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石荷州的语言教育规划探析 【Summary】欧洲自推行《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和《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框架公约》以来,各国纷纷签署并采取措施保护区域性和少数民族语言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州拥有三种少数民族语言及一种区域性语言,是德国语言状况最复杂的联邦州本文选取石荷州作为研究对象,解读石荷州的《欧洲区域性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实施报告》及《区域性及少数民族语言背景下的语言政策行动计划》两类文件从语言教育规划的角度加以剖析,发现石荷州采取的措施可较为全面地覆盖课程规划、人事政策、材料政策、社群政策以及评估政策五个层面Key】区域性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德国、语言教育规划G623.3A 1007-4198(2021)20-133-06【本文著录格式】郭瀚.德国石荷州的语言教育规划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20):133-137,119.基金項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德国多民族地区语言政策研究”(项目编号:GD16XWW08)引言欧洲的区域性和少数民族语言是欧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欧洲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出台《欧洲区域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下文简称《宪章》)及《欧洲保护少数民族框架公约》(下文简称《公约》),以期敦促各签署国建立欧洲范围内少数民族权利及其语言的保护体系。
与此同时联合国亦不断呼吁世界各国保护和促进本国境内的区域性和少数民族语言,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通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随着语言消亡现象的不断加剧,联合国于2019年在中国召开第一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并通过《岳麓宣言》在区域性和少数民族语言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德国积极响应号召并及时签署《宪章》和《公约》两份重要文件德国如何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促进区域性及少数民族语言,其成效如何?本文选取德国语言状况最复杂的联邦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州(下文简称“石荷州”)为对象,从语言教育规划的角度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一、德国石荷州及其语言状况《宪章》对区域性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界定,是指“在一国某一特定区域内,由该国国民形成的数量小于该国其余人口的群体所说的传统语言……这些语言与该国的官方语言不同,且不包括该国官方语言的方言或移民的语言”(李永村: 2011)德国以此为依据,将丹麦语、弗里西语(包括北弗里西语和萨特弗里西语)、索布语和罗姆语列为本国少数民族语言,同时将低地德语列为本国境内区域性语言石荷州地处德国最北端,属于低地德语方言区,同时又与丹麦相邻,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德国文化色彩最为多元的联邦州。
上述德国境内的五种区域性和少数民族语言中,除索布语之外,石荷州涵盖了其他四种语言,可见该联邦州是德国开展语言保护的重点地区以下对石荷州的四种区域性和少数民族语言加以介绍德国的丹麦族人是于1920年通过公投确立其民族身份的,丹麦语在德国属于少数民族语言目前有5万丹麦族人生活在石荷州的南石勒苏益格区,其中2万人的丹麦语水平达到母语级别由于德国的丹麦族人拥有自己的教育体系,令丹麦语可以得到较好的维系和传承弗里西族有多个分支,德国的弗里西人主要分布在石荷州的弗里斯兰区,属于北弗里西族,其语言是北弗里西语北弗里西语拥有多种语言变体,各变体之间的发音不尽相同,但书写形式十分相近石荷州的北弗里西族人数约为5至6万,但能够真正掌握并灵活使用北弗里西语的人数仅为8千到1万人,因此该门少数民族语言在德国属于重度濒危语言(Steesen,1986)罗姆语是辛提和罗姆人的语言罗姆人源于印度,不断迁徙的生活习惯令他们遍布欧洲各地,也有了另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吉普赛人”罗姆人在15世纪迁徙至德国,这一人群在德语中又被称为辛提人德国将辛提和罗姆人列为境内的少数民族,目前数量约为7万人罗姆语属于没有书写形式的语言,仅可作为口头语言流传。
由于辛提和罗姆人在历史上长期遭受外界歧视甚至迫害,导致他们仅在族群内部使用罗姆语,对外则用当地的官方语言与外界交流在石荷州大约有5千名罗姆人聚居,由于罗姆语的特殊情况,给石荷州开展语言保护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以上是石荷州的三种少数民族语言,而另一门同样需要受到保护的语言,低地德语则属于区域性语言这一古老的方言在德国北部地区通用,包括石荷州在内的8个联邦州被划分为低地德语区根据石荷州州政府2016年的统计,本州内有约130万人使用低地德语,占该州总人口的27%(SHSprachenchartabericht 2016:13)随着标准德语的普及,低地德语方言如今主要通用于农村及沿海地区,至于城市居民,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轻人使用低地德语的情况则日益减弱由于使用人数逐步下降,针对低地德语的语言保护同样受到石荷州当局的重视丹麦语、北弗里西语、罗姆语和低地德语是石荷州的四种区域性及少数民族语言,再加上德国的官方语言标准德语,让该联邦州拥有复杂的语言状况,同时也为其执行《宪章》和《公约》的具体要求,保护区域性和少数民族语言带来挑战二、语言教育规划与语言保护语言规划是一套思想、法律、规章(语言政策)、变化规则、理念和实践,旨在有计划地改变一个或多个社区的语言应用,或者阻止正在发生的变化。
语言规划是某些人因某种原因而改变某些社区言语行为的一种尝试,当中包括通过保护某一社区的语言来保护其文化(卡普兰&巴尔道夫,2019:3-4)目前学界已经明确语言规划的四种类型,既本体规划、地位规划、教育规划和声望规划(周庆生:20015)其中语言的教育规划又被称为习得规划,除了语言的习得与教育问题外,还涉及语言传承根据卡普兰和巴尔道夫的观点(卡普兰&巴尔道夫,2019:136-174),语言教育规划的具体实施,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规划,既课程的具体设置和时长;二是人事政策,包括教师来源、师资培训及相应的奖励;三是材料政策,包括语言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教材;四是社群政策,主要指社区对语言教育的态度;五是评估政策,指对语言教育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德国先后于1998年和1999年签署《公约》和《宪章》,这两份文件也成为其保护本国境内区域性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基础由于联邦制的德国实行中央政府和地方分权,各联邦州在宪法规定的权限内独立行使权力,因此维护区域性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工作是由各个联邦州按自身实际情况自行采取措施石荷州的州议会于2003年发布第一份《欧洲区域性或少数民族语言宪章实施报告》(下文简称《宪章实施报告》),迄今为止共发布四份报告。
除此之外,石荷州的州政府分别在2015年和2020年出台了《区域性及少数民族语言背景下的语言政策行动计划》(下文简称《行动计划》)的第一和第二版《行动计划》从多个领域介绍了该州对作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丹麦语、北弗里西语和罗姆语,以及对作为区域性语言的低地德语的保护与促进措施,在介绍工作进展的同时还公布了未来计划上述文件对区域性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语言教育规划问题着墨较多,下一章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三、石荷州的语言教育规划笔者在阅读了石荷州2003年、2007年、2016年以及2019年的四份《憲章实施报告》后发现,州议会十分重视区域性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教育问题,上述文件从学前教育、小学课程、中学课程、职业培训、高等教育阶段、成人教育、师资培训、监管部门等多个方面都作了细致说明另外州政府在2015年第一版《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由于本州语言状况的复杂性,只有积极采取措施维护和促进本州的区域性和少数民族语言,才能有效保持各族群的语言及文化的多元发展为此石荷州在《行动计划》中将幼儿园划分为第一阶段,中小学为第二阶段,大学为第三阶段,计划逐步建立完善全面的语言教育体系至2019年第二版《行动计划》公布时,石荷州的语言教育规划已经初显成效。
以下笔者将结合上述官方文件,对四种语言的语言教育规划进行逐一解析一)丹麦语丹麦少数民族在1920年通过公投确立其在德国的少数民族身份,与此同时设立了名为“南石勒苏益格地区丹麦族学校协会”(Der D?nische Schulverein für Südschleswig)的组织,以专门统筹管理丹麦族人的教育系统,如今这一体系的运作已经十分成熟(Boysen,2011:13)目前石荷州已经可以全面覆盖丹麦族人的幼儿园、小学及中学各个阶段的教育需求,这些学校均属于私立学校性质丹麦族人的学校同时开设有德语课和丹麦语课,除此之外其他所有科目均使用丹麦语作为教学语言,此类学校的课程设置以及具体教学内容与石荷州的其他普通学校保持一致,因此学生的毕业证书受官方承认除了丹麦族学校提供用丹麦语讲授的课程外,在石荷州的部分公立德语学校里也提供此类课程(李永村:2020)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份《行动计划》指出,在作为第一阶段的幼儿园教育中,除了丹麦族人的55所私立幼儿园,另有石荷州的部分公立幼儿园也开始提供早期丹麦语教学活动(Handlungsplan Sprachenpolitik 2015:9)针对丹麦族教育体系以外的其他丹麦语课程,石荷州自2016年发起“学习邻国语言”的倡议,旨在促进石荷州与丹麦邻国的友好往来,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及未来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这一倡议同时得到丹麦国的支持,丹麦的学校开设德语课,德国的公立学校则开设丹麦语课目前石荷州的多所公立学校均提供丹麦语的选修课,小学阶段的丹麦语课程为每周2学时石荷州公立中学的学生学习丹麦语的时间最长是7年,可以涵盖整个中学阶段,每周课时为3至4学时石荷州政府在2020年的第二份《行动计划》中明确表示,首批由7所学校参与的小学丹麦语课堂的示范项目,将于2020/21学年推广至整个联邦州范围另外州议会还计划在下一个议会任期将丹麦语课堂项目扩大至初中和高中阶段(Handlungsplan Sprachenpolitik 2020:23)根据石荷州教育部的统计,高中阶段选修丹麦语的学生人数正逐年增加(Jakob,2018:198)针对丹麦语的教学及师资问题,石荷州每年定期举办“德—丹教师大会”,约100多名丹麦的德语老师和德国的丹麦语老师参加,共同探讨外语教学法和跨文化培训的最新话题另外在石荷州的基尔大学还设有“中小学丹麦语课堂的学生发音能力”的研究项目,从教学法研究的角度为丹麦语教师提供学术理论基础(Handlungsplan Sprachenpolitik 2020:28-30)针对丹麦语课程的教材问题,石荷州的“学校质量发展研究所”(Institut für Qualit?tsentwicklung an Schulen Schleswig-Holstein)自2018/19学年以来,为州内的公立学校提供资助,用于修订和研发丹麦语的教学材料,目前已经完成小学阶段的教材出版,后续将进一步开发高年级的丹麦语教材。
二)北弗里西语尽管北弗里西语课程在石荷州有较长的历史,但学习人数一直偏少这主要是由于政治原因令课程的开设断断续续,1909年北弗里西语首次在斜尔特岛上的学校开设课程,之后又遭普鲁士文化部长取消随着一战后北弗里西族人在石荷州少数民族身份的确立,1928年起石荷州的46所学校每周增设1个学时的北弗里西语课之后又因二战导致停课可见北弗里西语课程在石荷州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1957年仅有17所学校为300至350名学生提供北弗里西语课(Boysen 2011:23-25)随着德国签署欧洲的《宪章》和《公约》两份文件,石荷州亦越来越重视严重濒的北弗里西语近年来为了响应区域性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石荷州的幼儿园陆续开设北弗里西语相关课程根据“弗里西族人理事会”的资料,2006年有16所幼儿园提供北弗里西语相关课程,有约660名幼儿参加这些幼儿园的课程强度各有不同,有的是每周专门开设半个学时的语言课程,有的则是聘请专职教育工作者全天候营造北弗里西语。