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追求实效 ——“可能性”教学案例与分析 [背景与导读]《可能性》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把“可能性”的相关概念通过讲解呈现给学生而我在设计时把游戏、摸球等活动与数学知识有机融合,一改传统教学的枯燥与抽象,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个性的过程因此,在第一环节我利用学生熟悉的石头剪刀布游戏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让学生在摸球的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第三环节让学生在一个有趣的转盘中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这些设计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其乐融融,美妙至极,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还让他们真正的参与数学思维、深刻理解了抽象的数学概念,追求了教学的实效[片段描述]片段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生一起玩石头,剪子,布,刚开始的两次教师都出石头两次过后,教师问:这次你猜我会出什么?大部分学生认为是石头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生:因为刚才两次都是石头师:你真会思考,那老师就一定会石头吗?还有人说剪子,布这时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第三次教师仍然出石头,赢的学生有一种胜利感,可输的就垂头丧气第四次教师出剪子,让学生体会到老师除了出石头,还有可能会出剪子,还有可能会出布最后揭题评析:用“石头剪刀布”游戏调动了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去思考,教师除了出石头,可能会出布,还有可能会出剪子,使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样就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情景片段二:合作学习,快乐探究1、体验形成概念(1)体验“一定”出示两个盒子,分别标着1号、2号,里面都装着乒乓球首先来研究1号盒,边摸边统计出每种球被摸到的次数当摸到第17个时,教师喊停问:谁来猜一猜接下来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生齐说黄球问:为什么你们都认为摸到的一定是黄球,有依据吗?生:因为刚才摸了这么多次都是黄球,我猜里面肯定都是黄球师:你们都是这么猜想的吗?那我们一起来验证,看看你们是不是都猜对了教师打开盒子,原来里面有8个黄球师:你真是太厉害了,刚才摸了17次,摸出的都是黄球,那18次、19次?师:从刚才的摸球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生:刚才从1号盒中摸出的都是黄球生:刚才摸了19次,摸出的都是黄球,所以从1号盒中一定能摸到黄球最后教师归纳出这种现象在数学上用一个词来概括称为“一定”。
这时学生已充分感受和体验了“一定”的概念2)体验“可能”出示2号盒,规则同上,摸了20次,摸到黄球15次,白球5次师:那第21次呢?你猜可能会摸出什么球生:黄球生:也可能是白球师:那你认为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生:黄球几乎全班认同)师:为什么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大?生:刚才摸了20次,黄球被摸到的次数多生:里面肯定黄球多师:2号盒里有8个球,谁来猜一猜黄球有几个,白球有几个?生:黄球5个,白球3个;黄球6个,白球2个;黄球7个,白球1个;黄球3个白球5个师:黄球3个白球5个有没有这种可能性?生:这里面肯定是黄球比白球多,黄球不可能是3个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到底谁猜对了呢?师生一起打开盒子验证黄球6个,白球2个师:回顾刚才共摸了20次,黄球被摸到16次,白球4次因为黄球多,白球少黄球被摸到的次数多,被摸到的可能性大,白球被摸到的次数少,被摸到的可能性小小结:从2号盒中我们可能会摸出黄球,也有可能会摸出白球评析:摸球也是一个相当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对从2号盒中任意摸出一个球的结果及里面有几个黄球、几个白球进行有序地猜想,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把知识的探究权交给学生,从而深刻体会了数学学习与研究的方式,也培养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3)感知可能性大小及学习“不可能”教师仍然出示2盒,从2号盒中拿出一个白球,再放进一个黄球问:与刚才相比,这次让你摸的话,哪种球被摸到的可能性更大?学生都说是黄球,因为黄球变多了这时教师继续从2号盒中拿出一个白球,同时又放进一个黄球问:这时黄球的可能性又将怎样变化?生:从里面摸出的都是黄球的可能性变的更大了问:大到什么程度啊?生:现在从2号盒摸出的都是黄球了师:可能性慢慢变大,大到一定程度就成“一定”问:那现在从2号盒还有没有可能摸出白球?生:不可能,现在2号盒已经没有白球了师:可能性越来越小,小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不可能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可能性慢慢变大,大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一定,慢慢变小,小到一定程度变成不可能,即学习了“不可能”,又复习了“一定”,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产生的整个过程学习可能性大小是对可能性三种情况进一步认识,在活动中知识得到了内化与提高2、联系生活,总结深化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片段三:活用知识,点拨深化出示:暑假快到了,某玩具店准备开展转盘抽奖活动转到红色,顾客便可以享受“买一送一”的优惠现在玩具店成立设计小组,分别设计了以下三套方案: A、任意一转,一定转到红色; B、任意一转,可能转到红色; C、任意一转,不可能转到红色。
请全班小朋友来当小小设计师,每位学生都6张设计草图和红笔反馈:方案A:全班同学都将转盘涂满红色,无论怎么转,一定能转到红色方案B:有些同学涂1格,也有涂2格的,3格,4格,5格教师将学生的设计图依次从多到少排列: 接下来请学生观察这些方案,你发现了什么,从左往右,可能性发生怎样的变化?生:左边可能性最大,右边可能性最小生:红色越多可能性越大,红色越少可能性越小师:红色占的面积越大,可能性越大,大到一定程度就成一定 红色占的面积越小,可能性越小,大到一定程度就成不可能方案C:转盘不涂颜色师:如果你是玩具店的老板,你会选择哪一种设计方案,为什么?师:如果你是小顾客,你希望是哪种方案?……(评析:转盘是学生喜欢的事物,动手“涂一涂”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此活动旨在让学生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来判断事物存在的几种情况在设计这三个方案时,学生必须经历由果索因的逆向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开展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这些设计方案,一方面培养观察能力,另一方面具体感知可能性大小[案例反思]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
单纯依靠“言传”的教学应该被彻底摒弃,学生喜欢的是“做中学”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深刻地理解、掌握新知因此,在设计时我努力寻找数学与活动的关联点,让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地学习,做到了“寓教于乐,追求实效”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的基础这节课是在教师和学生互动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中展开的,在活动中,不时地让学生猜老师接下来会出什么,这活动既简单又有趣,教师和学生都是游戏的参与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和谐、活泼、张驰有度的课堂氛围一下子就被营造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也被激发出来这也为接下来的摸球和设计转盘的活动打下了情绪基础,学生就能大胆地投入新知的探究中在摸球活动中,教师扮演了协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在游戏时通过猜想、验证,让学生在快乐中感悟新知二、把握活动契机,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在活动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发言,抓住时机进行教学如在引入时师生做“石头、剪子、布”两次过后,教师及时问:这次你猜我会出什么?大部分学生认为是石头。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这其实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事情发生 “可能性的大小”在摸球体验“可能”过程中,在摸了20次球后学生都认为黄球多时,教师抓时机让学生猜一猜黄球有几个、白球有几个,从而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有关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实践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烙在记忆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展开,情绪高昂,思维活跃,才能达到积极自主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状态三、注重实效,追求“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的完美结合作为青年教师,很可能会走入误区,追求课堂的热闹,“为游戏而游戏”,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也很喜欢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因为我想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快乐的” 然而,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这些游戏都是有效的吗?我想,只有使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完美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实效如,在课堂上我让学生猜我接下来会出什么,这就自然引出了“可能”,在摸球时,让学生进行观察总结发现摸到黄球的次数多,顺水推舟地引到了“可能性大小”教师再创造性地改变条件,先拿出一个白球,放进一个黄球,让学生感受到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更大了,再拿出一个白球(剩下的全是黄球),让学生又感受到可能性大到最大会变成“一定”,小到一定程度会变成“不可能”。
学生在游戏中时时有“数学”的思考,处处有数学知识的体验学生的感受、体验恰恰是“可能性”的“内化”游戏只是一种形式、一种载体,只有当“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 完美结合时,游戏才能更高效地、生动活泼地让学生掌握和内化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