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历史与现实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486.39KB
约12页
文档ID:26971350
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历史与现实_第1页
1/12

经济外交专题研究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历史与现实葛建廷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ꎬ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对美依存外交”、70年代的“桥梁外交”、 80年代的“积极自主外交”、90年代的“重视东南亚外交”和进入21世纪后的“小泉福田主义”和“新福田主义”外交ꎮ日本战后的经济外交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ꎬ但也遭受了一些挫折ꎮ 20世纪70年代末ꎬ越南入侵柬埔寨导致日本“桥梁外交”的失败ꎻ80年代ꎬ日本对东南亚国家实施的“积极自主外交”受到美国的干预而没有实现目标ꎻ90年代的“重视东南亚外交”因与“对美依存外交”发生结构性矛盾ꎬ而无法有效推进等ꎮ进入21世纪后ꎬ日本对东南亚外交将出现两种趋势:“小泉福田主义”和“新福田主义”ꎬ但两者都摆脱不了战后日本外交面临的一个结构性矛盾ꎬ即对美依存与独立自主的亚洲外交之间的矛盾ꎮ关键词:日本 东南亚 经济外交  “小泉福田主义”  “新福田主义”一 引 言日本战败后ꎬ历史条件决定了其经济外交在本国外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ꎮ从国际方面看ꎬ日本是战败国ꎬ必须遵循盟国所规定的«波兹坦公告»、«开罗宣言»等条约以防止军国主义的复辟ꎮ这就排除了日本像战前那样利用军事手段对东南亚各国侵略或干预的可能ꎮ 1951年生效的«旧金山条约»ꎬ虽然允许日本建立自卫队ꎬ但是国际社会和日本国内强烈反对日本再军事化ꎮ从国内情况看ꎬ日本宪法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ꎬ从而限制了日本对东南亚国家外交采取的方式ꎮ只有通过经济外交手段ꎬ日本才能打开东南亚国家的大门ꎬ获得东南亚国家的信任ꎮ因此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就明确了其外交的基本任务:即一方面利用美国的军事力量保障安全ꎻ另一方面ꎬ为促进日本的经济发展ꎬ主张与亚洲各国接近ꎮ①从吉田茂首相开始ꎬ日本尝试发展中日两国的民间贸易ꎬ但遭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ꎬ而且由于当时中日邦交正常化还未实现ꎬ日本与中国开展民间贸易的政策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ꎮ岸信介上台后ꎬ把聚焦于中国的目光转向了东南亚各国ꎮ②日本通过战后赔偿ꎬ而后又经过官方发展援助(ODA)ꎬ推动了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ꎮ1952年7月ꎬ岸信介首相强调:“日本经济已经复兴ꎮ从确保市场考虑ꎬ东南亚对日本来说至关重要ꎮ日本要在通过自己的工业力量和技术帮助东南亚新兴国家确立经济基础的同时ꎬ力求扩大市场ꎬ以此形成双方之间紧密的政治关系ꎮ这是日本外交发展的方向”ꎮ③日本在东南亚外交能力的大小ꎬ可以通过图1的坐标轴来表示ꎮ如果把日本的外交分成4个象限ꎬ第一象限表示日本的外交能力很小ꎬ可以称之为“对美依存型”外交ꎻ第2象限表示ꎬ日本的外交能力慢慢提升ꎬ但依然是“对美依存型”外交ꎬ不过已经开始实施以亚洲为主要方向ꎬ以调和东南亚国家之间关系为主要目标的“桥梁外交”ꎻ第3象限表示ꎬ日本的外交能力大幅度提升ꎬ美国在亚洲的力量逐渐撤离ꎬ日本开始在亚洲开展“积极外交”ꎻ最后ꎬ第4象限表示ꎬ日本将自己定位为亚洲的一员ꎬ实施独立自主的外交目标ꎬ开展“重视亚洲”的外交ꎮ第1象限以20世纪50、60年代的“吉田主义”为代表ꎬ西方倾向性(对美外交一边倒)很强ꎬ主要推行“对美依存型”外交政策ꎮ④第2象限代表20世纪70年代ꎬ美国从亚洲逐步撤离ꎬ日本开始重视与东南亚发展关系ꎬ倡导“福田主义”ꎮ⑤第3象限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ꎬ日本外交能力大幅提升ꎬ例如向柬埔寨派遣维和部队等ꎬ可以视为日本积极外交的表现ꎮ⑥第4象限代表对东南亚国家施行积极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ꎮ⑦因此ꎬ通过图1的坐标轴ꎬ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日本外交政策的特征和重点ꎮ101 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历史与现实①②③④⑤⑥⑦[日]五百旗头真编:«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 2005)»ꎬ吴万红译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ꎬ第2-5页ꎮ[日]山影进:«東ア ジ ア の変容»ꎬ«国際問題研究»ꎬ东京:国际问题研究所2008年版ꎮ[日]吉本重义:«岸信介传»ꎬ东京:东洋书馆1957年版ꎬ第292页ꎮ孙晓光:«战后日本政治与外交»ꎬ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ꎬ第44页ꎮ同上书ꎬ第127-128页ꎮ米庆余:«日本近现代外交史»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ꎬ第408页ꎮ同上书ꎬ第455-467页ꎮ图1 日本的东南亚外交能力示意图注:图由作者自制ꎮ下文将从第1象限开始ꎬ按照时间顺序ꎬ分析日本对东南亚经济外交的轨迹(参见表1)ꎮ表1 国际格局调整背景下的日本对东南亚外交时间中美苏(中美俄)关系东南亚形势日本外交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封锁中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尼克松主义摆脱西方的殖民亚非会议分化阵营东盟形成对美依存亚洲一员东南亚开发20世纪70年代美中苏三角博弈东南亚变化东盟经济发展福田主义20世纪80年代冷战冷战结束柬埔寨纷争东盟强化摸索自主外交20世纪90年代发展经济“东南亚化”自主外交与对美依存21世纪前10年经济大发展、美国重返亚洲共同体进程强调对美依存和独立自主注:表格由作者自制ꎮ201欧洲研究  2014年第4期 二 日本战后经济外交的历史梳理(一)“吉田主义”与“对美依存型”的东南亚经济外交(20世纪50-60年代)①日本对美依存外交的典型例子就是“吉田主义”外交ꎮ当时ꎬ亚洲正处于冷战时期ꎬ战败国日本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ꎬ只能把美国当做“监护人”ꎬ实行对美外交“一边倒”的政策ꎮ其结果是诞生了日本战后优先发展经济的“吉田主义”ꎮ众所周知ꎬ1948年ꎬ美国公布了对亚洲的“马歇尔计划”ꎬ目的是使日本成为“世界工厂”ꎮ②此后ꎬ随着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ꎬ美国政府逐渐公开对日本的“扶植”政策ꎮ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ꎬ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ꎮ朝鲜战争也为日本带来了“特需经济”ꎮ但是早在1951年ꎬ日本就预料到“特需经济”不会持续很长时间ꎬ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ꎬ日本与美国签订了«日美经济协作条约»ꎬ通过美国的资金、日本的技术和东南亚的资源的有机结合来复苏日本经济ꎬ这是日本与美国合作的首要目标ꎮ重视日美合作的日本首相吉田茂结合东南亚的实际情况ꎬ制定了日本对东南亚的外交政策ꎮ第一ꎬ日本政府于1953年12月确立了“东南亚经济合作”的基本方针ꎮ其主要内容是:(1)整合日本在东南亚的部门机构ꎬ交予亚洲协会统一管理ꎮ通过亚洲协会进行经济合作ꎬ是防止给东南亚国家留下“经济侵略”的印象ꎮ与此同时ꎬ日本还在东南亚积极开展宣传活动以推进双方合作ꎻ(2)通过技术协定促进技术人员的交换和人才培养ꎻ(3)防止双重征税、协调经济合作ꎻ(4)为了促进核心设备的出口ꎬ鼓励进出口银行对东南亚国家进行投资以确保所需的资金ꎻ(5)征收必要的税收ꎻ(6)与亚洲国家和联合国相关机构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ꎻ(7)实现对东南亚国家外交关系的正常化ꎬ尽快对相关国家进行战争赔偿ꎮ赔偿通过“日美合作对东南亚的投资”进行ꎬ结果变成经济投资活动ꎬ战争赔偿也成为经济合作的一个环节ꎬ日本对东南亚政策由此与日本的经济发展至上主义挂上了钩ꎮ第二ꎬ参加英国主导的科伦坡计划ꎮ③日本加入科伦坡计划ꎬ是基于以下考虑:(1)在与东南亚的关系中ꎬ日本的主要贡献是技术合作ꎮ通过这些合作ꎬ可促进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ꎻ(2)加强对东南亚地区各国的援助ꎬ规范双方的经济合作ꎻ301 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历史与现实①②③米庆余:«日本近现代外交史»ꎬ第408-432页ꎮ关南、赫赤、姜孝若:«战后日本政治»ꎬ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ꎬ第111页ꎮ日本外务省编:«外交青書— — — わ が外交の近況»ꎬ1957年ꎮ(3)确保东南亚成为日本机械设备的主要出口市场ꎮ与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济协作ꎬ开发发展中国家以提高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ꎬ这是日本与东南亚经济协作的初衷ꎬ也是日本南北外交的起源ꎮ第三ꎬ倡导被称为“亚洲版马歇尔计划”的“东南亚开发基金”ꎬ推动对美从属外交ꎮ签署科伦坡计划后ꎬ吉田首相在日美峰会中提出ꎬ将投资40亿美元用于建立科伦坡计划基础的“东南亚开发基金”ꎮ①不过ꎬ由于需要依赖美国资金ꎬ加上是吉田茂自己提出的设想ꎬ因而没有得到美国的支持ꎮ但是ꎬ日本政府寻求的“美国资金、日本技术、东南亚资源”这个构想仍然是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政策ꎮ为进一步推动“吉田设想”ꎬ1957年ꎬ岸信介开始对东南亚进行访问ꎮ这是二战后日本首脑首次对东南亚国家的访问ꎬ为发展日本与东南亚的良好关系奠定了基础ꎬ并且ꎬ这次访问不仅解决了日本与印度尼西亚的战争赔偿问题ꎬ还提高了日本金融界对东南亚的关注度ꎮ最重要的一点是岸信介首相再次提出了“东南亚开发基金”构想ꎮ这次访问的目的之一就是确认东南亚国家对这个构想的反应ꎮ结果与“吉田设想”一样ꎬ“东南亚开发基金”设想也没有得到落实ꎮ但是ꎬ通过此次访问ꎬ日本给东南亚国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ꎬ即相比美国ꎬ日本具有向东南亚投入更多资本的意愿ꎮ在岸信介就任首相期间ꎬ外务省和通产省在1957年和1958年分别发表了«外交白皮书»和«经济合作白皮书»ꎮ在«外交白皮书»中ꎬ日本政府第一次阐述了对亚洲外交的基本原则:以日美协调为基础进行对亚洲的经济外交ꎬ把“日本和平的对外经济贸易”作为外交路线ꎮ此后ꎬ日本通产省颁布了«经济合作白皮书»ꎬ特别强调“从我国和东南亚各国的经济互补性来看ꎬ对东南亚阶段性地推进经济协作非常必要”ꎮ但是ꎬ本来可以推进积极的亚洲经济外交的岸信介ꎬ因为1960年«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延长问题下了台ꎮ接替岸信介的是池田勇人和佐藤荣作首相ꎮ为了回避国内政治问题ꎬ他们都主张优先发展经济ꎮ正是这一时期ꎬ日本成为经济发达国家ꎮ特别是佐藤首相积极推进了地区经济合作化并在1966年启动了“东南亚开发部长级会议”ꎮ②日本外务省把这个“东南亚开发部长级会议”作为东南亚地区合作的平台ꎮ虽然设立了部长级会议ꎬ但由于日本对东南亚国家的援助仅是美国援助计划的一部分ꎬ因此ꎬ东南亚各国并没有积极支持日本ꎮ在1966年的东京会议、1967年的马尼拉会议、1968年的新加坡会议和1969年的曼谷会议中ꎬ东南亚各国对日本“对美依存”、只顾自己的对外援助政策相当排斥ꎮ401欧洲研究  2014年第4期 ①②日本外务省编:«外交青書— — — わ が外交の近況»ꎬ1958年ꎮ日本外务省编:«我国外交近况»ꎬ1967年ꎮ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ꎬ受越南战争影响ꎬ日本开始形成自己的东南亚观ꎮ与此同时ꎬ东南亚也出现了地区主义的萌芽ꎮ由于受亲美的“吉田主义”的影响ꎬ日本对地区主义并不积极ꎮ 1967年8月ꎬ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成立后ꎬ日本外务省和通产省的反应和评价并不积极并发出了否定的声音ꎮ这种消极反应与反对意见在70年代初期开始显现出来ꎮ然而ꎬ从1971年东盟五国外长发表«中立化宣言»(ZOPFAN)、1973年进行的“合成橡胶谈判”到1974年发生的“反日运动”来看ꎬ日本对美外交“一边倒”的战略已经过时了ꎮ总之ꎬ从冷战到目前的日本对东南亚政策的演变ꎬ体现了日本和美国外交政策相呼应的对美从属外交ꎮ而且ꎬ日本忠实地执行了“在美国的温室中成长的日本”的基本路线ꎬ实施“轻武装、经济外交与政经分离”的“吉田主义”ꎻ并通过经济外交ꎬ提高了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ꎮ当时日本的对美依存确保并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利益ꎮ(二)福田主义和“桥梁外交”的展开(20世纪70年代)佐藤荣作执政时期ꎬ是日本“桥梁外交”的准备期ꎬ而繁盛期始于田中角荣访问东南亚各国之后ꎮ从国际层面来看ꎬ“尼克松主义”出台后ꎬ美国与中国关系解冻ꎬ美国开始从东南亚缓慢撤退ꎮ在这个空隙中ꎬ日本开始强化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ꎮ由于石油危机ꎬ日本经济需要稳定的海外市场ꎮ在赔偿外交之后ꎬ日本对东南亚各国进行了经济援助ꎮ当初美国对东南亚的军事、经济援助被日本利用起来ꎬ帮助东南亚各国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ꎮ与此同时ꎬ与东南亚各国进行的贸易和投资合作ꎬ为日本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会ꎮ①在此背景下ꎬ日本对东南亚的经济外交进入了繁盛期ꎮ同时ꎬ福田赳夫政府开始实施“全方位的和平外交”并将其制度化ꎮ严格意义上的“桥梁外交”实践ꎬ始于越南战争结束的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ꎬ具体以19。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