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舰队是如何炼成的----无畏舰时代的英国造舰工业概览作为人类海战史上最强大的舰队之一,英国海军在 1914 年组建的大舰队(Grand Fleet)是日不落帝国掌控世界海洋的顶峰,它在 1916 年 5 月与德国公海舰队在日德兰海域展开的终极对决业已成为火舰巨炮时代的不朽史涛这支舰队和那场胜负至今尚无定论的大海战是后世海战史研究者最钟爱的题材之一,各路学者为此撰写的文章、专著已经足以填满一个图书馆了,但是从工业背景探讨一战前夕英国战列舰建造体系的研究相对鲜见毋庸置疑,参与日德兰海战的 37 艘英国无畏舰代表着当时世界军事工业的最高水平为了建造这些巨舰,需要动用天文数字般的工业原料和金钱,还要数以万计的工人耗费数年乃至十余年时间方能完成,而英国在 1906 年建成跨时代的“无畏” 号之后,在短短十年间就建造了多达 51 艘无畏舰,堪称工业时代的奇迹这项庞大工程对于大口径舰炮、动力系统、高强度装甲钢等关键设备的制造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也意味着对英国造舰工业的急剧扩张和资源重组,同时也需要对造船设施和港口设施进行大规模扩建,以确保战列舰批量建造和停泊的需求本文将从 20 世纪初无畏舰建造的各个方面对英国造舰体系的扩大和建构做简明扼要的介绍,让读者了解处于巅峰时期的英国造舰工业和海军武器制造业的盛况,以及新技术、新战争环境对造船工业造成的巨大影响,从更深的层次理解英国大舰队背后的实力因素。
1914 年 7 月 18 日,英国海军大舰队举行盛大阅舰式,接受英王的检阅,这堂皇浩荡的阵容是日不落帝国掌控世界海权的最佳证明)私营船厂的崛起在 19 世纪中叶之前,英国海军的所有大型舰艇均在设立于朴茨茅斯 (Portsmouth)、德文波特(Devonport)、查塔姆( Chatham)以及彭布罗克(Pembroke)的几家皇家海军船厂内建造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皇家海军逐渐将造船合同下发给一些民间私营船厂,以减轻J皇家船厂面临的沉重压力,但是,私营船厂承接的造船合同数量相对较少,只能被看作例外之事在早期由民间船厂建造的战舰中,比较著名的是英国海军第一艘铁甲舰“勇士” 号(HMS Warrior),于 1860 年在私营的泰晤十钢铁厂(Thames lron Works)下属船坞中竣工,其引擎则由另一家私营企业佩思公司(Penn)生产的她的姊妹舰“ 黑王子”号( HMSBlackPrince)同样出自私企之手,其舰体和引擎都由纳皮尔公司(Napier)完成随着英国海军步入蒸汽钢铁时代,私营造船厂对于战舰建造的贡献逐渐增大1884 年,阿姆斯特朗公司( Armstrong)下属的埃尔斯维克造船厂设计、建造了极具创新意义的新型防护巡洋舰,并以船厂之名命名为“埃尔斯维克 ”型巡洋舰(ElswickCruisers)。
坐落于犬岛(lsle of Dogs)的亚罗造船厂(Yarrow)则建造了英国海军第一批远洋驱逐舰虽然私营公司需要自己承担研发新技术或设计新战舰所付出的成本,但只要这些设计如上述两个例子那样足够成功,那么公司就能通过来自国内外的大批订单获得丰厚的利润1860 年建成服役的 “勇士”号是英国海军第一艘铁甲舰(现存于朴茨茅斯) ,也是私营船厂进入军舰建造领域的早期典范作品)(1884 年阿姆斯特朗公司为智利海军建造的“ 埃斯美拉达”号巡洋舰,该舰是第一艘真正意义上J的防护巡洋舰,也是“埃尔斯维克 ”型巡洋舰的代表) 我想起了超勇和扬威(1884 年埃尔斯维克船厂为“黑豹” 号巡洋舰举行下水典礼,该舰是奥匈帝国海军订购的与海军船厂不同,私营船厂可以接受外国军舰订单,从而积累的雄厚的资金 )随着海军方面对于私营船厂的信心增长,自 19 世纪 80 年代起,皇家海军也越来越多地将新技术开发和新战舰设计的重任交给私营船厂完成,同时更多的造舰订单也开始向民间造船业转移由于海军船厂不能像私营船广一样接受来自国外的战舰或商船订单,其研发资金只能来自于有限的海军预算,完全无法和私营公司的雄厚财力相提并论,这就使得海军船厂的技术研发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技术储备逐渐为私营公司所超越。
此外,私营船厂也有充足的资金用于船坞、船台的扩建以及维修设施的升级改进,在基础没施方面对海军船厂形成更大的优势,使自身对丁各种舰船订单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到 19 世纪末时,英国海军部已经成为数家人型私营造船公司的常客,几乎每一级战舰的建造都会有私营船厂参与,它们当中的一些公司最终成为世界性的军火巨头,不仅在造船方面具有雄厚实力,在装甲制造和武器制造等相关领域也同样傲视群雄毫无疑问,在 20 世纪初,战列舰是所有战舰中最具威慑力也是最为复杂的,对于建造条件的要求无疑也是最为严苛的,同时对于武备、装甲、动力装置、船体等分系统的设计制造能力以及整合能力也有着极高要求因此,要判断一个国家造船工业乃至综合国力的真实水平,那么考察战列舰的建造情况足一个非常直观和极具权威性的方法奉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就是进入无畏舰时代后英国战列舰建造所耗费的资材、人力,以及造船业内部的重组和竞争在 20 世纪初,在英国本土范围内,参与各级无畏舰建造工程的船厂有 12 家,包括两个海军船厂和 10 个私营船厂(见下表),但是海军船厂在造舰时仍需依靠私营公司提供J动力系统、装甲板以及武器系统等重要设备显而易见,建造象征大英帝国基石的无畏舰,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声望上,都会为公司带来极高的收益,因此每当海军部发出新战列舰的招标书时,各造船公司都会为赢得订单斗J得你死我活,展开一场不亚于真枪实弹的商战。
除了报价方面的比拼以外,各船厂也会积极研发新技术和新设备,甚至兴建新的船坞、船台来证明自己更优越、更可靠对于这种情况,海军部自然会积极鼓励竞争以坐收渔翁之利,而众商家也费尽心思和军方拉关系,搞公关,例如比德莫尔船厂的主人威廉·比德莫尔筹划在克莱德河( Clyde)畔的达尔缪尔(Dalmuir)建立一个新船厂,他在动工之前便使尽浑身解数争取到第三海务大臣梅上将(May)和造舰总监詹姆斯·威廉森爵士(Sir James Williamson)亲临工地参观,还特意将新船厂命名为 “海军造船厂”(NavalConstruction Works),希望通过这些举措确保公司能够获得未来无畏舰的订单,偿付修建新船厂的开支在主要私营造船公司中,比德莫尔、卡梅尔莱德、约翰·布朗以及维克斯在 19 世纪末之前都只是为海军船厂生产装甲钢的钢铁厂,阿姆斯特朗公司在海军方面的核心业务原本是由其下属的埃尔斯维克兵工厂(Elswick Ordnance Company)为海军船厂生产各种舰载武备系统在通过一系列兼并、扩张之后,这些公司获得了建造战列舰的雄厚资金和技术实力,经过后续的大宗投资扩建之后,这些船厂逐渐形成了拥有完整的舰船研发和建造体系的现代化工厂。
在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的造舰工业通过强强联合形成了双雄争霸的局面,其中一方是维克斯公司和另一个军火巨头马克西姆公司(Maxim)的合并,另一方是阿姆斯特朗公司和惠特沃斯公司( Whitworth)的联手,其实力足以覆盖整个军工产业,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造舰工业,使其他造船企业都相形见绌在成功的商业兼并后,两家巨头都获得了从船体到武器装甲的综合生产能力,不过与维克斯公司相比,阿姆斯特朗无法自行建造动力系统,必须将这部分合同转交一些分包商完成除了不断壮大自身实力之外,两巨头还动用各种手段与海军部保持良好关系J(威廉·比德莫尔在克莱德河畔建立的海军造船厂,他还请海军高官莅临参观阿姆斯特朗-埃尔斯维克兵工厂的火炮制造车间,该厂一直为海军生产武器为了打破两大巨强逐渐形成的垄断之势,比德莫尔公司将业务从炼钢、装甲制造扩展到造舰业时,威廉·比德莫尔便从大口径舰炮炮架制造技术方面着手挑战两巨头的优势地位不过,威廉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为建设新船厂和开发新技术而投入的大笔资金使公司欠下了巨额债务,维克斯乘虚而入,收购了该公司 49%的股权,最终凭借在董事会内的决定地位叫停了新型大口径舰炮炮架的研发。
自此之后,比德莫尔便只能生产 152 毫米以下的中小J口径火炮和炮架了不过其余公司可并没有放弃对两臣头垄断大门径舰炮炮架的挑战1905年,约翰·布朗、卡梅尔·莱德以及费尔菲尔德公司(Fairfield)合并成立了考文垂军械厂(Covent ry Ordnance Works),随即开始设计生产大口径舰炮及炮架此后不久,随着英德两国间造舰竞赛的开始,海军对大口径舰炮炮架的需求剧增,而这一产品结构复杂,生产耗时费力,为了高产量满足需求,一部分合同被分配给考文垂军械厂,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两巨头的垄断,只是由于缺乏生产经验,该公司制造的炮架在性能和可靠性方面相比两巨头的产品稍微逊色不过,即使炮架生产商增加到三个,在一战爆发前夕造舰竞赛达到高潮之时,英国海军还是深感大口径舰炮及其炮架的产能明显不足,熟练技工的缺乏使情况更形严重,最终只能依靠削减备用炮数量的方式来为保证新战列舰的主炮数量一幅描绘比德莫尔公司军火工厂繁忙场面的画作,该公司尝试挑战两巨头在重型舰炮炮架生产领域的垄断地位,可惜以失败告终).不断膨胀的巨兽J (无畏号战列舰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对商人们来说则预示着无限商机) 自从钢铁取代木材成为战舰的主要建材之时起,各种战舰的体型便在几卜年时间里不断增大,尤其是在 1906年至 1916 年问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体型增幅最为明显,其中又以战列巡洋舰为甚。
在战列舰方面,最初的“无畏”号(HMS LJrcadnougm)舰长 160 米,满载排水量 20000 吨,十年后的“伊丽莎白女王”号(HMS Queen Elizabeth)达到了 195 米的长度以及 31000 吨的满载排水量,如果说这二者之间的差距还不是很大,那么战列巡洋舰方面的变化绝对能令人触目惊心,从最初的“无敌”号( HMS Invincible)到最新的“胡德”号(HMS Hood),满载排水量由 20000 吨增至 42000 吨,增长了一倍有余,舰长从 172 米增加到 262 米,增幅达 90 米!军舰体型的增长与装甲面积的增加和武器系统的发展密切相关早在 1906 年之前,战列舰便已经安装了最厚达 457 毫米的装甲与前无畏舰相比, “伊丽莎白女王”级和 R 级战列舰的 330 毫米装甲带虽然在厚度上并不突出,但整个装甲系统的重量却远大于前无畏舰,其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更大的舰体所需的装甲面积也自然会变得更大,而在不断增大的无畏舰舰体上成为恶性循环的一部分在装甲重量上升的同时,主力舰主炮口径也从 305 毫米上升到 381 毫米口径的提升带来了身管重量的提高,迫使俯仰、旋回机构不得不随之增火,这又导致炮架不得不变得更大,旋回盘、炮塔的尺寸和重量也都会水涨船高。
所有这些重量叠加起来,再考虑到因敌方火力增强而带来的额外装甲重量,便使整个炮塔重量和尺寸大幅增加,最终导致舰体进一步扩大J(“反击” 号战列巡洋舰的 381 毫米前主炮群,主炮口径的增大带来吨位舰型的增长,对厂家也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一个事实是无可避免的,短时间内战舰排水量的增加很容易导致一部分船厂的船坞或船台不敷使用,迫使各船厂不情愿地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扩建,有时甚至还要对船厂所在地区的港口地形进行改造自 1906 年“无畏” 号战列舰完工时,在英国总共有 11 家造船厂参与建造装备 305 毫米主炮的无畏舰,其中既有私营船厂,也有海军船厂,但是十年之后,只剩下5 家船厂有能力建造装备 381 毫米主炮的超无畏舰在一战结束后,英国海军开始计划建造搭载 457 毫米巨炮的一系列新式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