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件:慢病发病资料收集与质量审核

优***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51MB
约66页
文档ID:86328180
课件:慢病发病资料收集与质量审核_第1页
1/66

慢性病发病网络直报 监测程序,临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 华 2009. 03. 30,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网址: http://122.224.124.122:9090/zjjk/ 可以直接进入登录界面 也可以通过老章书签---医疗---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进入登录界面 也可以通过临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进入登录界面,监测对象与范围,对象 :具有临海市户籍的居民为监测对象全市所有镇(街道)为监测范围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人:本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包括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镇(街道)卫生院和分院、民营和私人医院等首诊医师为责任报告人监测内容,糖尿病 恶性肿瘤 冠心病急性事件 脑卒中发作,糖尿病监测内容,糖尿病: 监测人群中确诊的糖尿病病例 1个患者就是1 个病例 恶性肿瘤: 监测人群中确诊的恶性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肿瘤病例 )病例 1个患者就是1 个病例恶性肿瘤,填报对象 : 主要是原发肿瘤 继发肿瘤:目前尚未找到原发灶先以继发报告 疑似肿瘤:不报告冠心病急性事件监测内容(1),每年新发生的冠心病急性发作病例: 急性冠心病事件定义:包括 急性心肌梗死 心性猝死 其他冠心病死亡,冠心病监测内容(2),“新发生病例”: 以急性期28天为界限,28天内如有新发展或第二次急性发作均不另作登记 ,但28天后有新发展或急性发作则需作为一个新病例再次报告。

1个患者有可能是1个病例/2个病例/甚至多个病例脑卒中监测内容(1),监测人群中每年新发生的致死或非致死性的急性脑卒中事件 新发生事件定义同冠心病监测,也以急性期28天为界,超过28天再次发病算作一次新的事件 1个患者有可能是1个病例/2个病例/甚至多个病例脑卒中监测内容(2),脑卒中事件定义:急骤发展的局灶或全球的脑功能障碍,持续24小时以上(除非被外科手术或死亡所中断),除血管性原因外无其他明显原因 不包括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小卒中)、因血液病、脑肿瘤、外伤引起的脑卒中和慢性脑动脉硬化脑卒中监测内容(3),因检查技术的发展,腔隙性脑梗塞检出率较高,如伴有症状及体征可诊断为脑卒中,如无任何症状及体征,仅在体检及偶然发现不予诊断脑卒中监测内容(4),脑卒中事件包括 出血型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 和 脑出血) 缺血型卒中(脑血栓形成 和 脑栓塞) 未分类脑卒中,病例个案收集方法,医疗机构报告 死亡补发病 驻村医生报告 漏报调查及其他专题调查,医疗机构报告(主要途径),每个冠心病急性发作、脑卒中发作、糖尿病或恶性肿瘤病例到各级医疗机构(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时,不论已由外单位确诊或在诊治期间由本单位做出确诊的,不论患者结局为康复出院或死亡的,对于本单位尚未报告的病例均需填写发病报告卡,24小时内送交保健科(防保科),保健科(防保科)医生审核无误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

死亡补发病(有效的补充途径),核对“慢病信息管理系统”中死因数据库与慢病数据库,若在死因库中发现患有上述4种慢性病的病例未进行发病报告的需补填发病报告卡,并及时完成网络直报 注意死亡医学证明书第Ⅱ部分的死因调查,驻村医生报告,驻村责任医生在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或对特殊群体进行访视、信息联络员下乡等过程中发现上述四种慢性病病例时,应填写报告卡送交本院防保科,防保科医生审核无误后,1周内完成网络直报 注:现在健康档案和慢性病随访管理中掌握的病例要全部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漏报调查及其他专题调查,漏报调查:包括医院漏报调查和居民漏报调查中发现的漏报病例应及时填写发病报告卡补报 通过慢性病现患调查,当地医疗卫生部门的普查、筛查、健康检查等发现的可疑病例,应劝其及时去医疗机构诊治,并定期跟踪诊治结果,如诊断为需报告的病例,应及时查询“慢病信息管理系统”,如未报告的需及时补报报告程序 及要求,病例报告 审核、转卡 查重 随访 年报,病例报告,医疗机构报告 驻村医生报告 死亡补发病 漏报调查,医疗机构报告,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需报告的糖尿病、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发作、恶性肿瘤病例,应填写《糖尿病病例报告卡》、《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病例报告卡》和《肿瘤病例报告卡》,并在病历首页做“糖尿病(冠心病急性事件、脑卒中、肿瘤)已报告”字样,并将报告卡在24小时内向本单位预防保健部门报出。

预防保健部门收到报告卡后,在1周内审核及录入“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并于每月10日前将纸质卡片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层报告,驻村医生发现上述四种慢性病病例时,需填写发病报告卡报送镇(街道)卫生院或分院防保科 乡镇卫生院或分院防保科收到报告卡后,查询”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如为已报病例,在报告卡上标注“已报”字样,如为未报病例,于1周内根据报告卡调查记录提供的病史、症状、体征、特殊检查及诊断医院核实诊断、审核及录入“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并于每月10日前将卡片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亡补报病例,死亡补发:乡镇卫生院或分院每月对“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死亡数据库中患有上述四类慢性病的病例与慢性病发病数据库进行核对: ①无发病报告的,于1个月内完成疾病诊断信息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死亡医学证明书》补填慢病发病卡、网络补报,并在发病卡上标注“死亡补发”字样后将卡片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②有发病报告的,无死亡日期与死亡原因的,应根据慢性病发病卡及《死亡原因证明书》确定死亡原因,并将死亡日期与死亡原因填写在“随访记录”中;同时录入“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漏报调查发现的漏报病例,医院漏报病例由医院防保人员在开展漏报调查1周内补填发病报告卡及网络补报; 居民漏报病例由当地乡镇卫生院在开展漏报调查1周内补填发病报告卡及网络补报。

并于1个月内将卡片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转卡,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7天内逐张审核网络报告卡;于每月15号前审核各报告单位当月报送的30%以上的卡片的录入质量,若报告单位报送的卡片少于30张的则全部审核,将月度审核报告反馈各单位及通过网络报送市、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将属于本省其他县(区)的卡片寄至相应县(区)疾控中心,同时将转卡信息通过“网络消息”告知相应县(区)疾控中心;,查重,镇(街道)卫生院或分院:每月至少查重1次如可能的重复卡未进行初访的,先初访核实基础信息后再判断是否为重复卡 市疾控中心:每月至少查重1次查重结果处理: ①对于同一镇(街道)的重复卡,经各镇或社区确认后进行重复标记、信息修改、及合并等处理 ②对于不同乡镇(街道)的重复卡,协调相关镇核实,根据核实结果进行重复卡标记、信息修改、及合并等处理随访程序及要求,初访 镇或街道防保医师对市CDC审核合格的报告卡要进行初访,核实信息 于1个月内进行初访及录入,每月《初访信息核实表》上报当地县(区)疾控中心 随访 镇(街道)卫生院防保医师每年对本监测区内完成初访的4类慢性病的现患病人随访1次初访核实的内容: ①患者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种、户口地址、居住地址等; ②疾病情况:疾病诊断; ③病程情况:发病日期、确诊日期、确诊依据、确诊单位等; ④目前情况:生存信息,如死亡病例应核实死亡原因与死亡时间。

初访方式:面访或访视 初访结果:镇(街道)防保医师对患者初访后,将初访结果记录在《初访信息核实表》上,并在“系统”中添加有效卡及非重复卡片的初访结果 ①户籍与居住地均属于本街道(或乡镇):随访医师在《初访信息核实表》相应的项目上做必要的修改与补充,以求报告卡信息准确完整,并在“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中添加填写初访卡; ②户籍属于本街道(或乡镇)但居住在外:通过访视,修改填写《初访信息核实表》,在系统中添加填写初访卡;如多途径无法找到该人,可“委托”居住街道或乡镇完成初访;,③户籍属于本街道(或乡镇)但无法获得患者居住地,在《初访信息核实表》中标注“户口空挂”及原因,在系统中添加初访卡,并录入“户口空挂” 及原因 ④户籍属于本街道(或乡镇)但患者拒绝访视,在《初访信息核实表》中标注“拒访”,在系统中添加初访卡,录入“拒访” ⑤户籍属于本街道(或乡镇)但患者已死亡,在《初访信息核实表》中标注“死亡原因”与“死亡日期”;在系统中添加初访卡,录入“死亡原因”与“死亡日期”;如报卡时已死亡,与报告卡核对死亡时间与死亡原因,如不一致的以报告卡为主,并在《初访信息核实表》中备注⑥户籍为外区县或本区县外街道(或社区),居住在本镇(或本街道),根据初访结果在《初访信息核实表》中修改“户籍地”等信息;在系统中添加初访卡后迁出。

⑦报告卡提供的地址为本乡镇(或本街道),但经核实“无此人”,或结合卡上其他所有信息均无法获得户籍地址;或报告卡上的地址未找到且卡片已无法再补充找到该地址即“无此地”,在《初访信息核实表》中如实记录;在系统中添加初访卡,录入无此人或无此地此类报告卡称为“死卡” ⑧初访发现为误诊卡片的,应建立初访卡,并撤销随访管理.,随访,乡镇或街道防保医师每年对本监测区内完成初访的4类慢性病的现患病人随访1次 随访内容: ①患者户口的变迁:如有户口变动,记录详细的户口地址; ②患者的生存情况:如患者死亡,记录死亡日期与死亡原因随访结果,每年随访后将随访结果记录在“随访记录表”上,并录入“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 ①户籍迁出本街道或乡镇的,将新的详细户籍地址记录在“随访记录表”上,在系统中添加随访卡,并迁出卡片同时将该患者的随访记录卡上交市疾控中心待迁入县(区)疾控中心确认迁入后转卡随访结果,②户籍明确迁出,但新的户籍地址为外省或具体地址不明确的,可以作为撤销随访管理,并在随访记录表上注明撤销管理原因;并在系统中添加随访卡; ③随访时发现为误诊卡片,应撤销随访管理;并在系统中添加随访卡;,随访结果,④撤销随访管理的卡应每年进行1次户籍核对,明确新户籍地址;对初访时无法访视到的“户口空挂”和“拒访”的现患病例,每年进行1次户籍转归核对; ⑤随访时患者已死亡的,在“随访记录表”上标注死亡原因与死亡日期,并与《死亡医学证明书》核对,依据《死亡原因的确定原则》确定根本死亡原因。

并在系统中添加随访卡,录入“死亡原因”与“死亡日期”,资料管理要求,报告卡存放:市CDC对于户籍为本地的发病报告卡进行统一管理,按照一定的顺序统一放置,便于检索与核对;本地医院报告的“死卡”应进行登记与统一管理;“重复卡”也应有序放置,便于核对;对于已完成年度报告分析的已死亡的病例报告卡应统一放置与归档 随访卡存放:乡镇卫生院(或分院)对本乡镇居民的随访卡进行统一管理,按照一定顺序统一放置,便于检索与核对 患者死亡或户籍迁出本市的随访卡应交市CDC统一管理卡片填写说明,,,,,,,,,,,,质量控制,医疗机构 建立管理机构:各单位应有领导小组,负责协调院内各科室的出生、死亡与慢性病报告工作;指定防保科(保健科)专人负责报告卡的审核、录入及对本单位各科室的督查慢性病监测负责人应报市CDC备案,如有调换及时通知备案医疗机构 健全各项制度:包括报告制度、自查制度和奖罚制度 (1)报告制度:各报告单位应根据监测程序要求制定本单位的报告制度 (2)自查制度:各医疗机构防保科每月至少1次对本单位的出生、死亡与慢性病报告情况进行自查,并做好自查记录每月按科室对检查结果进行反馈,监督临床医生对漏报病例进行补报。

(3)奖罚制度:医院对报病工作开展好的科室或人员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报病工作差的科室或个人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加强资料审核医院防保人员及时对上报的报告卡进行审核,报告卡审核率100%合格卡片按照要求上报所辖县CDC;不合格卡片及时退回,要求报卡医生在规定时限内重新填写并报告,并做好退卡登记; 各级医疗单位报卡及时率,卡片填写完整率与正确率要在95%以上。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