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麦田块杂草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mi****ng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KB
约5页
文档ID:617229341
小麦田块杂草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_第1页
1/5

小麦田块杂草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保护性耕作的土壤覆盖特性改变了杂草萌发的环境条件这类田块通常保留前茬作物秸秆覆盖地表,虽然能减少水土流失,但也为杂草种子提供了湿润避光的萌发环境小麦田常见的猪殃殃、碎米荠、看麦娘等杂草,在秸秆覆盖度超过 30% 的地块中,出苗率比传统耕作田块高出 20% 以上秸秆腐烂过程中释放的有机酸类物质,还会打破部分杂草种子的休眠,导致播后 10-30 天出现集中出苗高峰,出苗率占整个生育期的 70%-80%土壤表层未经过深耕翻整,使杂草种子多集中在 0-10 厘米耕作层,这一深度的温湿度条件更易满足杂草萌发需求,形成与小麦幼苗的早期竞争黄淮海地区的监测显示,玉米秸秆覆盖田块中节节麦出苗率比小麦秸秆覆盖田块高 15%,因玉米秸秆腐解速度较慢,能更持久维持表层土壤湿润环境,而节节麦种子在 15 厘米以下土层无法出苗的特性,使其在浅耕覆盖田块中大量滋生跨区域农机作业成为杂草种源扩散的重要载体联合收割机在不同省份地块间移动时,机身缝隙和轮胎会携带杂草种子,这些种子随作业过程落入新的田块调查显示,经过跨区作业的小麦田,杂草种类比本地作业田块平均增加 3-5 种,其中包括一些外来恶性杂草。

田埂、沟渠等处的杂草未及时清除,其种子会通过雨水冲刷、风力传播等方式进入耕作区,形成二次污染部分农户收获后未清理田间残留秸秆,杂草种子混入秸秆还田过程,进一步增加了土壤种子库储量河北省中南部麦田因跨区农机带入节节麦种子,短短五年内该杂草发生面积从不足 10 万亩扩展至 200 余万亩,土壤种子库中节节麦种子密度从每平方米 5 粒增至 82 粒,严重挤占小麦生长空间除草剂单一化使用加剧了杂草抗药性问题长期连续使用同一种作用机理的除草剂,使稗草、马唐、反枝苋等杂草逐渐产生抗性某区域连续三年单一种植小麦并使用精噁唑禾草灵防治禾本科杂草,导致看麦娘对该药剂的抗性提升三倍,常规用量下防治效果从 95% 降至不足 60%农户缺乏科学用药意识,随意加大用药剂量或减少施药次数,不仅无法有效防除杂草,还会破坏土壤微生物群落,降低土壤自身的抑草能力一些地区因除草剂选择不当,出现药剂对小麦产生药害的情况,被迫减少用药,间接放任杂草生长2024 年全国监测显示,菵草对炔草酯的抗性指数已达 11-55 倍,江苏、浙江等省高水平抗性种群占比超 60%,多花黑麦草对甲基二磺隆的抗性指数最高达 42 倍,河南、陕西两地高水平抗性种群占比均超过 45%。

农业措施的合理应用能有效降低杂草发生基数播种前清除田埂、地头的杂草,可减少种子向田间扩散的可能小麦播种时采用精量播种技术,保证每亩基本苗数,通过作物群体优势抑制杂草生长苗期结合施肥开展机械中耕培土,能破除土壤板结,同时铲除行间杂草,中耕深度以 5-8 厘米为宜,避免损伤小麦根系前茬作物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至长度 5 厘米以下再覆盖地表,既能发挥物理阻隔作用,又能避免秸秆过长形成杂草生长的 “温床”黄淮海地区实践表明,小麦每亩播种量控制在 12-15 公斤,行距设置为 22-25 厘米,形成的群体冠层可使杂草光合速率降低 40% 以上;苗期进行两次中耕的田块,杂草鲜重比一次中耕的田块减少 58%,且土壤保墒能力显著提升化学防治仍是杂草防控的关键手段,需注重精准用药小麦 3-5 叶期、杂草 2-5 叶期是茎叶处理的最佳时期,此时杂草耐药性低,药剂吸收效果好防治看麦娘、菵草等禾本科杂草,可选用异丙隆可湿性粉剂或精噁唑禾草灵乳油;针对猪殃殃、繁缕等阔叶杂草,可使用氯氟吡氧乙酸或灭草松制剂播后苗前的土壤封闭处理不容忽视,选用二甲戊灵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均匀喷施地表并适度混土,能有效封闭杂草萌发施药时需关注天气条件,选择晴天无风时段,气温较高时避开正午,防止药液飘移或蒸发影响效果。

针对抗性节节麦,可采用砜吡草唑与吡氟酰草胺复配进行土壤封闭,亩用量分别为 30 克和 20 克,封闭效果达 85% 以上;防治高水平抗性菵草,需选用氟噻草胺与异丙隆的复配制剂,茎叶处理时添加 5% 甲酯化植物油助剂,可使防效提升至 70%生态控草技术可与传统防治手段形成互补推行小麦与豆类、油菜等作物轮作,改变杂草的生存环境,减少伴生杂草种群数量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与小麦轮作田块,杂草发生基数比连作田块降低 40%利用秸秆覆盖的物理阻隔作用,配合适度灌溉调控土壤墒情,使杂草种子萌发整齐度下降,为集中防治创造条件部分地区尝试种植具有化感作用的绿肥作物,其根系分泌物能抑制杂草种子萌发,这种方式对环境友好,适合长期推广应用小麦与毛苕子轮作的田块,毛苕子根系分泌的黄酮类物质可使看麦娘种子萌发率降低 62%;秸秆覆盖结合苗期适度干旱处理,能使杂草出苗高峰期延长至 45 天,避免集中危害,减少施药次数轮作制度的优化能从源头瓦解杂草群落结构单一作物连作会使特定杂草种群持续积累,而不同作物的种植周期和管理方式差异,可打破杂草的生长节律小麦与蚕豆轮作时,蚕豆的生长速度和株型结构能压制看麦娘的生长;与油菜轮作则可通过油菜种植期间的田间管理,清除部分阔叶杂草。

轮作过程中配合深耕措施,每 2-3 年进行一次土壤深翻,将表层杂草种子翻入 20 厘米以下深层,使其失去萌发能力河北中南部采用 “小麦 - 玉米 - 毛苕子” 三年轮作模式,配合每年玉米收获后深翻 25 厘米,节节麦发生密度从每平方米 78 株降至 12 株,猪殃殃等阔叶杂草减少 70% 以上,该模式已辐射带动周边 900 万亩麦田除草剂的科学轮换与复配是延缓抗药性的核心措施根据杂草种群变化,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如防治禾本科杂草时,轮换使用异丙隆与精噁唑禾草灵针对混合杂草群落,采用两种或多种除草剂复配使用,例如将防治禾本科杂草的药剂与防治阔叶杂草的药剂混合喷施,一次施药可控制多种杂草使用除草剂时添加甲酯化植物油类助剂,能增强药液在杂草叶片的附着性和渗透性,提高防治效果,减少药剂用量在节节麦抗性中等地区,可采用 “土壤封闭用砜吡草唑 + 茎叶处理用甲基二磺隆” 的年度轮换方案,使抗性提升速度延缓 50%;防治禾本科与阔叶杂草混生田块,将精噁唑禾草灵与氯氟吡氧乙酸按 1:1 比例混合喷施,亩用量共 100 毫升,一次施药可控制 90% 以上的杂草种类不同防控技术的结合应用可实现杂草长效治理。

农业农村部制定的杂草防控方案提出,坚持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重要手段,推广 “三个一” 控草技术某地采用 “秸秆覆盖 + 土壤封闭 + 苗期茎叶处理” 的综合模式,小麦田杂草防治效果达到 92%,杂草危害损失控制在 3% 以下将机械中耕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中耕清除行间杂草后,对株间杂草进行精准喷雾,可减少除草剂用量 30%建立杂草发生监测机制,根据杂草出苗情况调整防治时机,避免盲目用药河北省的一体化生态调控技术体系,通过 “破坏麦茬覆盖 + 播前深翻 + 精准化除” 组合措施,在 5000 亩示范基地实现农药减量 36.8%,小麦亩产提升 5%,杂草危害损失控制在 2% 以内,该技术已入选农业部主推技术保护性耕作麦田的杂草防控需要兼顾防效与生态安全过度依赖化学除草剂会导致土壤污染和农产品残留,而单纯依靠农业措施难以控制高密度杂草秸秆覆盖厚度需控制在 5-8 厘米,过厚会影响小麦出苗,过薄则无法发挥抑草作用除草剂使用量应严格按照推荐标准,莠去津等长残留除草剂用量需控制在每亩 38 克有效成分以下,避免对后茬作物产生药害通过整合农业、化学、生态等多种技术,构建可持续的杂草防控体系,既能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又能维护农田生态平衡。

长期定位监测显示,采用综合防控技术的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单一化除田块提升 0.3 个百分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 22%,后茬玉米的药害发生率从 18% 降至 3% 以下,实现了生态与产量的双重效益。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