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咽喉解剖一、耳的临床解剖 按解剖分为以下部分: 1、外耳\2、中耳/---具有导音作用,合称为导音系.3、内耳---具有感音作用,称为感音系1、外耳 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一)、耳廓:1、软骨: 内含弹性软骨支架,外面为皮肤耳垂无软骨,由脂肪及结绨组织和皮肤组成2、皮肤: 耳廓皮肤较薄,皮下组织少,血管表浅,血流缓慢3、耳廓的名称:后 耳后沟前 耳轮、对耳轮、耳舟、耳屏、对耳屏、屏间切迹、三角窝、耳轮角、耳甲艇、耳甲腔、耳垂4、耳廓的功能:(1)、形如贝壳,搜集声音,经放大后汇入外耳道2)、两侧耳廓协同作用,能够辨别声源方向立体听觉)(3)、耳廓缺失,影响美观,引起一定程度的听力下降二)、外耳道:起自外耳门止于鼓膜1、 外耳道长2.5---3.5厘米,直径约8毫米外三风分之一为软骨部,内三分之二为骨部略呈S弯曲 (检查时成人向外上方牵拉耳廓,儿童向外下方牵拉耳廓2、 峡部:骨部与软骨部交界处的外耳道较狭窄,最窄处称峡部3、 外耳道生理功能:(1) 、传递声波:对3000---4000HZ的声波有扩 音作用,可提高声强级10---12分贝2) 、保护作用:其弯曲形状、耳毛、耵聍协同作用,可阻止灰尘及外物进入,抑制细菌和霉菌生长,保护鼓膜不受直接损伤 ( 3)、保持外耳道深部温度的恒定作用。
2、中耳 中耳是一个含气空腔,位于颞骨之中,由鼓室、鼓窦、咽鼓管、乳突气房四部分组成一)、鼓室: 大小:上下、前后径各约15毫米,容积约1--2毫升内有黏膜皱襞将鼓室分为上、中、下三个具有上、下、内、外、前、 后六个壁与周围组织结构有重要连属1、 鼓室外壁: 鼓膜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是窥视中耳疾患的窗口 1)、外观:灰白色、半透明、有光泽、椭圆形的薄膜,外形如浅漏斗状2) 、位置:鼓膜前下部分在外耳道内侧端向内倾斜,与外耳道底形成45---50度夹角,在新生儿约成35度角3) 、大小:高9毫米、宽8毫米、厚0.1毫米 4)、构成:三层,外---复层鳞状上皮中---纤维组织层,(肌层)内 ---黏膜层上五分之一 纤维组织疏松、菲薄 鼓膜松弛部下五分之四 组织致密 鼓膜紧张部5) 、、鼓膜正常标志:松弛部、紧张部紧张部中央为鼓膜脐部、向上可见锤骨柄、锤骨柄上端的灰白色小突起为锤骨短突、 短突前方有锤骨前皱襞、后方有锤骨后皱襞、以此区分紧张部和松弛部光锥位于鼓膜前下方6) 、鼓膜生理功能: a.保护内耳、中耳b. 收集声能c. 传导声波:鼓膜总面积约85平方毫米,其中55平方毫米为有效震动面积,其与锤骨柄紧密相连, 比镫骨底板的面积(3.2平方毫米)大17倍,因此声波由鼓膜传到镫骨地板时可以提高声压17倍,相当与声强级25分贝.鼓膜穿孔听骨 链中断时大约可损失听力25分贝。
2、 鼓室内壁 为内耳的外壁,表面凹凸不平,主要有下列结构:(1)、卵圆窗:位于后上方,内通内耳的前庭由镫骨底版及其韧带封闭,又称前庭窗 2)、圆窗:位于后下方,为膜所封闭,又称为蜗窗,此膜称为圆窗膜3)、面神经管突的水平部(鼓部)3、上壁 3---4 个毫米,或薄如纸称鼓室盖或鼓室天盖,与颅中窝相隔4、下壁 又称颈静脉壁,借一薄骨板与颈静脉球分开5、后壁 上宽下窄,内侧有面神经的垂直部通过,上部有鼓窦入口,与乳突气房相通6、前壁 称颈动脉壁,下壁以极薄的骨板与颈内动脉相隔,上部有咽鼓管的鼓室口与鼻咽相通二)、鼓室内容物1、听小骨:包括锤骨、占骨、镫骨这三块小骨通过关节相接成链,合称听骨链2、听骨链的生理功能:具有杠杆作用,声波经听骨链的杠杆作用传到卵圆窗时,可提高声压 1.31倍三)、咽鼓管 又叫耳咽管、欧氏管是沟通中耳鼓室和鼻咽部的管道1、构成:全长 35 39毫米,由骨部和软骨部组成近鼓室的一段为骨部占全长三分之一,近鼻咽的一段为软骨部占全长三分之二咽鼓管鼓室端开口 鼓口,或称鼓室口位于鼓室前壁的上方鼻咽部的开口 咽口,位于鼻咽部外侧壁成人咽鼓管窄、长、弯与水平面成 40度角 ; 小儿咽鼓管宽、短、直,与水平面夹角只有 10度,接近于水平。
2、生理:咽鼓管在静止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只有在吞咽、打哈欠、咀嚼时可短时主动开放,空气自鼻咽部进入中耳,维持 鼓室内外大气压力的平衡3、生理功能:(1)、维持鼓室内外压力平衡,维持正常听力2)、引流作用3)、换气功能保持鼓室内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恒定4)、防止逆行感染3、内耳 内耳又称迷路,为听觉和位觉(平衡觉)重要感受装置所在部位其身居颞骨的岩部,结构复杂外部检查无法窥及(一)、结构:1、按解剖学分三部分:前下 耳蜗;后上 三个半规管;中间 前庭2、按组织学分两部分:骨迷路;膜迷路3、按生理学分为两部分:听迷路(耳蜗);平衡迷路(半规管及前庭)1、骨迷路:分为前庭、半规管、耳蜗三部分1)、前庭:位于鼓迷路的中部,前连耳蜗,后连半规管其外侧壁有卵圆窗及圆窗与中耳相隔2)、骨半规管:共有三个位于前庭的后方包括:外半规管(水平半规管)、上半规管、后半规管(垂直半规管)3)、耳蜗:位于前庭的前方,形似蜗牛壳为一中空的螺旋形骨管全长 30 32 毫米2、膜迷路: 由上皮和结绨组织膜组成,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内,悬浮于外淋巴中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液分三部分1)、膜半规管 位于骨半规管内有三个膨大的膜壶腹,内有壶腹嵴,(2)、椭圆囊、球囊 位于前庭内。
内有椭圆囊斑、球囊斑3)、膜蜗管 位于骨蜗管内又叫骨阶、中阶内含内淋巴液外壁---螺旋韧带,上有血管纹,可渗出内淋巴液下壁---螺旋缘和基底膜螺旋器(听觉感受器)即位于基底膜上,由支柱细胞、毛细胞组成,是听觉感受器4、耳的生理学(一)、听的生理学:人的听觉范围在 16 24000Hz 之间,常用的听觉范围在 500 2000Hz 之间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有两个1)、空气传导:声波 空气震动 耳廓收集 经外耳道 鼓膜震动 听骨链和鼓室内空气震动---卵圆窗震动 刺激前庭外淋巴液 液波 震动内淋巴液和基底膜 刺激螺旋器 神经冲动 沿听神经 大脑皮层听中枢 产生听觉2)、骨传导:声波直接震动颅骨 外淋巴液相应震动 震动基底膜 刺激螺旋器 听神经 中枢 产生听觉二)、平衡生理:日常生活中,维持身体平衡有三大系统:前庭、视觉、本体感觉以前庭系统最重要亦有说法颈椎也参与平衡调节前庭末梢感受器有三:球囊、椭圆囊、壶腹嵴 半规管的壶腹嵴对角加速度敏感,球囊斑和椭圆囊斑对直线加速度敏感在加速度作用下,内淋巴液震动 刺激壶腹嵴上的感觉细胞 神经冲动 经前庭神经 前庭中枢 通过反射作用维持身体平衡鼻及鼻窦的临床解剖鼻:分为三部分 外鼻、鼻腔、鼻窦。
鼻腔上方、后上方、两旁由左右成对的鼻窦环绕鼻及鼻窦一起占据大部分面颅,小部分脑颅各鼻窦彼此之间、鼻窦与鼻腔、鼻窦与眼眶、颅前窝、颅中窝之间仅由一层很薄的骨板相隔鼻窦、鼻腔、鼻咽及中耳腔好似构成一个整体,彼此相通,一方有病尤其是炎症,可影响到另一方,中耳炎常起因于鼻和鼻咽 部的病变一、外鼻的解剖鼻根、鼻梁、鼻尖、鼻小柱鼻背、鼻缘、鼻唇沟、鼻翼、鼻前孔 外鼻由骨和软骨构成支架,外覆皮肤及软组织一)、骨部支架:上 额骨鼻部,鼻骨下 切牙骨 三部分共同组成梨形骨质鼻孔 鼻前孔两侧 上颌骨额突鼻骨:左右各一,彼此相接于中线特点:上端窄而厚,下端宽而薄 二)、软骨支架: 为透明软骨,借结绨组织紧密附着于梨状孔边缘,弹性很大共有以下几块软骨:1、鼻外侧软骨:左右各一,与鼻骨和上颌骨额突相接,共同支撑鼻背2、鼻中隔软骨:单个,是构成软骨部鼻中隔的主要部分前上缘和鼻骨共同构成鼻梁的支架3、大翼软骨:又叫鼻尖软骨,左右各一,内侧相遇与中线构成鼻小柱的支架外侧为鼻翼的主要支架4、鼻副软骨:包括小翼软骨和籽状软骨数目多少不定,也可缺失三)、浅层组织: 鼻根部及鼻背部皮肤薄而松弛,易于移动鼻尖及鼻翼部皮肤较厚,富有大量皮脂腺和汗腺,与深部组织粘着较紧,并从 鼻缘向内反折入鼻前庭。
为痤疮、酒渣鼻、鼻疖的好发部位,发炎时因皮肤紧绷,神经末梢受压,极疼痛四)、肌肉:略五)、血管和神经:静脉 面部静脉均与颅内海绵窦相通,静脉管内无瓣膜,血液可上下流通,故当鼻部和面部有疖肿时,若治疗不当或挤压,细菌进入血液扩散至颅内海绵窦,引起严重的颅内并发症 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二、鼻腔的解剖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部分 鼻腔是一个前后开放的狭长腔隙,顶宽,底窄,起于鼻前孔,止于鼻后孔,由鼻中隔分成左右各一除鼻中隔的一部分为软骨 外,其余各壁均由骨构成鼻前庭处覆以皮肤,其余表面覆以黏膜(一)、鼻前庭:鼻腔前段一小部分,外侧为鼻翼,内侧为鼻小柱,起于鼻缘,止于鼻后孔 鼻腔内皮肤与黏膜交界处称为鼻阈鼻前庭皮肤富含皮质腺和汗腺,有丰富的鼻毛,易发生疖肿、湿疹等病二)、固有鼻腔; 起与鼻内孔,后止于鼻后孔与鼻咽部相通有内外顶底四壁1、内壁:鼻中隔由软骨部和骨部构成鼻前庭内侧壁则由软骨、皮肤、及皮下组织构成,可以左右活动 软骨部鼻中隔 鼻中隔软骨骨部鼻中隔 上有筛骨正中板,下有梨骨1)、鼻中隔表面不平整,多有弯曲2)、立氏区 鼻中隔前下部位的黏膜常发生上皮化生,并呈现小血管扩张和上皮脱落,最易出血, 称为鼻中隔易出血区。
2、外侧壁:(1)、三个鼻甲:外侧壁有突出于鼻腔的三个骨质鼻甲,成梯形排列,游离缘皆向内下方悬垂分别称为上中下三个鼻甲2)、三个鼻甲从下到上依次缩小三分之一;前段的位置又递次后退三分之一3)、三个鼻道:各鼻甲的外下方均有一个裂隙样缝隙,称为鼻道,故又有上中下三个鼻道4)、总鼻道:各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共同狭长的腔隙称总鼻道5)、嗅裂:在中鼻甲游离缘平面以上的总鼻道,即相当于上、中两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腔隙称为嗅裂上鼻甲 鼻前孔检查时常看不到,其后上方有一凹陷,称蝶筛隐窝,为蝶窦开口处中鼻甲 其前端外上方的鼻腔外侧壁上有一小丘状突起称鼻丘下鼻甲 前端距鼻前孔约 2厘米,后端距咽鼓管咽口 1厘米,故下甲肿大、肥大,鼻塞甚剧,并可引起耳部症状上鼻道 外侧壁上有后组筛窦开口中鼻道 外侧壁有上颌窦、前组筛窦、额窦开口下鼻道 鼻泪管开口于其前上方3、顶壁: 有额骨鼻部、筛骨水平板、蝶窦前壁其中筛骨水平板极薄,易骨折,为鼻部手术的危险区,与颅内相通4、底壁:硬额和口腔相隔5、鼻后孔:成卵圆形与鼻咽部相通三)、鼻腔的黏膜 分为嗅区黏膜和呼吸区黏膜两部分1、嗅区黏膜: 成人仅站鼻腔上部的一小部分,分布与上鼻甲内侧面及鼻中隔上与之相对应的部位。
儿童的嗅区黏膜范围较广,可包括一小部分中鼻甲及与之相对应的鼻中隔表面的黏膜)2、呼吸区黏膜: 占鼻腔的极大部分,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纤毛运动方向自前向后,仅前下方一小部分向前运动黏膜中含有丰富的腺体 粘液腺、浆液腺、混合腺体及杯状细胞,能产生大量分泌物,使黏膜表面常覆有一层随纤毛运动而不断移动的具有粘性的黏液毯三、鼻窦的解剖为鼻腔周围、颅骨中的一些含气空腔共有四对,左右对称排列 上颌窦、额窦、筛窦、蝶窦筛窦又分为前组筛窦、后组筛窦前组鼻窦 上颌窦、额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