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学知识手册学生版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23KB
约47页
文档ID:483486482
国学知识手册学生版_第1页
1/47

国学概说★内涵和分类(一)内涵简单地说,“国学”就是中国传统的学问,又称“中学” 、“国故”、“国粹”等国学”一词最早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 《周礼·春官宗伯·乐师》里有这样一句话:“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这里的“国学”就是指学校,而“国子”主要指贵族子弟用“国学”一词来指代中国传统的学问是在清朝末年才出现的 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西洋学术开始进入中国,从此就有国学、西学的名称相对而存在 1898 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里所谓“中学”即为“国学” 1902 年,由于担心中国学术的衰亡,梁启超将“国学”与“新学” 、“外学”对比,使“国学”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代名词并逐渐传播开来之后,虽有“国故”和“国粹”等称谓和讨论,但到了 19 世纪 20 年代后,仍普遍采用“国学”一词来概括中国传统的学术或学问,并一直延续至今二)分类国学是中国一切学问的总称,它的范围相当广泛,也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一般认为国学的分类有两个标准,一是四部,一是四门四部将国学分为四部是针对国学典籍而言的古代分书籍为四类,即经、史、子、集,称为“四部”这种分类方式最早见于晋代,到清代时比较系统,清代《四库全书》所收三万六千多册古籍就是按照四部分类的。

经”就是“经典”的意思,主要是儒家经典,指《诗》 、《书》、《礼》、《乐》、《易》、《春秋》 及其相关书籍 战国时期, 孔子删定六经, 奠定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的经典地位后《乐》亡失,至汉代确立为“五经” ;到了唐代,由于科举等原因,《孝经》、《论语》和《孟子》被提出来与六经并列; 《礼》包括《周礼》 、《仪礼》和《礼记》 ,《春秋》有《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三传,加上被视为解释经典的《尔雅》 ,因而,有一种说法:经部共有《十三经》 关于“史”的定义,梁启超说: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较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而关于“史”的分类,一般沿用梁启超的“纪传、编年、纪事本末和政书”四体 “纪传体”是我国史书的主要体裁,以给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历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司马迁的 《史记》,加上后来班固的 《汉书》、范晔的《后汉书》 、陈寿的《三国志》 ,合称“四史” 我们经常听到的“二十四史”是指包括“四史”在内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如《晋书》、《宋书》、《元史》、《明史》等清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时,正式确定纪传体史书为“正史”;“编年体”是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这类史书起源最早,《春秋》、《左传》就是,还有比较著名的《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迹为主,叙述一事的始末,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

后来,受袁枢的启发,陆续有《宋史纪事本末》、《明史纪事本末》 等《九朝纪事本末》 ;“政书” 是记述典章制度的史书,广泛地收集政治、 经济、 文化、法律等方面的材料,分门别类系统地加以描述最具代表性的政书是《三通》,即《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 子”是指传统图书分类中的子部文献,可称为“诸子学”所谓“诸子学” ,用白话文说,就是:各位先生的学问关于这些先生们的学问,有很多种分类方式,较为大家认同的是将诸子百家的学问分为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等九流十家各家都有其代表作,如儒家的《荀子》 、道家的《道德经》 、墨家的《墨子》、法家的《管子》等集”,就是把各类文章放在一起,是真正的杂家与经、史、子各部主要的差别在于,集部不管如何杂,其图书以文学为主,因而,有“文学常识”一说 “集部”虽杂,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总集,一是别集总集指许多人或一个时代、一个区域、一群人的合集,如《诗经》、《楚辞》;而别集则指某人个别的文集,如《韩愈集》 、《柳宗元集》四门四门的分类法出自对国学知识的分类,先哲把学问分为三类: 义理、辞章和考据 清乾隆年间,姚鼐从学术史角度,将国学分为:义理之学、辞章之学和考据之学。

同治年间,曾国藩在此基础上增添了经世之学,与上述三门并列,合为“四门” 义理之学” 是国学的主体, 主要论及思想政治、 道德修养、 宗教哲学等, 包括经学、史学、玄学、佛学、理学和现代哲学等辞章之学” 指文学艺术之学, 包括文章学、 文法学、 修辞学、 诗学、词学、 散曲学、戏剧学、小说学、俗文学、文学批评等考据之学”是工具性的学问,包括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校勘学、考古学、金石学、敦煌学等经世之学”即经济之学,包括天文学、地理学、医学、兵学、政学、历算学、博物学、医学,以及当今所说的自然科学★大师 说国学(一)章太炎:国学概论我在东京曾讲过一次国学, 在北京也讲演过一次, 今天是第三次了 国学很不容易讲,有的也实在不能讲,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即如历史,本是不能讲的,古人已说“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 ,现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了即《通鉴》等书似乎稍简要一点,但还是不能讲如果只像说大书那般铺排些事实,或讲些事实、夹些论断,也没甚意义所以这些书都靠自己用心去看, 我讲国学, 只能指示些门径和矫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 今天先把“国学概论”分做两部研究:甲 国学之本体一、经史非神话二、经典诸子非宗教三、历史非小说传奇乙 治国学之方法一、辩书籍的真伪二、通小学三、明地理四、知古今人情的变迁五、辩文学应用——选自《章太炎讲国学》 ,金城出版社, 2008 年(二)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路我以为研究国学有两条应走的大路:一 文献的学问 应该用客观的科学方法去研究。

二 德性的学问 应该用内省的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第一条路, 便是近人所讲的“整理国故” 这部分事业这部分事业最浩博最繁难而且最有趣的, 便是历史我们是有五千年文化的民族,我们一家里弟兄姊妹们,便占了全人类的四分之一,我们的祖宗世世代代在 “宇宙进化线”上头不断的做他们的工作,我们替全人类积下一大份遗产,从五千年前的老祖宗手里一直传到今日没有失掉我们许多文化产品,都用我们极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虽然记录方法不很整齐,虽然所记录的随时散失了不少,但即以现存的正史、别史、杂史、编年、纪事本末、法典、政书、方志、谱牒,以至各种笔记、金石刻文等累而论,十层大楼的图书馆也容不下 我们只要把这种方法运用得精密巧妙而且耐烦, 自然会将学术界无尽藏的富源开发出来, 不独对得起先人, 而且可以替世界人类恢复许多公共产业此外,和史学范围相出入或者性质相类似的文献学还有许多, 都是要用科学方法去研究例如文字学、社会状态学、古典考释学、艺术鉴评学我们做这类文献学问,要悬着三个标准以求到达:第一求真,第二求博,第三求通以上关于文献学,算是讲完两条路已言其一此外则为德性学 此学应用内省及躬行的方法来研究, 与文献学之应以客观的科学方法研究者绝不同。

这可说是国学里头最重要的一部分,人人应当领会的必走通了这一条路,乃能走上那一条路我们先儒始终看得知行是一贯的, 从无看到是分离的 后人多谓知行合一之说, 是王阳明所首倡,其实王阳明也不过是就孔子已有的发挥孔子一生为人, 处处是知行一贯,从他的言论上, 也可以看得出来 他说“学而不厌” ,又说“为之不厌” ,可知“学” 即是“为”,“为”即是“学” 盖以知识之扩大,在人努力的自为,从不像西人之从知识方法而求知识所以王阳明曰: “知而不行,是谓不知 ”所以说这类学问,必须自证,必须躬行,这却是西人始终未看得的一点又儒家看得宇宙人生是不可分的, 宇宙绝不是另外一件东西, 乃是人生的活动, 故宇宙的进化,全基于人类努力的创造所以《易经》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再其次,儒家是不承认人是单独可以存在的故“仁”的社会,为儒家理想的大同社会仁”字,从二人,郑玄曰: “仁,相人偶也 ”非人与人相偶,则“人”的概念不能成立此外我们国学的第二源泉就是佛教 佛,本传于印度, 但是盛于中国 现在大乘各派,五印全绝; 正法一派,全在中国世间的佛教的确是印度以外才能发生,的确是表现中国人的特质,叫出世法与入世法并行不悖。

他所讲的宇宙精微,的确还在儒家之上,说宇宙流动不居,永无圆满,可说是与儒家相同曰“一众生不成佛,我誓不成佛” ,即孔子立人达人之意儒、佛所略不同的, 就是一偏于现世的居多, 一偏于出世的居多 至于他的共同目的,都是愿世人精神方面完全自由——选自《梁著国学入门》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7 年(三)王国维:国学丛刊序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 今之言学者,有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 有有用之学与无用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学之义广矣古人所谓学,兼知行言之今专以知言,则学有三大类:曰科学也,史学也,文学也凡记述事物,而求其原因,定其理法者,谓之科学;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者,谓之史学;至出入二者间,而兼有玩物适情之效者,谓之文学然各科学,有各科学之沿革而史学又有史学之科学,如刘知 幾《史通》 之类若夫文学,则有文学之学如《文心雕龙》 之类焉, 有文学之史如各史文苑传焉 而科学、 史学之杰作, 亦即文学之杰作故三者非 斠然有疆界,而学术之蕃变,书籍之浩瀚,得以此三者括之焉凡事物必尽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 此科学之所有事也。

而欲求知识之真, 与道理之是者,不可不知事物道理之所以存在之由、与其变迁之故,此史学之所有事也若夫知识、道理之不能表以议论,而但可表以情感者,与夫不能求诸实地,而但可求诸想象者,此则文学之所有事古今东西之为学,均不能出此三者惟一国之民,性质有所毗,境遇有所限,故或长于此学而短于彼学承学之子,资力有偏颇,岁月有涯 涘,故不能不主此学,而从彼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