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不同的“伙伴关系”各意味着什么? 周边重要国家 阿富汗:战略合伙伙伴关系 不丹:尚未建交 马来西亚:和谐合伙关系 斯里兰卡:战略合伙伙伴关系 朝鲜:老式和谐合伙关系 印度:面向和平与繁华的战略合伙伙伴关系 柬埔寨:全面战略合伙伙伴关系 蒙古:战略伙伴关系 新加坡:睦邻和谐合伙关系 印尼:战略伙伴关系 泰国:全面战略合伙伙伴关系 孟加拉:和谐合伙关系 菲律宾:战略性合伙关系 缅甸:全面战略合伙伙伴关系 越南:全面战略合伙伙伴关系 巴基斯坦:全天候战略合伙伙伴关系 老挝:全面战略合伙伙伴关系 尼泊尔:全面合伙伙伴关系 日本:战略互惠关系 韩国:战略合伙伙伴关系其她重要国家 中东 沙特:战略性和谐合伙关系 以色列:和谐合伙关系 土耳其:战略合伙关系 非洲 埃及:战略合伙关系 埃塞:全面合伙伙伴关系 南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尼日利亚:战略伙伴关系 欧洲 法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英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德国:战略伙伴关系 美洲 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墨西哥: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加拿大:战略伙伴关系 阿根廷:战略伙伴关系 巴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大洋洲 澳大利亚:全面合伙关系看点1 全球共有54个国家同中国建立多种“伙伴关系”。
梳理后发现,其名称重要分为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合伙伙伴关系、全面合伙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战略合伙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合伙伙伴关系、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 中国不仅与单个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也与国际组织建立例如,中国与非盟、东盟为“新型战略合伙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伙伴关系已达到“全面战略合伙伙伴关系” 《人民日报》1998年4月刊文称,大国间关系可归纳为3种基本模式,即伙伴关系、结盟关系、非结盟非伙伴关系,中国“伙伴关系”是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合伙共赢的关系 看点2 “不是伙伴不一定关系差”这些不同名称的伙伴关系可以反映亲疏远近吗?目前,没有明确原则战略伙伴关系层级要高某些凡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或是国际影响力相对较大,或是在中国外交中分量较重 尚有诸多国家没有和中国建立伙伴关系例如,菲律宾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被定位为“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伙关系” 没有建立伙伴关系的国家,不一定意味着与中国互信肯定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也不一定在所有问题上都一致 不能刻意拿某种“伙伴关系”来硬性衡量两国关系虽然确立了关系,也不意味着双方在所有问题上都一致。
建立同一种关系的国家,有的走动多些,有的没有实质性内容做支撑这是一种形式,重要的还是看国与国间的实质性内容 看点3 “伙伴外交”不是“盟友外交” 对于“伙伴关系”,名字不同表白合伙领域和关注点不同例如,战略伙伴关系指在双边或多边国际事务中,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全面伙伴关系波及伙伴国间共同关怀的所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诸多“伙伴关系”前有修饰语,例如,中国与坦桑尼亚构建“互利共赢”的全面合伙伙伴关系修饰语表白双边关系侧重点不同但如果冠以“建设性”一词,意指双方正向这个方向发展,目前还没真正成为“伙伴关系” “伙伴外交”与西方的“盟友外交”是不同的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不同于集团外交、势力范畴外交后两者的合伙成员间一般签订具有国际法意义公约,要承当约束力强的责任,并针对某些目的而合伙 而中国与伙伴方不签订任何公约,彼此不受结盟公约和义务约束,行为自由中国“伙伴关系”确立一般以双方元首联合声明为标志,在声明中拟定合伙领域,还建立交往和磋商机制保障伙伴关系■ 背景 “伙伴关系”源自北约 “伙伴关系”概念始于冷战结束后,“伙伴外交不是中国独创王巧荣研究员表达,冷战刚结束,北约履行“和平伙伴关系筹划”,与非北约国建立伙伴关系,伙伴关系的提法源于此。
1994年后,俄和西方蜜月期结束,北约东扩,欧洲不再提“伙伴关系”概念 中国始终沿用“伙伴关系”定位双边关系1997至1998年,“伙伴外交”比较活跃,中国与俄、美、法、欧盟建立伙伴关系 中美 “伙伴关系”一波三折 作为重要对外关系,中美“伙伴关系”一波三折1997年至1998年间,中美首脑互访,两国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但之后小布什却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随后中美关系陷入低谷 后,中美关系表述有所变化,先后为:“建设性合伙关系”、“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伙伙伴关系”、“新型大国关系”中美关系措辞上,美国至今比较悲观,因此中国也很谨慎,将关系定为“经济伙伴关系” 中俄 “伙伴关系”独一无二 相较美国,中俄间“伙伴关系”用词独特,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中国没有和其她国家使用这样称谓中俄使用“协作”这个词,而非“合伙”,是由于中俄作为相邻大国,在诸多国际问题上有协作关系,但大国间完全合伙做不到,可以互相支持和协商已经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