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学反思(六年级上教科版科学)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9.50KB
约7页
文档ID:451440450
教学反思(六年级上教科版科学)_第1页
1/7

教 学 反 思(六年级上教科版科学)第一课:使用工具单元起始课,是各单元教学内容的开场白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话用在单元起始课的作用上还是很贴切的可是,单元起始课“该怎么上”和“上到怎样的程度”,却是常常被大家忽略的问题,或者是有所重视但不知如何实际操作《使用工具》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的第一课,主要有两个教学内容,分别是“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和“选用什么工具好”在研读教材之后,我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材没有对“工具”的概念进行界定那怎么行?既然是研究工具,当然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工具啊!于是,我决定课一开始就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工具?2班的学生最认真,好几个同学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阐述,我及时给予肯定然后按“机械”——“简单机械”——“工具”的讲解顺序让学生明确了科学范畴上的“工具”概念机械: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位装置构造比较简单的机械,叫简单机械,比如螺丝刀、铁锤、剪刀、镊子等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称为工具然后是认识各种常见工具我准备了大量的图片,采用让学生先看图抢答再核对的方法,并随机向学生介绍了各种工具的主要用途本课的重点戏是“拔钉子”活动,我自作主张,加了个“钉钉子”的活动。

原以为,这样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事,学生不可能感兴趣,全班演示一下就差不多了没想到,学生争着抢着要动手,轮不到的同学干脆离开座位跑到实践学生的旁边看,甚至还对他指指点点到现在我还在后悔,当初没有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实验材料活动一:钉钉子师:老师这里有螺丝钉和铁钉,你能把它们弄进木板吗?马上有学生举手教师把钉子和木板给学生,但没有提供工具学生马上叫起来:要工具师;你要什么工具?生:羊角锤学生用羊角锤把铁钉钉进了木板师:从这个活动中,工具有什么作用?(工具可以让我们省力或方便活动二:拔钉子先让学生用手试试看能不能拔出钉子,个别学生因为用力过猛手指有点划破,都没有成功然后让学生选择工具,学生选择了羊角锤拔出了螺丝钉和铁钉教师再把两种钉子分别钉进木板,并要求用其他的工具学生选择了螺丝刀拧出了螺丝钉,用老虎钳拔出了铁钉师:同样一件事,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选择合适的工具可以更省力或方便活动三:实践题根据书上给出的三个情境,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来解决问题,并概括出“我们可以组装或制造出各种工具这三个活动,让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工具的作用,还明白了选择工具的重要性,并建议学生去组合和制造工具,前后连贯层次合理,对学生的思维提升有一定的作用。

还有一点必须要说,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实在是不敢苟同!钉个钉子不仅耗时多还是弯斜的用羊角锤拔钉,不知道利用支点撬,只是用蛮力往上拉真希望教育部门和主管领导好好地反思反思第二课:杠杆的科学拿螺丝刀自然应该拿在螺丝刀的手柄上,还能怎么拿?可在本课教学中,并不简单在第一次试教中,对是否是杠杆实物(羊角锤拔钉、剪刀、钳子、螺丝刀、擀面杖)辨析中在前面几个实物辨析后,老师手拿着螺丝刀柄上下晃动着让学生辨析螺丝刀是否是杠杆?或者运用了杠杆原理?(螺丝刀同撬棍一样在只有在撬动物体时才成了杠杆就是因为王老师的上下晃动让学生建立了螺丝刀正围绕着某一个支点做上下转动的错觉,学生几乎一致认为螺丝刀是杠杆费劲周折,才总算把学生的思维导入正确的航线 就是这么微小的细节缺失,可能造成了所有知识点教学的崩溃这可能是夸大的危言!可是这个细节的缺失正是源于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不到位,没有很好的把握知识点的关键与难点后续试教中,老师两手指捏住螺丝刀的两段,固定不动让学生辨析,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正是因为在不断地研讨与磨课中,使我们清晰地教材意图,把握了教材体系的关键所在,在此基础上体现了我们的想法与创新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由于前两节课的内容分析得比较透彻,学生对这一课的解释非常的顺畅。

在对书中介绍的10种工具的用力情况分析中,比较有争议或是学生不能十分确定的工具是筷子筷子是一种费力的杠杆,大姆指的位置是支点,食指和中指夹筷子的位置是用力点,而夹食物的位置是阻力点而学生在分析中,往往找不准筷子使用时的支点因此,我在上课时,让每个小组用两只笔做出一双临时的“筷子”,在研究时可以让学生试着使用,边使用边找杠杆的三个作用点这样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另外,我还补充说明了另外两种工具的用力情况分析:一是剪刀,书中提供的剪刀比较特殊,一般认为是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工具(当物体放在剪刀尖口处时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如果放在靠近支点的位置,那就是费力杠杆了),除了这种剪刀,我提供提供其它两种剪刀的图片,一种是裁缝剪刀(费力杠杆),另一种是一般家用的剪刀(省力杠杆);二是钉书机,它的用力情况也是根据使用者用力的位置不同而定,当用力部位是在钉子的正上方时是不省力也不费力,当用力位置在钉书机的中间位置时就是费力杠杆了    课快结束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镊子是费力杠杆,人们为什么还要制造它,使用它?”我引导学生通过比赛来解决这一个问题我拿出两个广口瓶里面放一些小石子,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用镊子和尖嘴钳在不动广口瓶的情况下,将石子取出来,谁先取完,谁获胜。

学生“恍然大悟”:镊子虽然是费力杠杆,但使用方便省时第四课:轮轴的秘密《轮轴的秘密》是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的第4课,通过对这一课教材的解读后,我觉得对轮轴作用的认识和体验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用数据说话的能力不强是需要强化的所以我将教学重点定为,通过体验和实验了解在轮轴的轮上用力可省力,轮越大越省力;难点定为,通过实验用数据说明轮轴的作用本课我先让学生通过回忆、交流打开水龙头的经历,观察水龙头的构造,试着让学生想象如果取下水龙头上的轮子,直接用手去拧轴,还容易打开水龙头吗?进而产生了“轮轴为什么能省力”的科学问题,促成开展研究轮轴作用的活动然后通过组装一个轮轴实验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通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实验前的指导,让学生弄明白我们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并且要学生记录下每次实验的数据,在小组内通过反复比较轮上钩码和轴上钩码的数量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同学们都发现了在轮上用力比较省力,轴上用力比较费力然后在轴不变的情况下,换成大轮再做实验,研究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了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在这两个实验中,如何绕线学生还是有点困难的,需要老师的细致指导然后机械实验盒中,其实只有一个配套的轮轴,小轮换成大轮的,不是配套的,轴和轮不容易固定,学生在操作上,很花时间,效果不是很佳,我觉得这些实验的材料还需要改进最后轮轴在生活中的运用,我通过出示典型的生活中的运用轮轴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哪部分相当于轮,哪部分相当于轴,让学生充分认识轮轴并且还让同学们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轮轴,同学们的思路很开阔,它们能充分利用教室内的资源,想到了教室中电风扇开关、钥匙开锁等等,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本课将研究“滑轮”这一新的简单机械,通过教学,认识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动滑轮,研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时是否改变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两个特征此课教学,理应让学生分组动手操作,但由于实验器材的不足,我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的形式进行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比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及“设计研究动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回答,做出正确的引导,最终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案进行演示,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教学最后一个思考“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即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是为下节课做的铺垫,另外也增加了学生课后自主观察的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使学生对定滑轮和动滑轮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增加学生观察周围生活的兴趣。

第六课:滑轮组滑轮组这一课的科学概念看似不难,通过学习,孩子们都能建构起“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和“滑轮组组数越多越省力(不考虑绳子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但是每每让孩子在图中画线组装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时候,孩子们总是频频出错有老师解释为孩子的空间观念还不够,不能把实物转化为平面图真是这样吗?难道真要用灌输法无数遍地示范怎么画组装图然后让孩子在不断地练习中记住怎样画组装图?回顾课堂拍下的一张张孩子们动手操作的照片,我有些怀疑上述解释孩子们在合作组装实物时,是四人小组合作,而且还要研究省力与否,有几个孩子关注到了绳子的绕法?又有几个孩子能及时将组装好的滑轮组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课堂给足孩子探究的空间了吗?我们似乎在用探究的“外衣”来掩盖灌输式教学的“内核”?     基于上述思考,我临时为这个主题增加了一个课时我跟孩子们说:“这节课我们用一节课时间来研究滑轮组(多组)的组装方法,每个同学都要会组装,而且要对照组装好的滑轮组来完成组装图在巡视指导过程中,我特别强调孩子们要关注绳子的绕法,让会的同学去教不会的同学,让会的小组去教不会的小组在一声声的欢呼声中,孩子们基本上都学会了组装多组定滑轮,也顺利地把实物绳迁移到“画线”。

孩子们画线的准确率大大增高,孩子们的回答也更自信了    第七课:斜面的作用本课教学的“斜面”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学生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测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    在引入教学时,我通过提问:上山的公路为什么设计成盘山路,使学生非常直观形象地认识到盘山路是斜面,“斜面应该有省力的作用”我给学生做了演示试验,通过数据的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了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   了解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环节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讨论、思考、发现,找找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学生谈到刀刃、斧头之类物体时,最好能够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一下,以加深印象对于螺丝钉是一种斜面的应用,学生更多的是从“螺纹像盘山公路”这一感性认识上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小实验,将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绕在笔杆上,就能直观形象地看到斜面原理在螺纹上的应用了还可以结合生活现象问学生:去五金店买螺丝钉,老板拿出来两种螺丝钉,一种螺纹较密,一种螺纹较疏,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这个问题同样可以通过上面那个简单的实验方法得到验证,使学生了解到螺纹密,是因为斜面的坡度小的原因,可以更省力。

斜面越长越省力.但是斜面不省距离.第八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本课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其中的各种简单机械原理,也算是第一单元的一个小结性活动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了解人脚蹬的力通过链条和齿轮传到了车轮上;了解齿轮大小与车速快慢及用力大小的关系;认识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自行车学生是较为熟悉的,很多学生还骑过自行车,但骑过变速自行车的学生不多,所以对“齿轮大小与车速快慢关系”了解不多,需要着重指导而上课准备工作前,我遇到的麻烦是:学校里学生骑自行车不多,变速自行车更少最后只能借用一辆小轮的自行车进行展示第二个活动“齿轮大小与车速快慢及用力大小的关系”因为每班骑过变速车有过切身体会的学生不多,所以除了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之外,在通过自行车实物进行分析后,让几个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改变一下齿轮比,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快,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慢,从而加深印象第三个活动“认识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一定要让学生观察实物并动手感知才好但实际课堂上这样的条件不允许,。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