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完整版)所有定性研究方法整理

热****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12.58KB
约54页
文档ID:151118231
(完整版)所有定性研究方法整理_第1页
1/54

第一章概述 1.1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 一方法论背景 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方法论在经验研究中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探 求知识的方法,前者是科学主义的,后者是自然主义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质性研究方法 则是这两种方法论最集中的体现长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在而形成的实证研究范 式在社会学研究中占主流地位由于受自然科学量化研究范式的影响,实证主义者认为 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量化的研究才是科学的,有价值的社会学的发展也离不开量化 的测量和分析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受到实证主义思想和统计规律性思想的影响, 在其著作自杀论中,通过分析犯罪统计学提供的统计资料,最终展示了自杀现象中 类似于自然科学的规律性 然而,由于社会科学不仅研究可观察的现实(客观事件),而且也研究主观现实, 因此,社会研究的客观性和确质性远远不如自然科学正是由于社会研究受到其特定研 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制约, 再加上实证研究范式本身的缺陷,社会研究者不可能完全依 赖这种研究范式来达到对社会的全面理解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社会研究者开始对实 证研究范式的缺陷进行批评,并逐步发展出更具人文主义色彩的解释范式 解释范式就是一种质性研究范式,其发展主要受到西方现象学、 诠释学、批判理论、 民俗方法论、 符号互动论等思想和理论的影响,同时也部分吸取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 法。

从本体论上看,质性研究范式假定人类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它可以通过人 的意识和情感作用来完成一切认知.同时,人的行动也是社会取向的, “我”毕竟要走 向“他人” 因此,人不仅通过自我来追求意义,同时也必须通过他人来赋予世界意义 换句话说,主体不是封闭性的自我系统,而是走向社会的“存在”,是以“相互主体性” 来构建这个世界 从认识论上看, 它强调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只受知识内在理性原则 的限制或是纯粹由理性推论而来, 它是由主体的意识作用在日常生活世界不断与其他的 人或事物的接触中, 来建立可供沟通的知识 即知识的形成是经由 “协商”的过程而来 因此,人们应从相互主体的立场,交换彼此的砚点,并用来诠释行为的意义,进而建立 日常生活中共识的规则或知识 二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比较 以归纳逻辑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中重视在自然的情境下,通过人际互动来诠释研究 现象的意义 因此,质性研究是一种从整体出发对社会现象进行全面建构和深度理解的 过程质性研究强调研究者必须在自然情境中通过与研究对象密切的互动,通过一种或 多种资料收集方法, 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或行为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释以演绎逻辑为 主的量化研究主要运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讲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数字表现,运用统 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因此,量化研究是一种对事物进行量化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 者提出的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 数学统计方法等质性研究好量化研究的主要区别可以归纳为下表: 比较内容质性研究量化研究 主要概念意义、常识、情境定义、日常生活、了解、过程、 实际的研究目的、社会建构 变量、操作定义、信度、效度、假设、 统计显著性、复制验证 有关理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现象学、人种学、批 判理论 结构功能论、实在论、行为主义、系统 理论 研究目标深入理解社会现象确定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 研究设计开展的、弹性的、一般的、设计基于直觉,指出 可能进行的程序 结构化的、预定的、正式的、特定的、 设计是操作程序的计划 研究资料叙述的、个人文件、田野记录、照片、个人言语、 正式文件和其他资料 量化的、可量化的编码、计数、测量、 操作型变量、统计的 样本小量的、不作代表性抽样、“理论抽样”、滚雪球 抽样 大量的、 分成抽样、 精确的、随机抽样、 控制外在变量 研究方法观察、概览各种文献、参与观察、开放性的访谈实验、调查、结构化的访问与观察、资 料以分组方式提问 与 研 究 对 象 的关系 同理、强调信任、平等、深入接触有界限的、短期关系、保持距离、不介 入 研究工具录音机、研究者本身测量汇编、问卷、索引、计算机、量表 资料分析持续进行的、模式、主题、概念、分析的归纳、 持续比较法 演绎的、资料搜集完成后进行分析、统 计 使 用 文 本 取 向的问题 耗时、 归纳资料的困难、 信度、 未标准化的程序、 研究大团体较为困难 控制干扰变量、物化、研究者介入所造 成的干扰、效度问题 1.2 质性研究概述 一质性研究的含义 由于质性研究方法尚未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理论。

范式和方法,同时又受到多种思潮、 理论和方法的影响, 因此,质性研究方法出现了非常复杂的情况,有关质性研究的定义 也众说纷纭纽曼认为:“质性研究是一种避免数字、重视社会事实的诠释斯特劳斯 对质性研究的过程和策略做了这样的说明:“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或推论,而是 在探索深奥、 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 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被研究者的参与及观点之 融合;同时,质性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和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借由各种 资料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总的来讲,质性研究是在自然的情境下从整体的高度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度探究和诠 释的过程 它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融入被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中,深入体会被研 究者的感受和看法, 并从被研究者的立场来诠释这些经验和现象的意义由于人类社会 高度的异质性和动态性, 社会现象往往因为不同的时空、文化和社会背景而具有不同的 意义因此,研究者在进行质性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社会现象的不确质性,对 研究对象要有高度的敏锐性, 通过与被研究对象的密切互动,对社会现象或行为进行全 面、深入的解释 二质性研究的特征 与量化研究方法相比较,质性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以理解作为认识论的原则。

质性研究的目的在于对研究对象的个人经验和意义进 行解释性的理解,进而理解研究对象的观点、 社会情境以及与社会情境相关的社会规律 研究者只有理解研究对象的思想、感情、价值观,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对自己行为和环境 的解释,进而才能理解他们的外显行为 2.强调整体主义和情境主义 质性研究在了解社会现象时倾向于把现象放在当时发 生的具体场景或社会网络中去考察,并试图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整体的了解整体主 义和情境主义的目的是借助对现象整个背景的了解去解释现象 3重视参与者的个别经验质性研究特别重视参与者个别经验的特殊性一是因 为每个参与者都有特殊性,研究结果无法被复制或被进一步退轮到相似的情境的对象, 二是因为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必须以生活于其中的个人的特殊经验以及感受为基础虽 然研究者可以对社会现实做出解释,但是只有基本掌握了参与者的个人解释,才能真正 弄清楚参与者行为的动机 4.强调研究的动态发展过程 质性研究者认为社会生活是动态的发展的,是一系列 相互关联的活动因此质性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定终身在实际研 究过程中,研究者应该采取“即时性策略”,而不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固定方案行事。

5.以文本形式呈现资料 研究者所收集的资料最终都要以文本的形式加以呈现,研 究者要经过资料转录的过程,才能进入资料分析的阶段在资料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中, 研究者必须放空自我,让自己和资料不断进行对话,让资料与理论进行对话,再从参与 者的立场来解读资料语境的意义 6.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具有反思性在质性研究中,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这一行为本 身会影响现象的变化 研究者是他们所研究的世界的一部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是密不 可分的事实上,研究者是无法做到“客观性”“中立性”的,因此,研究者自身可能 对研究过程产生影响 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具有反思性, 不仅清楚地认识整个研究过程, 把握好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7.研究者使用多面的、反复的和同步的复杂推理虽然推理大多是归纳性的,但事 实上归纳和推理都在起作用 思考的过程同样是反复的, 总是从数据收集与分析到问题 的重构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收集、分析和补写s 数据也是同步进行的 三质性研究理论取向 虽然质性研究主要遵循“解释主义”的传统,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并不是所有质性研 究者都按照这一理论行事 质性研究发源于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和学科传统,因此研究 者在理论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比较而言,绝大部分研究者重视解释主义的传统,强 调对研究现象进行解释学理解,关注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主体间性和视域融合同 时,一些研究者也继承了自然主义的传统,假设人们的行为有其内在联系,人们对自己 的行为的动机和意义十分清楚,如果采取严谨的方法, 可以对当事人的行为和意义解释 获得“真实”“可靠”的了解此外,一些研究者还意识到政治、文化、性别和社会阶 层对研究的影响,注意研究中的权力关系以及研究对知识建构和社会改革的重要作用 第二章实地研究法 实地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常见的方法之一,以直接、生动和深入的特点在政治 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实地研究法是 指不带有理论假设而直接深入到社会生活中,采用观察、 访问等方法去收集基本信息或 原始资料, 然后依靠研究者本人的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第一手资料中得出特殊性结论 的方法风笑天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将实地研究解释为: 一种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 活背景中, 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质性分析来 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 实地研究法是处于方法论和具体的方法技术之间的一种基本研究方式,它规定了资 料的类型, 既包括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又包括分析资料的手段和技术。

实地研究法 收集的资料通常是质性资料,采取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是参与观察、无结构式访问, 分析资料的方法使用的是质性分析的方法在社会学中, 又有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区 分,分别体现了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传统实地研究属于质性研究的知识探求 方法, 这种方法注重对少数个案的深人理解,有时也被指责为主观色彩较浓 早期的实地研究多用于文化人类学领域,称为田野工作或实地参与观察法,是文化 人类学最具特色的研究法它与“民族志研究或“民族志”一起构成人类学家收集资 料的有效方式文化人类学家提出的具有一定程度可能性的理论都来自于将观察与假设 结合在一起的归纳过程, 而这种归纳只能由社会人类学家在田野来完成研究者必须做 好准备 , 到他将要研究的人民或民族中生活几年,与这些人建立尽可能密切的关系 无论是社会学还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实地研究的方法都旨在进行描述分析和建构 理论,而非检验理论其基本的逻辑结构是研究者在确定了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后,不带 任何假设进入现象或对象所生活的背景中,收集各种资料, 在对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和归 纳之后,又开始进一步的观察和进一步的归纳通过多次循环,逐步达到对现象和过程 的理论概括和解释。

2.1 参与观察法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同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一样,都离不开观察, 观察法可以说是一切 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按照观察中研究者所处的位置或扮演的角色,可以把观察法区分 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现察所谓非参与观察,部分学者也称其为局外观察,即观察者处 在被观察的群体或现象之外,完全不参与其活动,尽可能地不对群体或环境产生影响 最理想的局外观察是观察者隐蔽起来观察,使被观察者一点也意识不到有研究者在场并 正在观察他们 参与观察就是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 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观察,它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 一参与观察法的渊源 1.参与观察法的起源 参与观察法的起源, 最早可以追溯到田野工作的兴起,从某程度上讲,参与观察最 早是被应用于田野工作上的 但真正在学术上确立参与观察法地位的是英国人类学家布 朗尼斯诺 . 马林诺夫斯基他是第一位与研究对象长期生活在一起,并记载整段收集资 料过程的研究者 20 世纪 20 年代,他把密集田野工作当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