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名家谈|重构英语课程内容观探析内容深层结构(王蔷周密孙万磊)

Sup****n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20KB
约16页
文档ID:580170931
名家谈|重构英语课程内容观探析内容深层结构(王蔷周密孙万磊)_第1页
1/16

名家谈|重构英语课程内容观探析内容深层结构(王蔷周密孙万磊)   原标题:名家谈|重构英语课程内容观,探析内容深层结构(王蔷,周密,孙万磊)  【摘要】:英语学科育人价值需要依托有意义的课程内容来实现  原标题:名家谈|重构英语课程内容观,探析内容深层结构(王蔷,周密,孙万磊)   【摘要】:英语学科育人价值需要依托有意义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因而,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和有效组织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有力保障在解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构成的基础上,从课程论、教育学等视角出发,剖析英语新课标课程内容六要素背后的内在知识类型,提炼出由语言类知识、文化类知识、方法类知识和价值类知识等四种类型构成的深层知识结构,建立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底层关联,为教师把握育人内核提供参考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英语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英语教育课程观念的进一步革新, 在课程内容上从单一走向综合、从碎片走向整合然而,当前以素养为纲的育人内容观仅初具雏形,课程教学改革仍面临诸多问题(吴刚平,2022)一方面,英语课程与教学领域对课程内容的内涵与构成等缺少系统研究,对英语课程内容与学科知识间关系的探讨更少(赵连杰,2022),另一方面,外语课堂实践尚未走出工具化的局限,主要表现在语言教学聚焦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教授,忽视了对学生品格与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科育人价值空泛化、表层化、短期化等问题(李政涛,2019)。

  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关注怎么教远远超过了关注教什么(PRENSKY M.,2017),对课程内容的内在构成及其组织方式把握不足课程内容是落实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基础资源,因此,重构对英语学科课程内容的认识,明确基于课程内容实现学科育人的路径,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英语新课标》力求解决的问题之一   课程的内在结构是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方式及评价等要素组成的其中,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钟启泉,2007),是学生学习的对象(王本陆,2017),它与课程目标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课程内容的质量,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靳玉乐,2015)因此,设计合理的课程内容,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也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   国外对课程内容的定义主要分为两种观点,即课程知识的社会学观点和技术学观点前者认为课程内容是在教育机构范围内要向学生灌输的知识;后者则认为课程内容是指一些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等(江山野,1991)   然而,以上两种观点都将课程内容局限在间接经验或理论知识层面,并未涉及与直接经验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国内学者施良方提出,课程内容不仅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 还包括对学习对象的组织和学习方式(施良方,1996)   钟启泉也认为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的一系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钟启泉,2007)也就是说,课程内容不仅由静态的事实、原理、规则、概念等知识组成,还包括与学生现实生活体验直接相关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及其技能   因此,对课程内容内涵概念的认识,不仅影响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逻辑形式,也从 根本上体现了不同的课程知识观   知识是课程的基本要素,知识问题是课程内容的经典问题郭元祥提出从教育学立场理解知识的性质,认为把知识看作人类认识成果的知识观的局限在于,知识总是外在于学生的生命及发展历程,是以符号的形式保留下来的客观知识,这种静态知识观指导下的知识授受主义忽视了知识对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的意义(郭元祥,2021)   因此,从知识的本体论立场走向主体论立场,是关乎学生成长的价值性问题教育应始终围绕人的发展来处理知识问题,促成知识与学生的相遇,使得一切进入学生发展历程的知识都具有人文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要想将外部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力量和精神财富,需要经历两次倒转的教学机制,即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以人类认识成果为起点,将人类认识过程倒过来,再通过学生简约地经历人类认识过程的方式转回去,使得学生在主动而全面地占有人类认识成果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真正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同时转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郭华,2016;郭华,2021)。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整合的课程内容观有利于课程价值取向由知识本位向素养发展本位转型,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知识在课程内容中的重要地位,而是将确定课程内容的依据从单纯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转向重视知识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意义上来(石鸥,2016),即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依托,从大量知识中选择最具有核心素养成分和价值的学科知识内容并进行结构化组织(余文森,龙安邦,2022),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因此,课程内容的科学选择和有效组织是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为革新课程观念、深化课程改革提供有效途径   《英语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全面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新课标中明确了英语学科的本质与育人价值,强调英语课程围绕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   为推动英语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英语新课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凸显出全新的价值 取向和整合的内容观(王蔷,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提出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总目标,包含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要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但没有明确课程内容和组织方式,且这五个要素缺乏关联和整合,导致了教学目标和过程的碎片化、表层化等问题。

  与之相比,《英语新课标》明确提出课程内容包含六个要素,即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其中,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语篇承载表达主题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语言知识为语篇的构成和意义的表达提供语言要素;语言技能为理解和表达意义、 情感和态度提供途径;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奠定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形成跨文化意识的内容资源;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方法   这六个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此外,《英语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不仅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还回答了怎么学的问题(郭华,2022)其内容结构中除了包含作为学习对象的六要素,还包含了学习这些内容的组织方式,即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这一变化凸显出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的有机互动关系,使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   《英语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与其相应的教学组织方式实现了内在统一,成为落实课程目标的重要基础然而,六要素的选取和构成是以本学科需要学习的核心内容为出发点的,虽然形成了学科内在的知识结构,但未能反映这六个要素与学科育人价值之间的深层关联。

郭元祥指出, 课程育人需要突破知识教学符号表层化的困境, 充分发挥课程知识作为思想种子、文化种子、 精神种子的育人价值(郭元祥,2021)因此,从更理性、更上位的课程论、教育学视角出发,探析英语课程内容的深层结构十分有必要一方面,它可以概括和提炼更为整合的课程内容框架,体现跨学科的分类特性;另一方面,它可以在课程内容六要素与核心素养目标之间建立更清晰和紧密的有机关联,从而帮助教师深刻认识课程内容和实施有效教学   基于教育学立场,知识是课程内容的核心,课程内容观的重构本质上是知识类型内在结构的优化问题(钟启泉,2021)余文森认为,广义的学科知识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分别对应学科事实、术语、符号、原理等可视的内容,以及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学科观念等隐性的内容(余文森,2018)如郭元祥提出了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意义系统的三维知识结构观符号是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逻辑形式是认识成果系统化、结构化的桥梁,意义是内隐于符号的规律系统和价值系统(郭元祥,2021)从学科教材知识类型的角度,李松林将其划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四个维度   事实性知识是学科教材里的细节、要素和术语等。

概念性知识是学科教材里的概念、理论、结构和模型以及所蕴含的学科思想方法性知识主要是学科思维方法、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学习方法等价值性知识主要表现为学科教材知识的规范标准、育人价值和实践意义等(李松林,2014)其中,价值性知识聚焦对各种价值取向的理解和判断,是助力课堂教学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知识形态(赵连杰,2022)   基于相关文献梳理,借鉴其他学科对知识的分类经验,不难发现,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 即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均为学科本体知识,是显性可见的学习对象但它们都不具有分类特征,特别是这六个要素与学科育人价值和核心素养目标未能建立起有机关联,未能体现其深层的逻辑关联和教育学立场为此,本文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遵 循科学的分类原则,对英语课程内容的六要素进行了更理性、更上位的整合和提炼,力求揭示英语课程内容的深层结构   课程内容六要素中的语言知识是英语课程内容的标志性要素,是发展语言技能、构成语言能力的重要基础,属于语言类知识主题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话题范畴,文化知识是依托语篇承载的中外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两者是学生认识自我、接纳他人、了解社会的内容源泉,共同构成 文化类知识。

  语言技能为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提供途径,学习策略提供促进语言学 习和语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这两者属于英语学科思维方式与学习方法,具有方法性、程序性的 特点,归为方法类知识由此,语言类知识、文化类知识和方法类知识共同构成了英语课程内容 的三大基础内容   而这三类知识的背后还隐含着价值类知识,它作为英语课程内容的核心引领, 涉及英语及其背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意义, 属于学科观念和学科精神等隐性内容,指向 英语学科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   因此,英语课程内容六要素的深层结构包含语言类知识、 文化类知识、方法类知识和价值类知识四类知识这四类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更具教育价值的内核知识体系课程内容六要素中的语篇(类型)作为各类学科知识学习的载体,在此处未归入具体的知识类别(如图1)而语篇(类型)中有关语篇结构、文体特征和语言修辞等知识已包含在语言类知识里的运作性知识中   英语课程是一门学习及运用英语语言的课程,语言类知识是复杂教学过程中一切活动的 基础(CUNNINGSWORTH A.,1995),主要由语言知识构成。

具体来说,语言知识包含两种类型的知识:一类是与语言的结构性体系直接相关的本体知识,涵盖语音知识、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另一类是语言的运作性知识,由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构成(梅德明,2018)语言本体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是构成语篇的最基本素材, 然而,语言运用中这些要素的简单拼凑难以实现有效交际,还需要语篇知识和语用知识的参与,以盘活语言的本体知识在恰当的主题语境中,语言的本体知识与运作知识相辅相成、灵活互动, 达成有效理解和得体表达语篇主题意义的目的   语篇是意义建构和语言学习的基本单位(王蔷,2022)在依托语篇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关注表层的语言知识外,更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获得语篇所传递的文化类知识,即中外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学生基于主题,在零散信息和新旧知识间建立关联,并将其整合到现有的知识结构中,建构基于主题的新的知识结构这一过程主要指从认知层面对事实性知识进行加工和整合,建立关联、形成结构,尚未涉及。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