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放大镜的认识

cl****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72KB
约7页
文档ID:563542152
放大镜的认识_第1页
1/7

新七年级科学第1次授课教案授课主题放大镜的认识教学目标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教学 过程放大镜的结构及放大镜下的世界;显微镜的结构认识1、 了解放大镜的结构特征;2、 了解放大镜下观察到的昆虫的特征;3、 了解放大镜下的晶体特征;4、 熟悉生活中那些事晶体;5、 研究怎样提高放大镜的放大倍数;6、 认识显微镜放大镜的结构及放大镜下的世界;显微镜的结构认识一、 【历次错题讲解】二、 【趣味课程导入】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例如:我国 仅高等植物就有3万多种,木本植物有70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1800多种,其中爬 行类300多种,鸟类1100多种,兽类400多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的10%淡水鱼已见记载的近600种,海产鱼1500多种,也占世界鱼类种数的10%左右 此外,还有许多世界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如动物中的大熊猫、金丝猴、扬子鳄、白鳍 豚,植物中的银杏、水杉、琪桐等等三、 【基础知识梳理】(一) 放大镜的基本结构:(1) 放大镜的构造一一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一一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一一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2) 放大镜的特点:1、 (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2、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 样的(放大)功能3、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 (更多的细节)3) 放大倍数的影响因素: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 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4)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1、 保持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让放大镜来回移动;2、 放大镜放置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清晰二) 放大镜下的昆虫:1、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2、 奇特的身体构造:(1) 有复眼和单眼:复眼一一由小眼组成;(2)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蝴蝶——棒状触角;蝗虫——丝状触角;天牛——鞭状触角;(3)足 密布细毛,有钩爪;(三) 放大镜下的晶体:1、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 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2、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3、 并不是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体,如玻璃、松香、琥珀就不是晶体4、 制作晶体: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蒸发:为使蒸发更快,在地上液体后,要轻轻晃动几下,放在通风处;也可以通风加热一下降低温度5、 花岗岩: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晶体构成金属就是晶体,指的是固体,出去水银)四) 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影响因素:1、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 显微镜:靠近眼睛的那一组成为目镜;靠近物体的那一组成为物镜3、 列文虎克制作的显微镜:世界上最早放大倍数将近300倍的金属结构;(五) 显微镜的发展:1、 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 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 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 0 0万倍原子、病毒)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四、【典型例题剖析】[例1]放大镜的镜片是中间 边缘 的 镜片。

[引导分析]放大镜的基本结构[举一反三]1、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探究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它的特点是中间 ( ),边缘( )2、 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是由(红绿蓝三色光点或许多像素) 组成的3、 果一个放大镜平贴在书上能看清一排有8个字,提升高度以后字被放大到最大而不模糊时只能看清2个字,说明这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 4 )倍[例 2]蝇眼是( )A、单眼 B、复眼 C、大眼[引导分析]对苍蝇结构的认识[举一反三]1、蝴蝶的翅膀上布满了彩色的小鳞片,在放大镜下我们发现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 细毛)2、 通过观察可知,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 ),蟋蟀的耳朵长在( )的内侧,苍蝇的眼睛是( )眼3、 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 )就是它的“鼻子”[例 3]有规则的集合外形的固体物质,我们称之为( ),他们的排列虽然是规则的,但形状是()的[引导分析]晶体的认识[举一反三]1、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物体都是晶体 )2、 下列不属于晶体的是( )课堂练习A、食盐 B、雪花 C、玻璃3、 下面全是晶体的一组是( )A、 白糖、雪花、味精B、 水晶、雪花、木块 C、玻璃、珍珠、冰雪[例4] 一般情况下,下面三种器材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放大倍数最小的是( )A、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举一反三]1、把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步骤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将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固定 b、准备两个放大镜c、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 d、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A、 bdca B、 bacd C、 bcda2、排序 (2435167)按正确适用显微镜的方法,在空括号中填上序号。

)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距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并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到一个亮的光圈 )调节粗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桥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一手握住镜臂,另一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在平整的桌面上 )调整细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提升到标本出现的视野里为止 )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1、 用放大镜看报纸上的图像,会发现这些图像都是由(色点)组成的2、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3、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 )有关A、凸度 B、材料 C、面积4、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A、越大 B、不变 C、越小5、 ( )被誉为19实际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6、 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使物体变大 )7、 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 )8、 透明的玻璃球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 )9、 冰也能制成放大镜 )10、 自然界中的很多( )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

A、液体 B、气体 C、固体11、 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最早的,可以放大300倍的显微镜,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倍A、200 B、200 万 C、200012、 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是一位名叫( )的生物学家发明的A、达尔文 B、列文虎克 B、罗伯特•胡克1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图像范围就( )A、越大 B、不变 C、越小15、 1、写出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 :严 ■ ( )T ()16、 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看到的范围();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 像( ),看到的范围( )课后 作业一、 填空1. 生物体是由( )组成的英国科学家( )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2.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探究中经常用到的观察工具,也叫( ),它的特点是中间( ),边缘( )3. 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 ),看到的范围( );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 ),看到的范围( )4. 通过观察可知,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 ),蟋蟀的耳朵长在内侧,苍蝇的眼睛是( )眼昆虫头上的( )就是它的“鼻子”5.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我们称之为( ),他们的排列虽然是规则的,但形状是( )的,如食盐、白糖等。

6. 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是由( )组成的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如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二、 选择1、 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A、相同 B、相反 C、无关2、 下列哪个说法正确的是( )A、 我们得病时的病菌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观察到B、 我们得病时的病菌可以通过放大镜来观察C、 放大镜可以想把物体放大多少倍就放大多少倍3、 下面三个透明玻璃片(侧面图)中,放大镜最大的是( ),看到范围最大的是( )A、B、4、 我们利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 )A、放大了的正像 B、放大了的倒像 C、缩小了的正像5、 下列仪器中,( )适合观察细菌A、显微镜 B、放大镜 C、望远镜三、 判断题()1.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都是晶体,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2.在显微镜未发明前,人们只能依靠眼睛观察3.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4.载玻片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方向是一致的5.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里面没有微生物6.只要把物体放在显微镜下就可以观察四、 分类松香玻璃白糖珍珠食盐琥珀碱面水晶 晶体:非晶体:。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