鄙视当下,法制中国生机勃勃,不可否认我们是根植了先贤的思想,继往开来,文明和谐的中国一定是人民大众和上层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义与利关系中的功利大于私利儒家的公利与私利最早是为君主统治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出来的,孔子提倡符合大众利益的公利孟子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